孩子为什么做事喜欢拖延?这是我听过的最科学的解释

情感   2024-11-23 06:01   中国  


作者:Sherry妈妈
转载自: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



家庭作业,可以说是中国亲子关系的一大杀器。我相信,每个陪孩子做作业的父母,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

 

微博上一搜“陪孩子写作业”,就能看到各种家长崩溃的瞬间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写出不来几道题。”


“给孩子讲了无数遍的题,他还是能错。”


“自从陪孩子做作业,发现我们都得了一种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家长在面对孩子写作业拖拉的问题上,很容易丧失冷静,因为孩子现在还只是写作业拖拉,但如果养成了拖延的习惯,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习惯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定八十。瑞典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和葛碧建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着重强调,童年期孩子性格的形成就是一生性格的原型

 

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事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对拖延症,我们身为成年人都无可奈何。

 

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学2》中提到,他曾调查了遍及全球的2.4万多人,他说其中95%的受访者承认至少偶尔会犯拖延症的毛病

 

其中有约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这个比例比20世纪70年代时高了4倍。可以说,拖延症不仅仅是孩子,也是现代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01

拖延症其实焦虑的表现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之所以做事拖延,大多数是他太懒惰,自控能力太差,时间规划太差导致做事没有条理。因此要克服拖延症的关键,应该是要做好时间管理。

 

但有的家长会发现,即使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每个时间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写的明明白白,孩子依旧会做事拖拉。


这时候家长就会陷入困惑,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孩子拖延症的问题呢?


 

《纽约时报》有篇文章曾说,拖延症产生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人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

 

拖延症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因为我们明明知道一件事对自己是有害的却还要做。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陷入长期拖延的非理性循环?

 

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要开始或完成一件事情时产生的消极情绪。 


02

情绪调节决定了是否拖延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我们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拖延吗?像孩子之所以写作业拖拉,也仅仅是因为没心情写?

 

简而言之,是的。

 

心理学教授Tim Pychyl博士也提到:拖延是一种情绪调节问题,而非时间管理问题。”

拖延不是性格缺陷比如懒惰,也不是说时间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为要完成某些任务的挑战性,以及产生的消极情绪:无聊、焦虑、不安、沮丧,甚至自我怀疑

 

有可能任务本身就让人厌恶,比如说孩子很讨厌数学,现在却被要求写好几份数学试卷,会本能地有抵抗情绪。


拖延症也有可能和更深层次的感受有关,比如自我怀疑

 

可能孩子不写作业的原因,是在想数学这么难,我要是做的不好怎么办?

 

事实上有研究证明,很多人在拖延之后往往都会自我责备,这种想法叫做“拖延认知”。


我们会懊恼当时为什么不尽快把事情做完,这样的想法施加的压力通常会导致进一步的拖延。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多都是优先考虑当下的感受

 

就像孩子写作业拖沓的时候,他也知道事后会被爸爸妈妈训斥。如果拖延可以让自己的心理好受一些,即使我们知道日后可能会后悔,我们还是会拖延。

 

所以要解决拖延的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完全避免面对新的挑战时产生消极情绪。


而是找到一个既能减轻开始任务时的挑战感,又不会在未来产生懊恼情绪,形成二次伤害的方式。

《拖延心理学2》中,作者罗列了几十种应对拖延的战术,而“有成效的拖延”就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一种。


“我们大多数人是可以克服拖延症的,不过不可能完全攻克这个顽疾,”作者斯蒂尔博士说,他有一篇关于拖延症的学术论文花了10年才写成。


“我个人最好的战术是将自己的每个计划跟另一个相对比,完成这一个计划时,就拖延另一个。”



斯蒂尔说,这个战术的基础是行为心理学的确凿的原理:我们乐于去完成任何讨厌的任务,只是这能让我们躲避某些更糟糕的事情。”


这个理论得归功于17世纪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的自制法则是“利用一种情感来击败另一种情感,使情绪互制互克,犹如以兽猎兽。”

 

要打破对拖延症的上瘾,解决方案必须是内部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


03

从内部去解决拖延症 


一种是在拖延的时刻原谅自己

 

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那些能够原谅自己在准备第一次考试时拖延的学生,在准备下次考试时拖延的次数反而会减少。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自我原谅可以让个人摆脱不适应的行为,专注于即将到来的考试,而不受过去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种策略是自我同情,即在面对我们的错误和失败时,善待和理解

 

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压力,自我同情和拖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拖延者往往具有高压力和低自我同情心。


这表明,自我同情提供了一种缓冲机制,可以抵御对自我相关事件的负面反应。 


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同情不仅减少了我们现在知道的拖延症的罪魁祸首——心理压力,还积极地激发动力,增强自我价值感,培养乐观、智慧、好奇心和个人主动性等积极情绪

 

最重要的是,自我同情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只需要以更大的接纳和善意来迎接挑战,而不是沉思和后悔。

 

这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试着从积极的方面来重新定义任务。身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也许之前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反馈,或者设立一些小的机制,做完一件事后,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奖励。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总是急于给孩子做出好的坏的判断,就像孩子可能会有拖延症的问题,不一定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

 

给孩子一点时间去适应,一点空间去施展,一点自我去释放,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式。

 

为什么有的孩子看上去很勤奋,甚至牺牲了大把玩的时间,可成绩还是不忍直视?!


美国顶尖名校的学生,花大量时间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该学的知识一样不落。用实力说明,决定成绩的不是时间而是效率


纵观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巴菲特、稻盛和夫等人,几乎所有高效能人士都有一个特点——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


作者:Sherry妈妈,跨国企业高管,育有一儿一女,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来源: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国内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380w+高知父母都在关注,帮助6-16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今日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2025全年52期
5折订阅,送118元专属礼品


更多精品图书、杂志  进本店

 👉阳台优佳甄选

进群更优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顾

父母消耗孩子能量的几个坏习惯,请逼自己戒掉

12岁前,必须让孩子养成的7个好习惯!长大就晚了

拖延、没干劲、易放弃,都因为孩子动机不足?美商界知名作家:大多数人都想错了

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效率至上”吗?也许孩子成才的关键更在于“留白”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鲁稚的阳台
鲁稚,著有《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三年能走多远》《让孩子心灵强大》《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准备发芽的树》等十余部散文、随笔、寓言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