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业务模型
二、产学研合作、科研转化难现状分析
1、长期来,虽有各方争议出现,但是高校科研院所“唯论文论”的评价机制终归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正因为此,绝大部分的科研成果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科研人员无暇顾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更别谈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
2、当前,国内较多中小企业研发水平普遍不足,哪怕有核心技术升级优化的需求却也无处咨询,本该承担起产业转型升级责任的科研院所,较多也难以胜任该角色。说白了,科研与生产之间存在缺环,站在科学家一方,他们认为,这个环不该由科研人员来补上,而是应该发展企业的研发放大能力。这其实是存在一个对科研成果的二次解读,深度开发到真正可应用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需要企业主、企业工程师,包括熟练的操作工人、技术工人一起配合完成的。
3、由于学界、企业界客观存在不了解,不能轻易达成信任。站在科学家的角度,他们认为,对于一些0到1的高深科学问题,包括钻牛角尖的问题,自己都能解决,容易形成固有的自信,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了解企业。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教授们做出的科研成果,可能过于学术和前沿,尤其在面对科学家出于合理的保护,通常也难以了解到更多层面的细节,让他们投资出钱,合作开发的意愿自然不强。
三、化学加“科学家创业合伙人6%模式”
1、是指在经过化学加评估筛选后,有横向合作或者创业想法的优秀科学家,其项目公司成立合作中,化学加通常会以资源及一定的货币资金投入占股6%(部分合作案例暂未工商登记体现)。
2、作为“科学家创业合伙人”这一角色,在科学家的横向研究、创业项目、创业公司初始阶段,化学加可以起到重要的角色互补作用,为项目、为科学家提供包括市场调研、企业需求对接、融资对接、园区入驻、品牌营销(IP塑造)、人才推荐等精准、有效服务。相对于传统的中介方、技术经纪人角色,该模式更加有利于保证“科学家-化学加-企业家”三方的核心利益,形成责权利共担共享,可以相对持续的合作机制。
3、最核心的价值,化学加作为在合成化学产业已经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平台,在协调上述第二点中分析的1-3条,可以起到重要的桥梁角色,包括供需双方相对精准的筛选、匹配推介,有效的信用评估和背书,双方诉求的专业理解和二次解读。而这一切,没有股权层面的合作共享来体现,化学加平台方的价值也难以真正得到保证,得到重视。
四、项目合作举例
1、威海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由威海市文登区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及科研团队经校地合作成立的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化学加是公司6%股权合伙人。研发中心位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创业园,科研平台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液相质谱联用仪2台、气相质谱联用仪2台、高效液相色谱仪2台、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自动生物发酵双联罐、紫外光谱仪等设备设施100余台套,获批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公司研发团队40余人,发表论文论著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标准1项,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成果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司致力于助推医药行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为医药和高端化工行业提供工艺开发和产品高端定制服务。寻求合作伙伴,联合产业化公司开发的功能食品、天然药物、具有防污防腐性能的自修复材料等。
科学家、公司董事长吴彦超
肖文华与公司总经理李惠静合影
从左到右:姜雪峰、吴彦超、肖文华、杨进、李惠静、张绪穆
2、山东子易医药有限公司,由科学家白著双副研究员发起成立,化学加作为该项目6%股权联合创办方,公司成立不久,团队就已经与部分企业达成技术转让或者工艺优化开发方面业务合作。
科学家白著双
3、陕西大苯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杜振亭教授发起成立,化学加作为该项目6%股权联合创办方。杜振亭教授致力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以及农用化学品(特别是信息素)的合成,现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完成一项国家基金,《Heliannuol类倍半萜及衍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有机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一项。
五、化学加运营主体公司介绍
广州萃英化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