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三明市委宣传部、大田县委、大田县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和大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关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纪录片《烽火弦歌》,已在东南卫视、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海峡卫视等平台相继播出。这部充满深情与历史意义的纪录片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01
重温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校史
“风萧萧兮水潺潺,风餐露宿路漫漫,跋山涉水岂辞艰?复仇血热,许国心丹,待我收拾旧河山……”这是集美校友温伯夏写的《集美师生内迁征途感怀》,透过每一个文字深情的表达,抗战时期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内迁的悲壮史,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厦门于1938年5月沦陷,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日军炮击和飞机袭扰,学校师生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远在南洋的陈校主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
大田地处闽中,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利于躲避日寇侵扰。1939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辗转安溪迁入大田,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职业学校”。为了防止日寇内侵,此时从沿海到山区的公路已经全部自行破坏,集美职校的设备、图书、生活用具等,全靠师生肩挑手扛。于是,在大田的崇山峻岭中,出现了一支背着行装,唱着抗战歌曲在艰难跋涉的队伍。
为了迎接广大师生,大田民众将文庙、朱子祠和县体育场馆等最好的办学地点腾出,与大田中学连成一片。然而,当年9月20日上午,日机轰炸县城,学校损失惨重,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郊区的仙亭山下玉田村办学。
当地村民在乡贤发动下,以不凡的胸怀收起了祖宗的牌位,中断每年一度的祭祖活动,腾出祖祠,让出住宅,欣然接纳了内迁的集美联校,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村民们和师生一起修葺房屋、填池塘平整操场、铺设道路、疏通水渠、种植花草;乡亲们把集美学子当成自己的子女,帮学校劈柴、挑水、采药治病、为学生缝补浆洗;师生们也把乡亲当亲人,农忙帮工、节日慰问。师生和村民亲如一家,相濡以沫,结下了深情厚谊。
集美职业学校搬迁大田8年,师生们在当地民众支持下克服了千难万险,做到了教学、抗战两不误。运用集会声讨、街头宣传、下乡演出、教唱歌曲、刷写标语、板报漫画、义卖义捐、编书出刊、签名宣誓、动员从军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褒奖抗战英烈的事迹;森林里办学堂,深山里办航海,艰苦的条件却阻挡不了学子求知的热情。集美职校教师陈维风“千里走单骑”,用一对箩筐,一头挑着5岁的女儿,一头挑着书籍被褥,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了22天抵达大田;教师俞文农抛弃了国外雇主的高薪,回国来到大田效力……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师生统一着制式服装,配设军事教员,开设抗战理论课和军事战术课,训练学生侦察谍报、枪械使用、车马驾骑、单兵战术、捕俘格斗、化妆、游泳等技能。集美职校被誉为福建“西南联大”,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坚持在内陆山区办学,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各战区抗日将士之后,几经辗转和历尽艰辛,来到了大田县仙亭山下“第二集美学村”,看望内迁到这里的集美水产航海、农林、商业职校师生,先后在集美操场和大田县中山纪念堂,分别对集美师生和大田民众发表了著名的《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抗日演讲。他将国统区和中共领导下的抗日解放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赞扬了延安艰苦奋斗、政治清明、官兵平等、军民一家、言行一致的好作风。先生慷慨陈词,抨击腐败,斥责暴政,呼吁团结,制止摩擦,坚持抗战。他的大田之行,为集美学子和大田民众点亮了心灯,许多师生向往延安,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林生钟) 02
由“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想开的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是大田文化的一张名片,是历史留给大田人民的一份富贵的精神资产。特别是“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这一名言,它是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先生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欢迎大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它一直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之中。
集美与大田,远隔数百里,一海一山,却结下割不断的历史情缘。1937年,日寇侵入金门,1938年,厦门沦陷。1938年11月,集美学村搬迁至大田。人们习惯称其为“第二集美学村”。陈嘉庚先生始终关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建设。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战将士,访问了重庆和延安后,于同年11月回到故乡福建,11月14日辗转抵达大田县玉田村,专程视察大田集美职校。在欢迎大会上,陈嘉庚慷慨陈词,发表了《有枝才有花 有国才有家》的主题演讲。因为有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集美学村的教育得以延续,大田人民得以开阔了视野,得以接受一次历史的洗礼。他的演讲像阳光一样播撒在当年师生的心中,播撒在大田的土地上,播撒在大田人民的心里。
在八年艰难的办学岁月里,多少事让人仍刻骨铭心。“想当年,抗日烽火燃遍沿海/想当年,抗日志土奔走呼号/从陈嘉庚到陈村牧/从陈维风到叶维奏到余文农/从大田的乡绅到玉田的范氏村民/从六百多名的学子到乡村的孩子/他们的心紧紧地相连一起/他们的呼吸紧紧地与中华民族的呼吸相连在一起。”这是我写下的诗句。办学史堪称奇迹:一方面是一群师生的爱国热忱洋溢,另一方面是这里淳朴善良百姓的不遗余力:他们主动把43座祠堂、民房让出来办学。让师生们有立足之地,让知识有了栖息之所。我写下如下的诗句“八年的日出日落,八年的携手同行/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谱写出多少感人事迹/教师们时刻想着把学校办下去/把学校办好来/学子们时刻在加深为抗日而学习/为拯救祖国而学习的伟大志向/村民们以古朴憨厚来支持学校/来爱戴一群精神饱满的师生。”我出生于农村,了解农民,他们普遍目光较为狭窄,自私自利思想较为严重,因为没有文化。但是在国家存亡之际,他们却闪烁出伟大的光芒来,令我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为此我不惜笔墨地写下《祠堂歌》的歌词,来讴歌他们,来留存他们伟岸的形象。
《祠堂歌》
“ 我们让祠堂哟,做啊做学堂,牌位挪一挪啊,祖先让一让,学生上课书声琅琅。书声琅琅,声声传遍仙亭山,仙亭山下育栋梁。育栋梁,抗日救亡我们心里好痒痒,好痒痒,神州大地不容践踏!
我们填池塘哟,做啊做操场,风水放一边啊,家族让一让,学生出操身强体壮。身强体壮,拧紧拳头如虎狼,玉田村里出好儿郎,好儿郎,强身健体去抗战,去抗战,我们的心与国家同一处想!”
“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这是多么简短的文字,却隐藏着多么深刻的道理。正是它照亮了当时的思想高地,教育了民众,正是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走,陈嘉庚先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激励着当代大田人民勇敢前行。我为此创作了《仙亭山脚下歌声嘹亮》的歌词。
《仙亭山脚下歌声嘹亮》
在仙亭山脚下 在烽火的岁月里 谱写着一曲救亡图存的歌 山海携手,共图民族大业 哦,集美的海风吹进了深山里 集美学村在大田落脚生根 艰难的办学岁月点亮了民族的希望 希望,希望 未来的希望
在均溪河畔 在古老的深山里 一群刚毅的脊梁孕育着民族的未来 点亮师者之光,播撒青春的志向 哦,集美学村的精神传播在大山里 八年的办学史孕育了百年的荣光 熊熊的火炬燃烧着前进的光芒 光芒,光芒 明日的光芒
(连占斗)
01
01
重温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校史
“风萧萧兮水潺潺,风餐露宿路漫漫,跋山涉水岂辞艰?复仇血热,许国心丹,待我收拾旧河山……”这是集美校友温伯夏写的《集美师生内迁征途感怀》,透过每一个文字深情的表达,抗战时期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内迁的悲壮史,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厦门于1938年5月沦陷,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日军炮击和飞机袭扰,学校师生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远在南洋的陈校主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
大田地处闽中,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利于躲避日寇侵扰。1939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辗转安溪迁入大田,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职业学校”。为了防止日寇内侵,此时从沿海到山区的公路已经全部自行破坏,集美职校的设备、图书、生活用具等,全靠师生肩挑手扛。于是,在大田的崇山峻岭中,出现了一支背着行装,唱着抗战歌曲在艰难跋涉的队伍。
为了迎接广大师生,大田民众将文庙、朱子祠和县体育场馆等最好的办学地点腾出,与大田中学连成一片。然而,当年9月20日上午,日机轰炸县城,学校损失惨重,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郊区的仙亭山下玉田村办学。
当地村民在乡贤发动下,以不凡的胸怀收起了祖宗的牌位,中断每年一度的祭祖活动,腾出祖祠,让出住宅,欣然接纳了内迁的集美联校,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村民们和师生一起修葺房屋、填池塘平整操场、铺设道路、疏通水渠、种植花草;乡亲们把集美学子当成自己的子女,帮学校劈柴、挑水、采药治病、为学生缝补浆洗;师生们也把乡亲当亲人,农忙帮工、节日慰问。师生和村民亲如一家,相濡以沫,结下了深情厚谊。
集美职业学校搬迁大田8年,师生们在当地民众支持下克服了千难万险,做到了教学、抗战两不误。运用集会声讨、街头宣传、下乡演出、教唱歌曲、刷写标语、板报漫画、义卖义捐、编书出刊、签名宣誓、动员从军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褒奖抗战英烈的事迹;森林里办学堂,深山里办航海,艰苦的条件却阻挡不了学子求知的热情。集美职校教师陈维风“千里走单骑”,用一对箩筐,一头挑着5岁的女儿,一头挑着书籍被褥,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了22天抵达大田;教师俞文农抛弃了国外雇主的高薪,回国来到大田效力……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师生统一着制式服装,配设军事教员,开设抗战理论课和军事战术课,训练学生侦察谍报、枪械使用、车马驾骑、单兵战术、捕俘格斗、化妆、游泳等技能。集美职校被誉为福建“西南联大”,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坚持在内陆山区办学,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各战区抗日将士之后,几经辗转和历尽艰辛,来到了大田县仙亭山下“第二集美学村”,看望内迁到这里的集美水产航海、农林、商业职校师生,先后在集美操场和大田县中山纪念堂,分别对集美师生和大田民众发表了著名的《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抗日演讲。他将国统区和中共领导下的抗日解放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赞扬了延安艰苦奋斗、政治清明、官兵平等、军民一家、言行一致的好作风。先生慷慨陈词,抨击腐败,斥责暴政,呼吁团结,制止摩擦,坚持抗战。他的大田之行,为集美学子和大田民众点亮了心灯,许多师生向往延安,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02
02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是大田文化的一张名片,是历史留给大田人民的一份富贵的精神资产。特别是“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这一名言,它是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先生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欢迎大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它一直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之中。
集美与大田,远隔数百里,一海一山,却结下割不断的历史情缘。1937年,日寇侵入金门,1938年,厦门沦陷。1938年11月,集美学村搬迁至大田。人们习惯称其为“第二集美学村”。陈嘉庚先生始终关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建设。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战将士,访问了重庆和延安后,于同年11月回到故乡福建,11月14日辗转抵达大田县玉田村,专程视察大田集美职校。在欢迎大会上,陈嘉庚慷慨陈词,发表了《有枝才有花 有国才有家》的主题演讲。因为有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集美学村的教育得以延续,大田人民得以开阔了视野,得以接受一次历史的洗礼。他的演讲像阳光一样播撒在当年师生的心中,播撒在大田的土地上,播撒在大田人民的心里。
在八年艰难的办学岁月里,多少事让人仍刻骨铭心。“想当年,抗日烽火燃遍沿海/想当年,抗日志土奔走呼号/从陈嘉庚到陈村牧/从陈维风到叶维奏到余文农/从大田的乡绅到玉田的范氏村民/从六百多名的学子到乡村的孩子/他们的心紧紧地相连一起/他们的呼吸紧紧地与中华民族的呼吸相连在一起。”这是我写下的诗句。办学史堪称奇迹:一方面是一群师生的爱国热忱洋溢,另一方面是这里淳朴善良百姓的不遗余力:他们主动把43座祠堂、民房让出来办学。让师生们有立足之地,让知识有了栖息之所。我写下如下的诗句“八年的日出日落,八年的携手同行/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谱写出多少感人事迹/教师们时刻想着把学校办下去/把学校办好来/学子们时刻在加深为抗日而学习/为拯救祖国而学习的伟大志向/村民们以古朴憨厚来支持学校/来爱戴一群精神饱满的师生。”我出生于农村,了解农民,他们普遍目光较为狭窄,自私自利思想较为严重,因为没有文化。但是在国家存亡之际,他们却闪烁出伟大的光芒来,令我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为此我不惜笔墨地写下《祠堂歌》的歌词,来讴歌他们,来留存他们伟岸的形象。
“ 我们让祠堂哟,做啊做学堂,牌位挪一挪啊,祖先让一让,学生上课书声琅琅。书声琅琅,声声传遍仙亭山,仙亭山下育栋梁。育栋梁,抗日救亡我们心里好痒痒,好痒痒,神州大地不容践踏!
我们填池塘哟,做啊做操场,风水放一边啊,家族让一让,学生出操身强体壮。身强体壮,拧紧拳头如虎狼,玉田村里出好儿郎,好儿郎,强身健体去抗战,去抗战,我们的心与国家同一处想!”
“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这是多么简短的文字,却隐藏着多么深刻的道理。正是它照亮了当时的思想高地,教育了民众,正是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走,陈嘉庚先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激励着当代大田人民勇敢前行。我为此创作了《仙亭山脚下歌声嘹亮》的歌词。
《仙亭山脚下歌声嘹亮》
(连占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