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商、外卖、社交、工作等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公民个人信息也面临泄露的风险。近日,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0年以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案件办理情况,据检察官透露,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在社交平台等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地方,留下重要信息是关键。
1
群内下载文件夹 涉嫌犯罪被判刑
发布会上,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起典型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例。吴某是某安全科技公司的员工,今年2月,他通过翻墙软件违规访问境外Telegram平台,并在一个聊天群的“资源共享”文件夹内,下载了一个含有公民个人信息的文件,并储存在自己持有的移动硬盘内。
经鉴定,文件内共含有1亿条公民个人信息。经杨浦区人民法院审判,吴某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两千元。杨浦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吴雯霞告诉记者,吴某作为网络安全从业者,没有法律授权的对个人信息的手机、储存或使用的权利,也没有获得相关当事人的许可,其违反国家规定违规访问国际互联网的行为就属于“非法获取”。
1
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不留重要信息是关键
记者从杨浦区人民检察院获悉,自2020年以来,杨浦区检察院共受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审查逮捕案件19件20人,起诉案件34件44人。
近年来,虽然此类案件的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但犯罪方法却更加新颖,犯罪分子充分利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买卖、交换、利用职务便利获取、非法下载、拷贝窃取等多种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再利用门户网站、社区论坛、聊天APP、网络邮箱等途径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也变得更加容易。
在浏览社交网站时,千万不要轻易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重要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信息等,这样就能从源头上保证自己的个人信息不会被泄露。
1
部分行业易收集信息 监管保密工作要跟上
在日常生活中,电信行业、房地产行业、快递行业,都是收集个人信息的重点行业,而相关从业人员,则因工作之便容易接触并获取到他人信息,而且存在从中获利的可能。因此,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作为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责任人,要对数据库信息定期进行自查和漏洞修补,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要妥善处理,防止员工因职务便利泄露、损毁、丢失公民个人信息。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提前做好岗前培训,并签署保密协议。其次,对发现的泄露行为要严肃处理,不能包庇纵容。
文字/图片:陈涛
编辑: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