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卷名题作文导写】(24学年高三版)
二、《控物与自控》作文导写(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题)
1.【原题呈示】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道家有云:“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人生在世,需要控物能力,也需要自控能力。这两种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哪一种能力更重要?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写作指津】
在探讨“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哪一种更重要”这一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两者各自的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控物能力,可以理解为对外界事物、环境乃至局势的掌控与驾驭能力,它关乎于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而自控能力,则是指个体在面对诱惑、压力或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自律和专注的能力,它关乎于我们的内心世界如何保持平衡与和谐。
文章开头可以引用道家思想作为引子,点出控物与自控的辩证关系,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随后,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列举一些成功人士或历史事件,分析他们在控物与自控方面的表现,以及这两种能力如何助力他们走向成功。
在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分别阐述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要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们往往在这两种能力的发展上出现失衡,进而探讨如何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结尾部分,可以回归道家思想,强调“物我两忘”的境界,即真正的智慧在于既能够驾驭外物,又能够超越外物,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同时,也可以提出对读者的期望,即希望大家能够在控物与自控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过上更加充实、和谐的人生。
3.【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层是道家话语。“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指我们应当理解并掌握事物的本质,但却不被它们所牵绊或左右。我们应将物看作实现生活目标或达到某种状态的工具,而不是将自己变成它们的奴隶,无法抵御物的诱惑或让物来控制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念念而不念于念”,“念”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思绪、念头或欲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当有念头,有追求,有欲望,这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我们不应被这些念头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而是应当理性地管理这些念头,让它们成为我们行动的动力,而不是我们行为的决定者。
这句话所体现的是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我们应当理解并掌握事物的本质,有追求,有欲望,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事物和念头所控制,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实现真正的自由。材料第二层是第二句话,“人生在世,需要控物能力,也需要自控能力”。“控物能力”即指道家所言“物物”,“自控能力”即指“不物于物”和“念念而不念于念”。“需要……,也需要……”点明人生在世两种能力缺一不可。材料第三层指出“这两种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往往”点明问题具有普遍性:“哪种能力更重要?”意在引导考生作出比较权衡选择,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
综合材料的三层意思,作文应该包含对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内涵的理解,应该包含两种能力对人生发展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应该包含比较权衡选择,在比较中写出两种能力的思辨关系;应该有对“两种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的现实普遍问题的关照,写出现实针对性。
立意1:自控能力是人生航向的舵手
此立意强调自控能力在个人成长和人生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文章可以探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如何容易迷失于外物的诱惑和内心的杂念之中,而自控能力则如同一位明智的舵手,指引我们保持清醒,坚守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确保人生航船不偏离正确的航道。
立意2:控物能力是现实挑战的应对者
此立意侧重于控物能力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的实用性。文章可以分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控物能力来应对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如管理时间、资源、情绪等,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实现个人目标。
立意3:平衡之道,自控与控物的和谐共生
此立意强调自控能力与控物能力之间的平衡与互补关系。文章可以指出,虽然自控能力和控物能力各有侧重,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够驾驭外物,又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立意4:超越物我,追求更高境界的自我实现
此立意将道家思想中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探讨个人如何在超越物我和执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文章可以阐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对外物的绝对掌控或对内心的绝对压抑,而在于能够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4.【经典素材】
素材一: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中,大鹏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因为它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不被外物所累。这可以类比为自控能力,即个人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干扰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为外物所动。
素材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是一致的。在自控与控物的关系中,这可以理解为个人在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后,能够通过行动(即控物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保持内心的自律和专注(即自控能力)。
素材三:爱迪生的专注与坚持
爱迪生是技术历史中著名的天才之一,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爱迪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成就,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自控能力,能够长时间专注于一个目标,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同时,他也具备出色的控物能力,能够运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实现自己的发明。
素材四:诸葛亮的“空城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运用空城计成功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这不仅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也展示了他的控物能力,即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利用有限的资源(如空城和士兵的士气)来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同时,这也需要强大的自控能力,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被敌人的威胁所吓倒。
素材五: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在自控与控物的关系中,这可以理解为个人需要首先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然后才能有效地运用控物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保持内心的自律和专注。
素材六:佛家的“放下”
佛家讲究“放下”,即放下执念和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与道家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自控与控物的关系中,“放下”可以理解为个人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时,能够放下执念,不被外物所累,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以上六则素材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可以为文章提供丰富的论据和例证,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自控能力与控物能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5.【优秀例文】 控物与自控:人生天平的两端
道家有云:“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物、人与念之间的关系,也引出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然而,这两种能力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那么,哪一种能力更为重要呢?
控物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驾驭和操控外物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这种能力尤为重要。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有效地管理时间、资源,以及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控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效率、成果乃至生活质量。一个拥有强大控物能力的人,能够迅速适应环境,高效解决问题,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控物能力并非万能。如果过度依赖控物能力,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物欲横流”的境地,被外物所驱使,失去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时,自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控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诱惑、压力或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自律和专注的能力。它关乎于我们的内心世界如何保持平衡与和谐,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自控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坚守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甚至可能会遇到来自内心的动摇和怀疑。这时,自控能力就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被外界的风浪所迷惑。
当然,自控能力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控物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他既能够驾驭外物,高效解决问题,又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不被外物所累。这种平衡,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哪一种能力更重要?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控物能力来应对外界的挑战;有时候,我们则需要更多地依靠自控能力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进行优劣比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们各自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培养和发展这两种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既能够驾驭外物,又能够超越外物,实现真正的自由与成长。
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是人生天平的两端。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追求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它们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共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