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鸟舞翩跹海之南

文摘   2024-11-04 15:30   海南  
编者按

  鸟是行走的音符,装点着大自然的神奇;鸟是城市的向导,传递着生命的力量……随着季节的更迭,我们又迎来了候鸟迁徙的时刻。在我们身边,有一群热情的“公民科学家”,积极投身于候鸟保护的科普事业,以多样的方式为这些空中旅者提供支持。他们或用画笔捕捉候鸟的优雅,或实地记录候鸟的迁徙路径,或通过课程普及候鸟知识……这些努力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候鸟保护的意识,也为生态保护注入了民间力量。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晓

  又一年冬日即将到来,南迁的候鸟陆续抵达,海南又迎来观鸟好时节。

  清晨,雨后渐晴,阳光刺破水雾,照进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密密的红树林里。忽而,一阵翅膀的扑棱声传来,成群的白鹭从远处的林间直冲云霄。

  就是这时候,数米外的一丛绿树间,小心“隐蔽”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冯尔辉神情瞬间亮起,手中快门声响成一串,一张张观鸟图再次更新。

  每年冬天都要拍鸟的冯尔辉,对观鸟的热情年年高涨。“每年来记录越冬的鸟类,已经成为一种执着。”他说。

  冯尔辉介绍,每年从9月起,就有大量候鸟从西伯利亚、东亚等地起航,一路南飞至此,或途经,或越冬,到12月时达到高峰。那时,群鸟蹁跹,“鸟浪”翻涌,蔚为壮观。

  鹭鸟成群结队在湿地里觅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每一类鸟儿是否如期而至,如同生态晴雨表般反映着保护区的生态变化。因此,每年冬季,冯尔辉都要用镜头记录下前来赴约的鸟类。

  每每此时,他都要带上导航设备、相机和望远镜,沿着巡护路线前往监测点监测鸟类活动,观察记录鸟类的数量、种类、生境、点位及人为干扰因素,一方面为鸟类安居保驾护航,一方面为野生鸟类学研究提供最新数据。

  与此同时,鸟类调查队的成立,让鸟类调查工作更加科学有序。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工作人员黎越是一名鸟类爱好者,参加过2024年越冬水鸟同步监测的他,曾带领几位志愿者组成越冬水鸟调查东寨港组的一支小分队,记录湿地冬候鸟的种类、数量和观测轨迹,这些数据都为海口的湿地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我们的数据全都会进入全国冬候鸟调查数据库,方便全国冬候鸟调查数据的同步和整理。”黎越说。

  两只黑脸琵鹭在觅食。薛美丽 摄

  2023年,到海南越冬的鸟类数量超过70余种、3.2万只。数据的背后,是海南为留住鸟类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海南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为鸟类提供安全可靠的栖息之所。

  不仅如此,今年年初,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还公开宣判一起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案,依法向涉案人员发出《护鸟令》,责令履行保护鸟类资源的义务,强化护鸟力度。

  冯尔辉希望,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每年冬季,候鸟们都能准时来到海南,赴这场温暖之约,用万鸟归林的震撼景象,为冬日的海岛更添生机。

  大学生张滈轩:从观鸟领队到文创巧匠

  ■ 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洪旭

  “太阳出来了,鸟儿也起床了!”10月31日早晨7时许,张滈轩和来自北京的鸟类调查专家一起,带着观鸟装备,沿着五指山市南圣河北岸的河北东路调查水鸟和林鸟,走了近两小时,收获了不少惊喜。

  白鹭、白胸翡翠、朱背啄花鸟……雨后的五指山城区,空气清新宜人,鸟儿活动也十分活跃,张滈轩和两名专家一路观察、拍摄和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张滈轩是海口炫蜗营地的一名领队,也是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他与观鸟结缘,是在3年前的一次旅行途中。“当时我到广西阳朔旅游,看到一位大哥用‘大炮筒’观鸟,很好奇,就上前看了一下,发现镜头中的鸟儿很漂亮,亮丽的羽毛清晰可见。”张滈轩讲起这段奇妙的经历,两眼放光。

  张滈轩(中)在向孩子们科普护鸟知识。受访者供图

  那时,他不懂鸟的种类,也不懂如何观鸟。但是,望远镜和长焦相机里的鸟儿,让他有些着迷。随后,他开始刻意观察周边的鸟类,并查阅一些介绍鸟类的书籍,了解观鸟知识。

  2023年3月,张滈轩到海口炫蜗营地实习,开启了观鸟的旅程。

  “观鸟,让我们的世界维度变大了,也更亲近大自然。”海口炫蜗营地负责人赵华妮说,此前,她发现海口观鸟的人群要么是专业级的,要么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很多人想入门却没有人带,于是她从2022年开始组织免费的观鸟活动,破解观鸟“入门”的难题。张滈轩便是团队中一名成长非常快的领队,每次活动都非常积极地参加。

  “跟着专家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张滈轩带领的观鸟人群有小学生也有专家组,每一次带队都能学到鸟类的知识。后来,他自己花钱购买了望远镜、长焦相机等观鸟设备,正式“入坑了”。

  “观鸟,首先要注意观察,通过鸟的习性来寻找它们的踪迹;其次通过声音判断鸟儿停留的方位,再用望远镜寻找。”张滈轩说,带亲子家庭观鸟时,他会从最简单的观鸟知识讲起,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交流,激发观鸟的兴趣。

  有一次,张滈轩到白沙参与鸟类调查,走在路上时看到一只小鸟在道路中间扑腾着翅膀,但一直飞不起来。走近一看,是一只赤红山椒鸟。环顾四周,他发现路边的一棵树上,有两只鸟在不停鸣叫。初步判断,小鸟可能不小心落巢了。张滈轩上前,将小鸟拾起放回鸟巢。

  “这是一次成功的救助。”一位来自北京的鸟类调查专家任老师说,有的人路上遇到小鸟,捡回家养,但往往养不活。因为每种鸟都有自己的习性,如果不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就会好心办坏事。

  因为救助雏鸟这件小事,张滈轩意识到向公众普及护鸟知识的重要性。学习视觉传达与艺术设计专业的他,利用设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徽章、贴纸、布包等候鸟保护的文创产品。目前,他设计的徽章、贴纸等文创产品已投入使用,在海口炫蜗营地组织的一些观鸟活动结束后,都会发给小朋友作为纪念,向孩子、家长和游客等传播爱鸟护鸟知识。

  画师叶炜:笔尖流淌爱鸟情怀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晓

  表达对鸟的喜爱能有多少种形式?在画师叶炜的世界里,那便是用画笔,根根勾勒出它们的羽毛,细细描绘出它们的形态。

  叶炜画鸟,始于观鸟。因工作原因来到海南的叶炜,实际上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绘画。大学时期学习建筑学,对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来到海南以后,在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等一众好友的影响下,叶炜开始关注鸟类。

  创作中的叶炜。受访者供图

  “海南是鸟的天堂,在追鸟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和领略到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它们的独特魅力,创作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叶炜说,他画鸟偏向于自然博物画的类型,即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通过绘画技法体现鸟类的灵动身姿和美丽羽毛,“这就要求对鸟类骨骼、肌肉、羽毛有一定了解,并且要多观察,抓取它们最精彩的瞬间。”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一只鸟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它们或轻灵,或矫健,或呆萌,或凶狠,和朋友多次去观鸟以后,叶炜才知道,原来鸟类也能够展现出这么多不同的形态。

  颜色方面,它们有的雪白鲜亮,有的五彩斑斓,哪怕是细微之处,都无限丰富,这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鸟类所展示出来的美实在是太丰富了,够我描绘一生。”叶炜说。

  在创作过程中,叶炜结识了诸多爱鸟人士。很多爱鸟人士并非简单地看鸟拍鸟,他们随时把发现的鸟种、数量、地点等信息记录下来用作调查研究,一旦发现伤害鸟类的行为,他们也一定会做坚决的斗争。

  而对叶炜来说,每当发现海南新鸟种时,他会以自然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或者以自然博物画的形式描绘,与鸟友们一起分享喜悦。观鸟、画鸟,让他收获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2021年11月,当时儋州湾护鸟队及志愿者在儋州湾发现一只带有环志的勺嘴鹬,其右脚佩戴代号为“C2”的白色旗标,这是海南首次发现有环志的勺嘴鹬。

  经过调查,护鸟队发现,这只勺嘴鹬来自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州,距离海南儋州近万公里。人们在惊叹于它以小小身躯完成史诗般旅行的同时,还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C2王子”。

  “C2王子”的到来,在当时的海南爱鸟界引发轰动,叶炜也注意到了它。得知它的壮举之后,叶炜便特意用电脑数位板描绘了“C2王子”的外形、身世图谱以及迁徙路线图。

  此后,叶炜创作的这些图片多次被用于科普类公众号、科普书籍插图、爱鸟周展板等,而这让他找到了自己画鸟更深层次的意义,“一开始我只想为宣传保护勺嘴鹬出一份力,当看到孩子们在画作前面,饶有兴趣地观看、好奇地提问时,我突然发现,如果观者能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萌生出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的想法,那就最好不过了。”

  今年4月,国内稀有的候鸟彩鹮首次现身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众多爱鸟人士闻讯欣喜若狂。叶炜则拿起彩色铅笔,结合观察、影像,绘制了《彩鹮》。

  “我非常喜欢这幅画,它不仅展现了彩鹮之美,也在述说咱们海南越来越好的自然生态。”叶炜希望自己的画作可以吸引更广大的读者有更多机会了解这难得一见的候鸟。

  艺术有艺术的力量,那生态之美、自然的博大,以及对鸟类保护的拳拳之心,正从叶炜的笔尖流淌而出,印在纸上,印在人们眼眸之中。

  追鸟少年孙艺桐:小鸟儿大“视”界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赛

  “我喜欢去户外看鸟,并用相机拍下它们,到现在已经有4年时间了。”在海南的绿意盎然中,鸟友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她用望远镜探索着天空的奥秘,用心灵感受着自然的和谐。她,就是家住海口,今年11岁的孙艺桐。

  别看孙艺桐年纪小,在海口的观鸟圈里,她可是小有名气。自小学二三年级起,孙艺桐就对观鸟产生了浓厚兴趣。听声辨鸟,是孙艺桐这几年来练就的基本技能。她常常侧耳一听,或轻轻一瞥,就能从叫声、羽毛颜色、飞行姿态等辨出鸟的种类,如今能够凭借鸟的形象或声音辨认出80多种鸟类。

  孙艺桐的观鸟之路始于一次邂逅。几年前,在家后院,她发现了一只蓝色的鸟,那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胸翡翠。为了识别这只鸟,孙艺桐翻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凭借一张模糊的照片,揭开了这只鸟的神秘面纱。从那时起,孙艺桐踏上了追鸟之路,也成为了同学眼中的小小“鸟专家”,讲述她的观鸟护鸟故事。

  孙艺桐的胸前常挂着相机和望远镜,随时随地拍摄、观测、记录鸟类的数量和习性。这几年来,她的观鸟技艺日益精进。“可以说,足迹几乎遍布了海口的各个村落、大小公园,跟随专业人士的脚步一起去追鸟。”孙艺桐的妈妈讲述,观鸟人最兴奋的事情就是“上新”,每当听说有新鸟出现,自己便会和女儿一同前往观鸟地,研究不同品类的鸟类。

  在孙艺桐的观鸟生涯中,最珍贵的一次发现莫过于在儋州湾观测到勺嘴鹬。这种全球仅存四五百只的珍稀鸟类,让她在寒冷的滩涂上等待了3个多小时。

  对于孙艺桐来说,观鸟没有时间限制,甚至在上学路上就能完成一次观鸟。无论是觅食的八哥还是跳跃的小鹊鸲,都能让她一整天心情愉悦。每个月,她和妈妈会安排一两次外出,特意去观鸟拍鸟,而在候鸟迁徙季,观鸟频率会更高。去年,为了一睹军舰鸟的风采,她们连续到新埠岛观鸟4次。

  孙艺桐。受访者供图

  为了更加专业地追鸟,孙艺桐加入了海南的观鸟群,与一群热爱观鸟的资深人士交流。每当遇到不认识的鸟,她就会在群里求助,也会通过一些网络小程序来凭图或声音搜索鸟儿信息。

  每年的三四五月份是小鸟出巢的季节,孙艺桐和同行的小伙伴会帮助掉落的小鸟回归巢穴,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救助。

  孙艺桐讲述,这几年的观鸟经历让她看到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好,唤起了内心对鸟儿和大自然的保护意识。除此之外,她也有特别的收获,比如培养了自己的专注力,还对很多生物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如种子的传播和大自然中的生物链知识。

  在学校里,孙艺桐经常跟同学们分享各种鸟类知识,甚至通过学习跟鸟有关的各种成语,认识了许多生僻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里面的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里面的雎鸠等,都是自然界常见的鸟类。接触观鸟之后,孩子的世界不再只有燕子、麻雀、乌鸦等,通过观鸟,孩子的视野更加广阔,也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了。”孙艺桐妈妈讲述,观鸟也成为了一项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家人曾一起在夜间去寻找猫头鹰(学名领角鸮),曾经怕黑胆小的孙艺桐因为观鸟变得越来越胆大。

责编:梁嘉颖


来 源:海南日报


总监制:陈海清

审 核:翁壮岛

审 校:罗九舒


乐东微发布
“乐东微发布”公众号是中共乐东县委宣传部官方政务发布平台,这里可以见证乐东发展历程,是乐东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