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多种《心经》作品

文摘   2024-11-26 15:56   河北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称《心经》。

是般若经系列中极为重要的经典,

也可以称是佛教经论中最为

博大精深的一部经典。

在中国书法史上,

诸多大师都酷爱抄写《心经》。

他们在墨香中感受清雅的熏陶,

而这些书法作品也呈现出

一种更为别致的美,

细细看来,除了作者的文化底蕴,

更多了些许淡雅、清心和禅意。

经常念诵、抄写《心经》可以积集非常大的功德,故历史上书法大家书写心经墨迹传世颇多,王羲之、张旭、欧阳询、赵孟頫、弘一大师、启功等都曾书写过《心经》。书体涵括楷、行、隶、篆、草,洋洋洒洒,一人一风,一家一貌,美轮美奂,叹为观止。

今天和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历代名家书《心经》吧!

东晋 王羲之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集字《心经》

▼局部

唐 欧阳询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楷书《心经》

唐 张旭
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草书《心经》

▼局部

元 趙孟頫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 行书《心经》

▼局部

明 傅山
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著有《霜红龛集》等。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小楷《心经》

▼局部

明 董其昌
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行书《心经》

▼局部

明 文徵明
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局部

清 邓石如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篆书《心经》

民国 吴昌硕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 篆书《心经》

民国 溥儒
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小楷《心经》

▼局部

民国 于右任
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草书《心经》

民国 弘一法师(李叔同)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心经》

▼局部

民国 叶圣陶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行书《心经》

民国 赵朴初
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楷书《心经》

现代 启功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楷书《心经》

▼局部

现代 陈佩秋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
▼草书《心经》

现代 张海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草书《心经》

现代 苏士澍
中国当代书法家。2015年12月8日苏士澍当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现兼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出版社长,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
▼篆书《心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浮躁难安的功利心态,人们越来越难在日常的生活中体味到舒心与宁静。或许,找一段富足的闲暇,展一张温润的粉笺,书一篇工整的《心经》,内心的欢愉就会翩然而至,一室皆春。
快来选出你最喜欢的名家心经吧!,投票后公众号对话框留言,可领取高清电子版收藏鉴赏大礼包呀!
心经是一篇渡人脱离苦海,走入极乐世界的经文,要人领悟 “空”字,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人们念诵,这经文被念诵和肯定的数量难以统计。每当念诵,必引起宇宙磁场的共鸣现象,产生奇妙的感应,快来念诵体会这种神奇的力量吧!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 。(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 。(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异 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异 色 。(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
色 即 是 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 。(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
亦 复 如 是 。(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 。(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诸 法 空 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灭 。(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净 。(不垢不净 )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减 。(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
是 故 空 中 无 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无 受 想 行 识 。(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等六尘)
wú yǎn jiè 。
无 眼 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无 无 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无 无 明 尽 。(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无 老 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无 老 死 尽 。(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
无 苦 集 灭 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
无 智 亦 无 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无 所 得 故 。(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普 提 萨 埵 。(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
心 无 挂 碍 。(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
无 挂 碍 故 。(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
无 有 恐 怖 。(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 。(远离颠倒梦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盘 。(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诸 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
故 知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无 上 咒 。(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无 等 等 咒 。(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 。(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实 不 虚 。(不是骗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说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咒 。(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说 咒 曰 。(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谛 揭 谛 。(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罗 揭 谛 。(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罗 僧 揭 谛 。(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萨 婆 诃 。(修成正果)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

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植树成森碑帖
为书友搜罗书法字帖无水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