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青海省首例青少年长 QT 综合征患者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手术

学术   2024-11-06 18:12   江苏  


2024 年11月4日,青海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在雷新军副院长、陈秀英副主任、医务处、医学装备处及各级院领导的支持下,林蓉香副主任医师带领心律失常诊疗团队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耀东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青海省首例青少年长 QT 综合征患者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手术,该技术是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医护团队在心脏性猝死预防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展,为青海省青少年心脏性猝死预防提供了最新的治疗方案。 



长QT综合征多发于青少年患者,它是导致青少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晕厥是长Q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遇到运动、紧张、激动等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时,会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


患者是名17岁的女性,就诊前2次出现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等症状,于 10月26日转诊至青海省人民医院心内二科就诊。入科后林蓉香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患者发病时的症状,结合病史、心电图检查、诱发因素、基因筛查情况、家族病史等多个维度的综合分析,临床诊断为“长 QT综合征”。该病属于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猝死发生率高,结合患者已发生2次晕厥,且其母亲在4年前也因该病死亡,经科室人员详细评估后一致认为急需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手术,积极预防心脏性猝死。


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小,预期寿命较长,需尽可能保障其预后及生活质量。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科室副主任陈秀英主任医师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全科讨论,在雷新军副院长的带领下,结合中心既往经静脉除颤电极导线的拔除情况,因除颤电极导线较粗,长期使用多有静脉和心腔内粘连等情况,导致患者存在静脉闭塞,拔除困难等问题;且该患者无起搏及CRT适应证,为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静脉通道,同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的手术方案。


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筛查,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术前将皮下除颤器和除颤电极的模型贴于体表,通过X-RAY透视,确定最佳感知位置,并用记号笔标识。手术选择二切口方法,采用节段阻滞麻醉、局麻+镇静的方式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取左腋中线第5-6肋为预定点,切开一约6-7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制作前锯肌和背阔肌之间的肌间囊袋。之后于剑突左上缘1cm为预定点,切开长2-3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通过皮下隧道导引针制作剑突至囊袋隧道,撤除导引针保留鞘管,将皮下除颤电极从鞘管穿出到剑突切口,撤除鞘管固定电极。再用另一个隧道针从剑突切口处深筋膜层至胸骨上窝位置制作胸骨上隧道,撤出隧道针,将皮下电极送入保留的鞘管,最后撕除鞘管。对所有伤口区进行有效止血,同时通过冲洗清洁所有切口,通过按摩将隧道内空气排出,避免因空气残留导致的误放电。随后连接皮下除颤器(S-ICD),固定机器于深筋膜层肌间位置。



植入后S-ICD向量感知良好且PRAETORIAN评分小于90分,故未进行DFT测试。之后缝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整个手术过程顺利,耗时不到1小时,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术后送病人至普通病房观察。术程顺利,手术圆满完成。



术后雷新军副院长谈到: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青少年心脏性猝死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关键。传统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需要经静脉植入右室除颤电极导线,存在一些围手术期或远期的导线相关并发症,如心脏穿孔、气胸、导线脱位磨损、感染性心内膜炎、除颤导线赘生物、导线拔除困难等,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其优势在于,整个系统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通过血管与心脏连接,从而彻底避免了血管损伤的风险,降低了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者拔除的相关并发症。S-ICD在除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已与经静脉ICD相当,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方案。


陈秀英主任林蓉香主任表示:TV-ICD在X线透视下将导线经静脉系统植入心腔内,而S-ICD植入以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仅术前体表定位和术后影像留存时需X线辅助,植入过程均无需射线,大大降低了医生和患者射线暴露下带来的危害;且S-ICD因无需静脉穿刺等步骤,手术时间相对于TV-ICD更为固定,不但便于手术植入,更提升了患者术后的舒适性。相信这一新技术的应用,能够给更多青海省的心脏性猝死预防患者带来福音!


专家简介



雷新军

青海省人民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青海大学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专业型)和青海大学(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挂职),兼心内科主任。同时,还是青海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2020年)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柔性引进领军人才(202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雷新军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名医工作室》负责人(2023年)和青海省第五医院特聘专家(2024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冠心病学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导师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和《实用心电学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2019年获聘美国心脏病学院专家会员(FACC);2022年荣获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和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白求恩精神践行者"荣誉称号;199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200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2018年在美国德州医学中心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并在全球率先开展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caFFR)联合冠状动脉功能测量系统(caIMR)全面评估冠脉循环功能,国内率先开展冠脉内斑块消蚀术(R A)联合血管内碎石术(IVL)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合并重度钙化病变,西北地区和福建省率先开展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和较早开展冠脉内斑块消蚀术治疗冠脉重度钙化病变。个人复杂PCI手术约1200例/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冠心病最后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手术成功率约98%,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冠心病介入诊疗,在相关研究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 项,省部级科研基金3 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创新基金1 项和校、院级新医疗新技术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收录4篇,IM 收录6 篇,参编/参译教材、专著多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



陈秀英

青海省人民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心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医疗专长: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30多年,对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及心脏起搏技术,掌握心脏电生理基本理论技术。



林蓉香

青海省人民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疗专长:对各种心律失常、晕厥、心衰、冠心病的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频发室早、室上速、室速和频发房早等;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如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房颤左心耳封堵术以及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神经节改良术治疗。



延伸阅读

猝死预防新技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为两名年轻女性实施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手术

北京航天总医院成功完成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

猝死预防新技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团队为一名33岁年轻男性患者实施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

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致力于传播权威、前沿的学术信息;客观、及时的报道领域时事;全面、公正的展现行业动态。旨在搭建医学专家学术传播、为医者发声的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