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款”湖鲜入疆!天山脚下再度上演“无中生有”

时事   2024-12-10 07:00   北京  

撰文丨李岩

新疆“变废为宝依靠盐碱地养殖海鲜“出圈”后,新疆的“湖鲜”也走上大众餐桌。

政知君注意到,除了青蟹、三文鱼、南美对虾,天山脚下“无中生有”的水产品日趋丰富,水产养殖正成为创富发展的新途径。

海鲜走俏

新疆出产海鲜,是因为“海鲜陆养”模式。即在陆地营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通过科技赋能将当地的盐碱地“变废为宝”,打造人造海水培殖甚至驯化海鲜幼苗。

据悉,新疆约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当地盐碱地总面积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经专家论证研究,新疆盐碱地的水质与海水接近,只要以海水矿物质比例为参照,再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可形成用于养殖海鲜的环境。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塔里木河南岸地区为例,当地农田每年大约排放7600万立方米压碱水,形成4300余亩的盐碱水水域。“2023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水产企业发展盐碱水水产养殖,试验养殖鲈鱼、南美白对虾等,实现水产养殖从无到有。”十四团农发中心工作人员曹静洁介绍称。

近年来,三文鱼、青蟹、龙胆石斑鱼、南美对虾等海鲜,从新疆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水产品产量18.39万吨,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又提出,稳步扩大大水面网箱养殖,力争全区水产品产量达19.6万吨。

湖鲜落户

新疆“海鲜陆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助力其因地制宜拓展水产养殖品类。政知君注意到,新疆“无中生有”的水产品品类今年再度上新。

《浙江日报》消息,今年10月11日,在塔河之畔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团甘泉镇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经过150多天的生长“蜕变”,“蟹中美玉”天山白玉蟹等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迎来丰收。

来自浙江湖州的白玉蟹首次在新疆养殖成功,标志着“湖鲜疆养”特种水产养殖模式顺利实现。白玉蟹是湖州从上海海洋大学独家引进的新品种,目前还是大闸蟹中的“限量款”,在湖州本地今年也刚实现量产。

白玉蟹作为“湖鲜疆养”产业援疆项目,今年正式启动。5月份,4.35万尾“白玉蟹”蟹苗和120万尾“南太湖3号”罗氏沼虾苗来到阿拉尔市,拉开“湖鲜疆养”序幕。塔河畔气候、水源、土壤的盐碱环境非常适合螃蟹生长,白玉蟹来到新疆,不仅没有水土不服,个头还长得更大。

湖州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陆杰说:“下一步,湖州市援疆指挥部将继续发挥后方优势,深入挖掘受援地资源潜力,以点带面,助力受援地水产品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以产业援疆赋能乡村振兴。”

内陆省份新选择

新疆的成功经验,正复制、落地到其他省份。

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支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项目。次年,农业农村部发布《2020年渔业扶贫和援藏援疆行动方案》提到,支持内地多省份开展渔业养殖扶贫。

目前,除新疆外,冷水养殖已经在甘肃、青海、西藏等冷水资源丰富地区复制推广。

数据显示,近年来甘肃各地因地制宜推广现代渔业发展,完成对50多家养殖场养殖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截至目前,甘肃全省养殖池塘面积5万余亩,养殖网箱面积510亩,工厂化养殖车间4.4万平方米,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7万吨。

政知君还注意到,《方案》提出支持西藏建设土著鱼类繁育保护基地、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基地,构建亚东鲑等冷水鱼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继续开展黑斑原鮡和裂腹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西藏卫视今年4月报道称,黑斑原鮡基础研究与人工规模化养殖均获得新突破,已攻克1至4龄苗种养殖关键技术,基因组精细图谱已破解。同时,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繁育基地成功繁育出子一代苗种1.3万多尾,繁育苗种的质和量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资料丨新疆日报 浙江日报 中国日报 央视新闻 农业农村部网站 西藏卫视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政知见
观政识局,知行见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