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之美,文化之力:让电影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引擎

体娱   2024-11-23 23:51   湖南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叙事载体,从诞生之初就承担着记录与反映生活、传播文化和传递情感的使命。而当电影与旅游结合,尤其是通过电影赋予一座城镇、一个景点以新的意义,它便不再是简单的影像叙事,而成为一个地方文化和精神的代言,成为连接着现实与梦想、历史与未来、文化与情感的一座桥梁。

由湖南省电影局主办,潇湘电影集团、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中共永顺县委、永顺县人民政府、湖南华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二届湖南民族电影展将于11月26日在湘西芙蓉镇举办。届时,知名电影人和专家学者将纷纷齐聚,通过开幕式、电影展映暨主创见面会、“跟着电影去旅游”系列活动、民族电影创作高峰对话等活动,让民族影像的魅力与文旅产业的潜力交相辉映。这场影展,不仅为民族电影创作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更旨在探索如何通过电影赋能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播。

从王村到《芙蓉镇》:一部电影成就一个小镇

说到芙蓉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谢晋导演拍摄的电影《芙蓉镇》。1987年,这部以湘西为背景,讲述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经典之作,让湘西的小镇王村从地方秘境走向了全国观众的视野。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文景观和精神内核深深打动了观众,也让王村与《芙蓉镇》这个电影名字紧密相连,从此开始了一段因电影而改变的历史。
在电影拍摄之前,王村是湘西一座普通的小镇,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吊脚楼建筑而拥有悠久的商贸历史和自然景观。然而,这里的知名度仅局限于湘西地区。《芙蓉镇》的拍摄,赋予了这片青石板街道和飞瀑穿流的古镇以全新的文化意义。影片中,胡玉音的米豆腐摊、秦书田的古朴居所,以及瀑布旁的石桥,因电影而成为富有情感符号的地标。导演谢晋对湘西民俗的细腻刻画,更是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1987年,《芙蓉镇》上映后迅速在全国引发广泛共鸣,也为王村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发展历程。同年,王村正式更名为“芙蓉镇”,这一更名不仅彰显了电影的巨大影响力,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文化品牌化的深刻洞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到承载电影记忆和文化符号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三十八年来,芙蓉镇的蜕变生动地诠释了电影艺术如何深刻地影响并塑造一座城的发展轨迹。

如今,“芙蓉镇”这一名字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中国影史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经典案例,也成为“电影+文旅”成功实践的鲜活样本。电影的影响力不仅让芙蓉镇从一个普通的湘西古镇蜕变为家喻户晓的“电影小镇”,还让游客通过影视镜头的引导踏上探寻历史和文化的旅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条巷子都因为电影赋予了更深的情感和记忆,使得游客走在其中,宛若穿越时光,与历史人物对话。
但真正让电影成为文旅产业的灵魂,绝非只是用影像定格某一片美景,而在于用故事和文化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芙蓉镇正是凭借电影中传递的价值观念,将影视艺术转化为文化资源,以“小镇故事”成就“大镇品牌”。

从潇湘电影到文旅产业:一部电影点燃一方热土
电影作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与文旅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文旅IP的重要源头,是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有研究显示,好的影视项目可以提升取景地25%至300%的游客数量。24.5%的中国游客会在观看某部电影、电视剧后,对一个从未关注过的目的地动心。
作为湖南电影的中坚力量,潇湘电影集团近年来在探索“电影+文旅”模式上表现尤为突出。从《那山那人那狗》到《十八洞村》《半条棉被》,再到去年上映的口碑之作《长沙夜生活》《堡垒》,潇影集团坚持以湖湘文化为核心,以人文关怀为底色,通过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湖南故事,打造了一条“电影+文旅”的创新之路,将湖南的历史、风景和人情以全新的方式展示给世界。

潇湘电影集团1999年拍摄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用温暖的笔触讲述了一对邮递员父子间含蓄、内敛而又炽热的深厚感情。影片不仅完美呈现了绥宁县的秀美风景和民俗风情,更深入挖掘了当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让影片拍摄地绥宁大园古苗寨为众人所熟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有力推动了绥宁县文旅产业发展。
潇湘电影集团2011年拍摄的电影《通道转兵》,助力通道县把全县旅游的重点,定位为“通道转兵”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修建了“通道转兵纪念馆”,让通道县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的标志性节点,带动了整个通道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

2017年,潇湘电影集团拍摄了电影《十八洞村》,通过讲述十八洞村村民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过程中,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立志、立身、立行,完成生活和精神双重脱贫的故事,深刻体现了“精准扶贫”对于农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电影《十八洞村》上映后,收获了超亿元的电影票房,斩获了多个电影奖项。同时也让全国观众认识到了十八洞村的秀丽景色和文化特色。影片所展现的高山峡谷、传统苗寨、民族歌舞等旅游资源,成为了研学文旅和乡村旅游的热点。

电影《半条棉被》更是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助推红色文旅的代表。2020年正式上映后,电影被列为湖南省“光影铸魂”电影党课重点推荐影片,吸引了50多万党员干部走进影院观影。沙洲村在专题陈列馆循环播放电影《半条棉被》宣传片,修建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民俗文化广场、红军广场、朱氏宗祠、红军卫生部旧址等文旅景点和项目,全面提升了沙洲村的红色文化吸引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红色沙洲景区今年接待游客量达92.45万人次,多年累计接待游客732.76万人次。
正如“不到潇湘岂有诗”所言,潇影不仅通过电影讲述潇湘故事,更让这片神奇的土地通过电影的镜头走向了全球,成为了文化与旅游的热土。

如果说《半条棉被》是红色文化赋能文旅的经典代表,《长沙夜生活》则以现代都市视角重新定义了长沙的城市文化。电影通过夜经济这一独特切入点,将长沙的美食、美景、生活方式立体呈现,赋予这座城市鲜活的文化符号,《长沙夜生活》打出的一套“电影+文旅”组合拳,以主流电影对城市品牌进行了一次全新建构与价值升维,也让越来越多人对长沙有了更多偏爱。11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发布《2024活力之城文旅指数报告》,长沙凭借多项指标脱颖而出,获评“2024年度活力之城”案例。当文旅消费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当城市形象营销成为文旅融合新标配,潇湘电影集团借《长沙夜生活》进一步探索出现代城市如何通过电影构建文化名片的新方式。
“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电影让诗和远方融为一体、美美与共。‘电影+文旅’作为一种融合发展的成功范式,二者深度结合一定能够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潇湘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谷良表示。随着第二届湖南民族电影展的顺利举办,潇湘电影集团将在“电影+文旅”的融合路径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这一盛会不仅是电影产业的精彩呈现,更是地方文旅经济的一次深刻激活和全面升华。通过电影展的平台,潇湘电影集团将进一步拓展电影与地方文化交织的广度和深度,让影像艺术成为推动文化与旅游双轮驱动的新引擎,把更多未被发现的地方魅力与文化瑰宝推向世界,激发出更广泛的旅游与文化产业活力,助力湖南故事走向更广阔的文化舞台。

转自:潇湘电影集团微信公众号

一审:张成赫

二审:邱   枫

三审:陈曙光

湖南电影频道
在家看电影,越看越过瘾!湖南电影频道官方公众号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