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被认为是理解个体受众与特定媒介之间依赖关系的经典理论(Ball-Rokeach,1985、1998;Loges,1994)。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对媒介的依赖,媒介依赖理论对个体受众的动机目标进行了综合界定,将个人的媒介行为按照不同动机分为理解型、趋向型和娱乐型三类诉求,而每种类型又可以依据不同的侧重进一步细分为自我或社交两种。因而,媒介依赖理论将个人媒体依赖诉求具体分成了六种:自我理解、社交理解、行动趋向、互动趋向、自我娱乐和社交娱乐(Ball-Rokeach,1985、1998)。虽然人们未必能够清楚地反馈其媒介依赖情况,但是人们通常可以清晰地表述驱动他们媒介行为的不同诉求。因此,通过测量这六种媒体依赖诉求,可以深入分析人们的媒介依赖情况。
随着媒介系统中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渐融合和集成,媒介依赖诉求的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尽管同为基于受众心理诉求的传播学经典理论,但与使用与满足理论不断丰富更新的满足感诉求不同,媒介依赖理论通过反复测量这六种媒介依赖诉求为进行不同媒介之间的比较分析提供了基础,例如关于电视(Grant et al.,1991;Skumanich& Kintsfather,1998)、互联网(Jung,2008;Jung et al.,2005;Jung et al.,2001;Leung,2010)、社交媒体(Kim & Jung,2017)、智能手机(Ahn & Jung,2016;Jiang & Li,2018)的媒介依赖研究中测量的都是六种同样的媒介依赖诉求。因而,媒介依赖理论指导下的研究通过分析人们的媒介依赖诉求,可以得到比传统单纯分析人口统计变量和单个心理因素更加丰富而具体的发现(Ball-Rokeach,1985、1998;Loges,1994;Jiang & Li,2018)。智能手机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而持续的功能和服务,因而能够满足人们的多种诉求。
媒介依赖理论被认为是理解个体受众与特定媒介之间依赖关系的经典理论,依托媒介依赖理论,通过对心理认知的层级叠加,厘清底层群体在事件进程中的媒介使用动因,勾勒出群体性事件视阈下底层群体微媒介使用心理的学理性框架,并关注在微媒介使用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进而考量其异化行为的纾解机制。
[1]蒋俏蕾,郝晓鸣,林翠绢.媒介依赖理论视角下的智能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中国与新加坡大学生手机使用比较研究[J].新闻大学,2019(03):101-115+120.
[1]杨晓东,焦若薇.疫苗系列事件与全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基于KAP模式与媒介依赖理论的探究[J].东南传播,2019(05):102-104.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9.05.030.
[2]蒋俏蕾,郝晓鸣,林翠绢.媒介依赖理论视角下的智能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中国与新加坡大学生手机使用比较研究[J].新闻大学,2019(03):101-115+120.
[3]郭晓真.社交型短视频平台受众的媒介依赖研究[J].传媒,2019(01):54-57.
[4]张婷婷.媒介依赖理论背景下的大学生手机使用研究[J].传媒,2018(22):77-79.
[5]施冰滢.媒介依赖理论视域下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J].传媒与教育,2016(02):132-137.
[6]葛靖,李春雷.群体性事件中底层群体对微媒介的使用心理——基于媒介依赖理论的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34(02):64-68.
[7]朱亚希.“媒介依赖”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交”成瘾——以对四川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为例[J].今传媒,2015,23(02):44-46.
[8]旷洁.媒介依赖理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量化分析[J].新闻知识,2013(02):99-101.
[9]龚新琼.关系·冲突·整合——理解媒介依赖理论的三个维度[J].当代传播,2011(06):28-30.
[10]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02):218-224.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04.02.027.
获取方式1: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关键词【理论介绍】,即可获取下载链接!
获取方式2: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原始数据!
转载、投稿、商业合作:
vx:study630631(添加请备注“学术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