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零售价增加了改善听损的成本,将大多数听损者拒之门外。虽然国内助听器行业顶尖专家不输国外,但就行业平均水准来说国内外相比仍有差距。国内高档助听器的零售价与国外相当甚至更贵,这就意味着国内大多数听损者承担了“国际成本”,却享受了“国内待遇”——“与国际接轨”实质上只是“价格接轨”、“服务脱轨”。
行业人士闲聊的时候,有时候会夸赞某某验配师“擅长配高端机,很少打折”。言下之意,这位老师不但技术高超,也善于建立顾客信任,有口皆碑。可是,纵然优秀验配师有三头六臂,依靠传统模式服务的人群仍然极为有限,解决个人温饱和具备行业情怀,显然不是一回事。
在助听器零售价高居不下的时代,笔者既不赞同“乱打折”,也不认为“不打折”值得特别自豪甚至炫耀。除非提供高质量的专家服务、现实物有所值,如果专业服务毫无特色、验配效果欠佳,不打折就能配出高端机只能说明“非专业能力强”吧?
在高零售价环境下追求高性价比,是验配师维护顾客利益的必选项。比较合理而实际上不容易做到的是,给予顾客适当的优惠价,同时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确保专业效果、满足个体需求,用来对冲高零售价带来的有些“烫手”的超额收益。
对于高零售价,助听器厂家、经销商乐见其成。同时,因为零售折扣、销售业绩与个人收入密切相关,验配师也会尽量维护,何况还要遵守公司规定。
厂家之间以及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博弈,最终导致“全国统一零售价”存在过高的不合理的因素。高零售价顾及了很多人的利益,唯独没有考虑消费者,对行业发展、市场口碑和消费者利益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尽管某国际品牌厂家曾经一度开启降价模式,但不知何故,人们期待的“多米诺骨牌”戛然而止。或许有内部的压力,或者市场固有的力量难以抗衡。
高零售价也必然导致零售低折扣,即高零售价在先,低折扣在后。零售低折扣对消费者有一定的补偿作用,是高零售价市场的“价格矫正器”——一股使成交价趋于合理的自发力量。当然,低折扣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因低折扣而牺牲服务质量更不可取,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一定时期内,高零售价、高毛利、低折扣、低渗透率都是助听器行业绕不过去的坎。部分社会资本介入医疗级高端市场无可厚非,但听损者中无力负担高零售价的人更需要大家去帮助。问题的合理解决需要全行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完全是一个监管层面的事。
在老龄社会,听损的高发病率与改善听损的高成本是一对矛盾。这是一个卫生经济学的课题,用价格手段解决价格问题的“招标”、“集采”,并非十全十美,在执行、监管和审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制度性的改进空间。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人们无须替高零售价找“研发成本”、“精密制造”、“小众需求”等各种理由。助听器厂家的利润丰厚的财报、中标价和零售价的巨大落差,足以说明一切,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总之,在卫生经济学的作用下,未来高零售价、高毛利不可持续,普通门店将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经营成本的压力。我们除了适应行业发展,在服务模式上突破创新,别无选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转发分享仅限非商业目的,请使用全文并注明出处。
注:微信公众平台随机插入的广告,与笔者及公号文章无关,请知悉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