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断网自救,年轻人用上老年机
教育
2024-11-03 08:45
上海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黄泽敏
编辑 | 向由
本文授权转载自“南风窗”,点击上方关注。(
ID:SouthReviews)
在同事眼中,刘迪是个“异类”。当他嘀嗒按着蓝色诺基亚时,曾有同事开玩笑道,“华为Mate60都出了,你还用按键机。”
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人在用那种古早的,只能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的功能机。他觉得,26岁的自己在同事眼里或许“挺老气”。
当网络上出现“年轻人为戒网疯抢老年机”的词条时,刘迪这台按键机已然用了两三年。
近日,“年轻人开始用‘老人机’”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关注。有媒体记者探访济南线下的多家手机店铺发现,“老人机”线下销售仍有市场,购买者近半数为年轻人。一手机店老板介绍,“价格便宜,经济实用,用他们年轻人的一句话说,用‘老人机’是‘自我排毒’。”
老年机在近年来一直保持一定的销售量。一位二手手机售卖者告诉南风窗,许多只用于接打电话的老年机使用寿命比智能机更长。店内的新款老年机普遍带有社交功能,多为“客户买给老人用”。其出售的基础功能机,“年轻人很少用了,但也有(人)特地备个这种手机接打电话”。
“年轻人用老年机”是一条稍显小众的赛道,但非新赛道。在社交平台上,戒掉智能手机成为年轻人的渴望。
提线木偶
戒断智能手机的念头是突然闯进刘迪脑海里的。
2021年,刘迪在渭南的家里办公。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被悄然抹平。睁眼就是“办公室”,等他忙到下班,站起身,又瞬间切换到“憩息地”,丝毫没有过渡。
工作、生活揉成一团。而他的目光,不知不觉被一块小小的矩形板所牵引。
那段时间,手机像是黏在了刘迪的手上。稍有空隙,手指就自动点亮屏幕,任由短视频一个接一个地蚕食他的时间。即便到了凌晨时分,他依旧捧着手机不愿入睡。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2.32亿。移动互联网全网用户使用总时长达到2039.6亿小时,同比增长了116亿小时,同时,人均月度时长达到了165.6小时,同比增长了6.6小时。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2.32亿,同比增量超2000万/图源:雪球
当时,刘迪每天超过10小时都泡在手机里。连绵不绝的信息流朝他涌来,却没有留下太多印记。反倒是原本五六百度的近视,居然默不作声地涨到了850度。
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体器官”,伴随人类生活。与此同时,也破坏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少研究表明,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引发脖子、肩膀和背部的慢性疼痛。而长时间聚焦屏幕,容易导致视疲劳和干眼症等。
担任产品经理的那一年,24岁的周舟常忙得“满眼通红”。她近视度数不高,却总感觉眼睛干涩疲惫。偶尔,她会被布满眼球的红血丝吓一跳,从而提醒自己,应该去医院做检查。但红血丝褪去,她又重新扎在屏幕前。
下了班,时间由周舟自己掌控,可留给她的选项似乎也只有手机。害怕“不在场”而错失消息,于是每天追逐着社交媒体的“新鲜事”。虽然积累了很多消息,却多是无用且重复的内容,一无所获。
无法克制地划开智能手机,生活仿佛被“绑架”/图源:图虫·创意
在《炒作机器:在社交时代的人群体盲区》一书中,作者提到,社交媒体具有控制力强、虚假信息多与社交过度这三重属性。其指出,社会因过度炒作而变得过度社交化,因过度社交化产生了基于个性化的群体说服力。在技术与商业裹挟的媒介环境中,全社会的注意力、思考力、理性与秩序会愈加稀缺。而“永远在线”往往意味着丧失自我,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反思性。
周舟感到自己的情绪被手机操弄着。去年,周舟从大学毕业,进入一段短暂的空窗期。身边许多人不是考公、读研,就是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与之相关的信息散布在朋友圈。
她“被动”接收着这些社交信息。纵使这其中的许多人并不会在生活中与她产生交集,但那些分享在社交媒体的生活碎片仍蔓延至私人领域,令她心生落差。她觉得这些信息划分出一个个圈层,无业的自己身处外围。
信息“爆炸”逐渐让年轻人们感到疲惫不堪/图源:Unsplash
最让人无奈的,是那些硬要闯入生活里的科技“小把戏”。
不止一次,31岁的Leon觉得自己被科技牵着鼻子走。比如,随手打开一个应用,就弹出开屏广告。点击关闭按钮,又突然跳转到直播间。明明只是想打个车,平台却问他要不要贷款、要不要买菜;打开买菜应用,看到的却是卖货直播视频。
他知道,这些应用看似杂乱的设计背后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在这样的数字迷宫里,一不小心,他就会丢失自己的意图。
“脱网”之后
2021年,Leon开始停用智能手机。
他挑选了一台银行卡大小的手机作为主机,因其外观“很特别”。手机的功能倒是朴素到极致,只有短信、电话、计算器、音乐播放器这类基础功能,连闹钟都只能设一个。由于铃声极小,导致他常漏接电话,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且无法屏蔽广告电话。
Leon使用的light phone 2/受访者供图
身处数字时代,非智能设备带来的不便之处很明显。出行、用餐、工作,每一项细节都成了数字极简者需要考量的问题。
Leon不得不以更多的实体工具替代,如现金、银行卡、交通卡,以及一个口袋笔记本。
Leon背包里携带的东西/受访者供图
“脱网”第一个月,Leon尝试在其所生活的上海实践。他发现当地的适老化服务发展不错。外出若想打车,按下电召出租车的信息牌就能叫车,也可以直接拨打电话。
后来他入手了一台ipod touch,作为出差时使用的应急智能设备。这相当于一台没有插卡的手机,必要时连个热点,扫个码就放回包里。而工作则在电脑或电话上进行。
很多时候,生活并不会因为戒断智能手机而变得寸步难行。相反,换上老年机后,手机又回归了“工具”本位。
去年,停用智能手机的念头在周舟心头一闪而过。没有犹豫,她购入了一台百来元的学生款老年机。这款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没有上网功能。
周舟的手机/受访者供图
周舟回想起高三时,有同学用老年机过渡,最终取得不错的成绩。她觉得,换上老年机对于这一代年轻人而言,或许真的能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社交焦虑”。
她果然因此“治好”了多年的拖延症。她有时间重新捡起学生时代的兴趣,如运动、画画、做手工。这些曾被智能手机冲淡的热情,突然又被找回来了。同时,她发现自己不再那么频繁地想玩手机,能够专注地完成更多事情,心态也逐渐变得平和。
另一边,Leon则依旧保持原有的兴趣爱好。健身时,他不再同时听歌,而是闭上眼睛,感受肌肉的发力。奔跑时,他专注于每一步的发力点、落地点。通勤路上,他开始留意地铁上来往的行人,思考他们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Leon拍下的街景/受访者供图
他觉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变得“无聊”了。纵使他夺回了时间和注意力的主控权,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放它们。
“但无聊是一件好事。”他说。因为无聊会促使人自发去找新的乐趣。
Leon开始关注身边事。他曾经过某地的火车站,竟看到专为“脱网人群”设置的人工通道。这些不经意的小发现,提醒他互联网之外“其实足够有趣”。
“让自己属于自己”
2021年至今,刘迪仍在使用老年机。起初,智能手机只是放在屋子里,却无时不吸引着他靠近。他索性卖掉了智能手机,彻底断了念想。
恢复坐班后,他不好频繁向同事借手机登录办公室的电脑微信,就淘了一部二手平板。厚重的平板不便随时随地使用,反倒减少了他对屏幕的依赖。过了下班时间,他几乎能做到与电子世界隔绝。
原本被碎片信息充斥的时光重新充盈。曾经他下班只想躺床上刷手机,现在,他有时间陪家人散步、锻炼,偶尔约朋友小聚。他似乎又重新掌控了时间的主动权。
对刘迪而言,戒断智能手机同样是在筛选自己的社交圈。在他看来,别人联系不上自己,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于他人而言并不是太重要。“真正重要的人,即便你不上网,他们也会给你打电话。”
“人与人的交流还是面对面才最好。”他认为,手机终究只是一个通讯工具,不该成为消磨生活的娱乐机器。
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便利,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图源:Unsplash
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老年机”是一条通用赛道。
老年机让周舟度过了一段相对充实的“数字极简”生活。她也遭遇过老年机的“麻烦”。比如,老年机没有地图和支付功能,出门时她得带上另一台智能手机。实际上,选择哪台手机使用“相当于人为的克制”。她只坚持了小半个月后,便动摇了。
在她看来,纯靠“变更载体”并不足以带来持久的转变。她认为,“数字排毒”的关键字在于个人,手机只是工具,而使用习惯由人来决定。
不过,周舟并没有放弃。她的生活里囤积了太多“电子垃圾”,例如手机、网盘里的成千上万张照片。在海量数字档案中,真正有价值而重要的回忆,往往被庞大而无意义的照片稀释了。
她开始尝试清理相册,并开始有选择地拍照。不再随手一拍,努力只留下一些真正值得回味的瞬间。她考虑之后将部分珍贵的照片打印下来,让这些珍贵的回忆脱离电子化载体,永久保存。
周舟用做裙子剩下的布料,自制的耳夹/受访者供图
个体与技术的关系极具个性化。“每个人探索之后才可能知道如何和科技达成共识,这并非定制的答案。”Leon说。
去年9月,Leon重新购入一台新的智能手机,才惊讶发现,停用智能手机的日子竟也持续了近900天。
曾有人问Leon,停用智能手机后,每天带这么多东西出门,难道不累吗?
“当然累,也正是因为累,所以才会去思考到底哪些工具、功能是当下所真正需要的。”他说,“回到智能机上,造成了问题的那些应用,当然带来了便利,但也不是所有便利,每一丝效率,都是我每时每刻所必要的。”
Leon日常使用的工具/受访者供图
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曾在《数字极简》一书中指出,数字极简主义并非一种简单的断舍离,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的减少数字技术使用的方法。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字技术使用习惯,识别出那些“可有可无”的技术,并戒除它们30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找到那些能够在脱离数字设备后,带来满足感和快乐的活动。
“略去现代高科技,过上低科技的原始生活并非数字极简的目的。”Leon说,数字极简的目的在于训练自己,“克服科技产品中让自己分心的元素,让科技真正帮助到自己的生活。”
如今,他仍会开启“防沉迷”模式。智能手机的屏幕常年开着黑白模式,朋友圈入口也一并关闭。偶尔发一条状态,只为“表明自己还活着”。他试图以此“逃离算法和信息流里,让自己属于自己”。
为了不被手机牵着走,他的社交平台关注列表被精简剩50人,且大多是现实中的朋友。看视频时,只点进关注页,网站推荐的视频一概不看。
Leon觉得,互联网的使用更像一种“精力管理”。他将更多时间投注到现实。周末,他会出门走上15至20公里,拍几张街头照片,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光。有时加班到凌晨,他会给自己定个10分钟左右的闹钟,看点宠物视频,放松一下。他把这种短暂的休息当作调剂,而不是彻夜刷屏的沉迷。他希望自己即使疲惫,也能清楚意识到使用手机时的真正意图。
Leon拍下的街景/受访者供图
很多时候,“换手机这样的消费行为,不能带来任何变化,只有账户的余额变少了”。在他看来,只有“思考本身”才能真正带来改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关注它,能让你听到更多真话,
多一分对世界的理解。
▼精英说优质视频推荐
你
“在看”
我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Y3MDI0NA==&mid=2649666718&idx=2&sn=efa1fc7fedc07fc2f11c77b93d0a219b
精英说
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
最新文章
名人丈夫一张画价值百万,她却痛苦不堪:被顺带的女性一生,真的“好委屈”...
哈佛教授:人生下半场,如何走出“中年危机”?
看完北京初三女孩的“顶级”人生,才明白普通人的教育到底差在哪
5-10岁孩子必入!BBC出品的这套英文原版科普分级读物太牛了!
孩子学不好历史的两大原因,却被99%的老师和家长忽略了
黄灯:我们低估了这代孩子的难处,普娃出路少,缺的不是努力
第一例AI机器人致死案,他已殉情
精神病院50%是青少年:等你真的看见孩子,你才知道今天的孩子有多难
《少年》: 三联生活周刊为9-16岁孩子精心打造,每个孩子人手一本!
封神之作!豆瓣9.5,这两套艺术经典巨著为何如此火?
她每年采访30-50位北大学生,发现“超前学”的孩子长大后成这样 ...
祸害!韩国素媛案凶手出狱4年搬到幼儿园附近?居民人心惶惶,警队不得不24小时巡逻.....
为什么被“放养”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学霸
《少年》: 三联生活周刊为9-16岁孩子精心打造,每个孩子人手一本!
5-10岁孩子必入!BBC出品的这套英文原版科普分级读物太牛了!
把发育严重迟缓的儿子送进哈佛, 我从不怕「输在起跑线」
放弃国内名校,辗转新加坡、清迈国际学校,三娃妈找到最好的教育了吗?
李子柒回归48小时,抖音精选评论区看哭了……
5-10岁孩子必入!BBC出品的这套英文原版科普分级读物太牛了!
封神之作!豆瓣9.5,这两套艺术经典巨著为何如此火?
“我,清华学霸,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那天,终于解脱了……”
那句“你要做到最好”,毁掉了我的20年
北上深爹妈:决心送娃出国读书后, 我们存了近8位数的钱...
5-10岁孩子必入!BBC出品的这套英文原版科普分级读物太牛了!
封神之作!豆瓣9.5,这两套艺术经典巨著为何如此火?
10年减负,3位北大学者揭露教育现状:寒门无望,日韩阶层固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荷兰同事一句话,让我看清了困住东亚女性的思维陷阱
一生都在被「情绪绑架」的东亚小孩,终于找到了解法
《少年》: 三联生活周刊为9-16岁孩子精心打造,每个孩子人手一本!
5-10岁孩子必入!BBC出品的这套英文原版科普分级读物太牛了!
靠手机带娃的年轻父母们
硕士毕业当“外包妈妈”:月薪18000,活在19个摄像头里
最新科研颠覆认知:家庭幸福的孩子也抑郁, 所以罪魁祸首其实是……
封神之作!豆瓣9.5,这两套艺术经典巨著为何如此火?
《少年》: 三联生活周刊为9-16岁孩子精心打造,每个孩子人手一本!
生还是不生?新时代下的女性生育选择
小学老师吼爆热搜:今年这英语教材一出,50%的乡镇学生就被淘汰了!
特朗普最终赢312张选举人票!哈佛历史博士:中国留学生这次不用慌…
从小阅读传记的孩子格局炸裂!这套DK专为孩子写的传记系列绝了!
把博物馆收藏在家!这两套书带孩子看尽地球文明精华
对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
“生的不是孩子,是人质!”四川家长群聊天记录冲上热搜,背后真相太窒息
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答案颠覆你的想象
亲历两次大战、拿下诺奖的“文学硬汉”海明威,凭什么影响几代人?
孩子学不好历史的两大原因,却被99%的老师和家长忽略了
特朗普:没人比我更懂迈克尔·杰克逊
985博士儿子与我断亲后,中毒倒在出租屋,背后真相太扎心
陶勇:孩子“空心病”的根源, 还在于缺少这样的“精神抗体”
亲历两次大战、拿下诺奖的“文学硬汉”海明威,凭什么影响几代人?
《少年》: 三联生活周刊为9-16岁孩子精心打造,每个孩子人手一本!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