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支队随笔集锦01|新地球村的去殖民想象

时事   2024-09-03 00:02   西班牙  


编者按

从边缘到中心,探索在地叙事的新可能;从全球到村庄,思考文明意象的新维度。1980年4月独立建国的津巴布韦,与中国在相似的乡土历史中有“苦难的共鸣”,在现代的发展进程便有了“互惜的情谊”


2024年7月1日至7月9日,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前往津巴布韦,深度调研津巴布韦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村建设与社会发展,观察中非农业、产业、文化合作现状,促进青年人文交流。本次实践课程由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老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胡钰老师带队。


行程结束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落于笔尖,分别写作了有关津巴布韦历史、艺术、人文等侧面的万字文化随笔。于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之际,特刊发“从全球到村庄”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赴津巴布韦调研支队同学的系列随笔摘编


罗得西亚、列文斯通、维多利亚……从被雕磨的记忆中走来,我们该如何呼唤你的真名?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之后,津巴布韦的人民如何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殖民历史的反思与去殖民化的新书写,支队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思考与观察。窦雨辰同学在街头集市中看到发达国家消费文化少有人知的压迫一面,在交流音乐中发现“标准乐理”背后的文化霸权;蒋一凡同学在“党校”墙壁上看到“为心理去殖民”的印记,在临别的心头惦念着本土绍纳语那未受侵染的清澈;于世昊同学在Monde村想起国内乡村实践中村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津巴布韦村庄找寻着属于它的主体文化符号;赵予辰同学则在行程中体会到从“对象”到“框架”的新地球村去殖民想象

01

二手T恤、乐谱与再思全球化

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城郊的路边服装摊

(蒋一凡 摄)

7月6日,我们驱车南下,希望看看哈拉雷的完整面貌。当车辆离开市中心驶入南部郊区,平整的水泥路面逐渐被颠簸的黄土路所取代。中津交流中心主席赵科先生告诉我们,Mbare一直以来都是黑人的“市中心”。就是从这片不起眼的破败街区中,走出过许多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我们路过了当地最大的集市。这里熙熙攘攘,充满生活气息。简易的帐篷沿街排布,成为各式各样的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销售空间。还有些小商贩没有帐篷,就巧妙地用麻绳将商品串起,挂在树梢,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街头艺术。在教堂周围,色彩鲜艳的长袍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赵科先生说这是基督教教袍,不同颜色代表着教会中不同的地位。每隔百米左右,就能看到一大群人围在小山般的衣服堆前,精心挑选着他们的“新衣”。这些应该都是从世界各地淘汰下来的二手服装,因为我注意到一个男人套上了新买的有领T恤,背后印着“专业验光配镜”的汉字。非洲大陆上想必有无数同样人声鼎沸的市场,为商品的全球流动画上句点。然而人们最终在此得到的,究竟是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与机会,还是消费主义商品流通环节的末端剥削?

……


“津巴布韦梦想秀”乐团Fushion 5创作歌曲的方法也令我印象深刻。当我问起他们是否学过作曲,会使用什么样的乐谱来记录音乐时,乐队发言人Brian回答说:“我们都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看不懂五线谱。通常Gilbert会首先根据自己的灵感自由弹奏或哼唱曲目,用手机自带的录音软件录下来。我们听着他的录音学唱,最后采样录音,就成了我们的音乐。”

 

我深受触动,开始反思自己为何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各种音乐概念。以五线谱为基础的乐理,作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核心,常被奉为“正确”、“科学”的圭臬,甚至在任何一个国家报考专业音乐学院都需要通过相关考核。然而,Fushion 5的成员们却返璞归真,让我看到了音乐最真实的形态。他们用最动听的旋律,将西方中心主义的“标准乐理”轰得粉碎。

 

中国传统音乐采用独特的五声调式,非洲音乐人则遵循着更神奇的“自然呼唤”。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接受西方制定的规范,才能创作出惊艳世界的艺术作品?中国民乐和非洲音乐都证明答案是否定的。音乐如此,文明亦然。


摘自《走进津巴布韦:瀑布、殖民与文化之思》

(日新22 窦雨辰)

02

白人作家、党校标语与心灵去殖民

哈拉雷Mbare社区学校中的标语

(蒋一凡 摄)

如今,广播与电视里鲜有出现津巴布韦的名字,而与之相关的那些词语与历史,也逐渐模糊:南罗德西亚、土地革命、“快车道”改革、穆加贝......鲜有人知的是,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津国有着极悠久的文明历史;受过漫长的殖民与剥削,也曾有过火热的革命浪潮,其余波影响至今;而如今的津巴布韦,更与中国有着紧密而深厚的关系,推行“向东看”,在各个层面与中国展开紧密合作。“全球南方”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奇观化的凝视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被增强与内化了。遗忘津巴布韦和南方的同时,我们也在遗忘革命与历史;同时被“遗忘”的,还有我们对资本主义之外,另一种未来和可能的想象。

……


作为殖民者的后代,莱辛关注的,更多的是变动时代下的个体命运,是她理想中抽象的文化和道德。带有“白左”色彩的莱辛没有说出的是,让新生的津巴布韦陷入困境的,绝非只是“专断独裁”,而是复杂的结构性问题:殖民政府对当地原住民的长期打压、经济结构的畸形、西方国家的打压,以及亟待解决的土地问题。历史并非文学,从来没有光鲜亮丽的大团圆结局,莱辛所幻想的抽象的自由、平等、富足,难以出现在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更是从未也绝不可能出现在白人统治的非洲。

 

这位已逝的白人女作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向津巴布韦捐出了3000册图书,她用她的写作和生命书写了殖民和革命的暧昧,提醒着读者,津巴布韦的被殖民记忆,比看上去更加复杂。

……


这种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毋宁说也是精神去殖民的过程。在哈拉雷市区,我们途经了一座朴素而整洁庄重的小楼,同行的津巴布韦留学生米莱向我们介绍,这是津巴布韦的“党校”,校门口写着“Decolonizing the mind”——为心灵去殖民——这句话来自肯尼亚的后殖民理论家Ngugi wa Thiong'o。经历漫长的革命和抗争之后,津巴布韦——以及无数新生非洲民族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逐步走向独立,然而,在文化和精神上,许多国家的人民仍未“走出殖民地”。

……


在最后一晚的讨论会上,雨辰提到,未来考虑回到非洲支教或是工作,不到十天的旅程,虽不足以让我们真正沉入津巴布韦的历史与记忆,却足以重塑我们对非洲大陆的想象,重塑我们的记忆与思考,而记忆的缝隙中,有无限的可能。离开津巴布韦时正是傍晚,看着舷窗外的夕阳,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在哈拉雷街头,一位女士教给我的几句绍纳语:“ Makadii, ndinokuda, ndokuwona”,你好,我爱你,再见。


摘自《津巴布韦:记忆的缝隙与可能》

(新雅13 蒋一凡)

03

乡土、文化符号与中津村庄旅游新想象

津巴布韦村庄田野中劳作的农民

(陈彦青 摄)

作为一名“零字班”的清华学生,四年前入学时的校长赠书是费孝通学长的《乡土中国》,在书中作者也提及并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诸多特点,例如差序格局、家族观念、礼治秩序、无讼现象、熟人社会等等。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的视角,探求使得中国乡村之所以呈现出种种不同于城市的特点,其背后的文化观念。想到这,我恍然大悟——中国的乡村旅游之所以在近些年发展迅猛,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同样不可或缺的是对于文化观念的挖掘和利用。

 

事实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来自城市的游客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曾经人们可能很少把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首选,即使有也会把是否有秀美的风景当作重点考虑的因素。而现在,乡村旅游、度假山庄等概念越来越火,人们在选择旅游去处时也开始更多关注乡村的文化软实力。通过2022年和2023年暑期在四川和贵州的两次社会实践中实地走访乡村,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在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当地充分利用了彝族文化和生态茶叶种植的先天优势,以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超”足球赛事从几个村子之间的“自娱自乐”发展到今天火爆全网、为全国人民所津津乐道,当地发展旅游业也是紧紧围绕“村超”这张文化名片;在本次津巴布韦实践途中,我了解到缙云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中国旅游的代名词之一,同样有利用好了包括黄帝文化在内的文化符号的功劳。

 

我想,这是津巴布韦发展旅游业值得借鉴的一个举措。那么,津巴布韦是否有着足够多值得挖掘的文化符号呢?当然有了!在维多利亚瀑布城郊的Monde村,短短两个小时的拜访便让我大开眼界,“乡土津巴布韦”着实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世界。说是一个村子,其实理解为一个部落或许更加准确,而村子的村长便可以理解为部落的酋长,是世袭制的。“我有一部电话,”村长幽默地说,“就是这口‘钟’,它除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会被敲响之外,如果在其他时间响了,那么村民们就知道有大事发生了,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这里开会。”而他们开会的场所,便是一棵百年古树下的空地——一望无垠的红土地上,这里是绝无仅有的阴凉之地。村民们一定对这棵树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吧!来到这里便也理解了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人到山西的大槐树下认祖归宗。


摘自《贫穷中孕育希望 落后中暗藏机遇》

(未央工01  于世昊)

04

动态的“反殖”与另一种声音

支队成员与塔法拉第五小学学生交流

(陈彦青 摄)

既然殖民主义是一种不断再生产的动态过程,那我们反抗殖民主义与去殖民化的斗争天然也应该具备动态发展的特征。在殖民主义不断生产“以西方为中心、以当地为边缘”的知识结构时,我们便要不断生产将边缘转化为中心的新知识结构;在殖民主义不断发展排斥当地原住民的旅游业时,我们便要不断发展促进旅客与当地居民共同利益的旅游业;在殖民主义强调一方对另一方完全的压迫或支配时,我们便要强调双方共同的聆听与发声。这种斗争并不针对某一具体的群体或个体,它针对的仅仅是“过程”与“框架”,因为殖民主义的本质,隐含在这种不断流动的过程与框架中;针对具体对象的斗争,在没有更改旧有框架的前提下,只会催生出新的斗争对象。只有将过程与框架逐渐革新,我们才能在历史的进程之外找到一种更平等、更融合的新可能。或许,以“新地球村”取代原有“地球村”概念的构想,也内含在这个从对象转移到过程的变化中。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1980年的独立,与其说是津巴布韦去殖民化的终点,倒不如说是津巴布韦更深层次去殖民化的起点。今天的津巴布韦,仍在努力着尝试走出殖民模式的轨道,仍在从观念、制度与心态的层面继续着与殖民主义的战争。它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最终发展的路途却只能靠每一位善良淳朴的津巴布韦人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个因通货膨胀而闻名世界的国家,似乎在自我独立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上走得不太平稳,但我们也应该相信,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将会一如既往地求索向前的路途,正如在那些通货膨胀的时间里,鲜花、历史与希望也从未贬值一般。

 

回到国内之后,常有老师和同学向我问起:“你觉得非洲落后吗?津巴布韦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时候?”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天然地将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理解成线性进步的过程,仿佛一切只有“落后—发达”的二分。经过这次旅行之后,我想,我们也许在单薄地评价“落后—发达”之前,不如先更多聆听一下来自另外一个国家的故事,另外一片土地的声音,然后我们会发现,那些丰富多彩的声音,哪里是“落后”与“发达”两个片面的词汇所能完全概括的?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将回答:“非洲并不落后,非洲更绝不匮乏;津巴布韦也许现状不似中国,但津巴布韦完全有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摘自《超越殖民主义:聆听津巴布韦的过往与当下》

(日新11 赵予辰)

往期回顾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回顾往期推送

10 CHINA DAILY: Calligraphy connects China and Zimbabwe

09 全球胜任力津巴布韦支队丨津巴布韦Fusion 5乐队专访

08 二十余家中外媒体、机构聚焦首届哈拉雷非洲论坛

07 首届哈拉雷非洲论坛在津巴布韦举办

06 全球胜任力津巴布韦支队|中津友谊万年长青,金色热土生生不息

05 全球胜任力津巴布韦支队|大使馆里的一堂课

04 全球胜任力津巴布韦支队|乡村中的文明互鉴,田野里的“新地球村”

03 全球胜任力津巴布韦支队|赞比西河上的移动课堂

02 全球胜任力津巴布韦支队|启程:探寻文明互鉴,想象“新地球村”

01 全球胜任力津巴布韦支队|赴津巴布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座谈交流

津巴布韦观察
津巴观察时报是一家专注于报道津巴布韦时事新闻的综合性媒体平台。每周六天,每天八篇权威文章,秉承真实、客观、深入的新闻报道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