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市集太多,青年人不够用了

文化   2024-11-09 09:00   北京  

撰稿丨王动 编辑丨杜都督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凤凰生活报告

ID:PhoenixLifestyleRpt

到底要去哪里过周末,与中午吃什么,并列为编辑部面临的两大难题。
虽然打工人每个中午都得吃饭,但却并不是每周都有周末——
所以观察别人周末在做什么,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我的阿勒泰》播出之后,从内蒙到京郊,甚至楼下小公园,只要能生长植物的地方都是小阿勒泰,挤满了向往彩虹布拉克的年轻人。
另一个火热的项目是演唱会。
不少人喊着为一首歌跨一座城的口号千里相会,这很好,但很快大家就发现,演唱会供应似乎有些过于充足;
800年不活动的老歌手都被刨出来,歌迷却不够用了。
编辑部的李周有一个更经济的去处:脱口秀。
随着今年N档喜剧节目齐飞,如今脱口秀也不是普通牛马能看得起的了——付航的票价现在已经突破了1500元。
随着气温的降低,年轻人的周末生活半径正在逐渐萎缩。 
而城里的各种青年市集,正在成为打工人的新宠。

北京已经被市集统治

从小在华北农村大集长大的小王很熟悉集市。
马路这边卖铁锹、补铝盆,另一边鸡飞狗跳,还有人在卖大牲口。
赶集是小小王一个月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爸妈在这里能捡到大便宜,而小王能拥有甜倒整个童年的棉花糖。
时隔多年以后,小王再于北京见到的“市集”,已经是这幅画面的“绿色净化”版了:
场地,都是位于中心城区的露天的草场、商场、艺术区;
客人,都是年轻的男孩女孩,潮得能填满三里屯街拍的好几架摄像机。

 图源:WhiskyENJOY享威

商家,是主办方以“xxx节”为主题攒起的同类品牌。
虽然摊位都小小的,但从布置到陈设,都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氛围感”。
小王抬头望去,看到了自己童年的残骸,和对这个世界的感慨:
“市集,原来是一种赶集的垂域。“
而和我们写稿一样,一个好的市集,最重要的是选题。
现代市集上从来不卖泡面、大米、不锈钢盆。
这里没有生活必需品,通常以创意产品、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为主,格外注重文化和艺术氛围,就像爱情一样。
而作为北京中产生活方式桥头堡,朝阳公园上周的“面包节”,就给日常只吃宾堡和桃李的小王带来了一点小小的碳水震撼。
吐司、贝果、恰巴塔、司康、肉桂卷、佛卡夏……不是群英荟萃,而是面包开会。
撒上了粗盐的贝果搅着浓郁的碱水,肉桂卷堆成小山缠绕着糖粉。
什么“巴黎最不可思议的可颂”、“法国爱丽舍宫面包供应商 ”“北京唯一的窑烤面包”。
如果没有两位数的定语,都不好意思支摊。
在黑色的人流和白色帐篷之间,小王感觉自己是巴浦洛夫的狗,是《猫和老鼠》里被香味拎着鼻子走的汤姆,是掉入巧克力工厂的查理。
虽然门票就要40块、进去根本没吃到试吃、最后买了100多块的面包回来、发现这些店都在朝阳公园3公里半径内,小王依然十分快活:
“我已经next level了,桃李面包根本配不上我!”
瓦西里同志说过,面包会有的,香肠也会有的。
虽然不是同一地点,但是同一个时间,距离朝阳公园不远的亮马桥就搞起了“香肠节”。
你以为是这样的,
但招牌上的价格提醒你,这的确是“国际香肠节”。
人均150左右的饭店,在朝阳公园出差,摆起了一根香肠30块的地摊。
亮马河首先和塞纳河接轨的地方可能是物价。
继续北上,在奥森公园,碳水节正在如火如荼。
听名字,会以为这是批发花馍卷子、爽嗦大碗宽面、蹲在地上吃凉皮的快活大集。
但记住我们的第一条规定:
现代市集,从来不卖生活必需品。
所以,即使是中式碳水,那也得是西北bristro壮壮酒馆,上榜黑珍珠的四月河豚,人均248的提督;
西式碳水,就有德南面包坊、如何餐厅、oh my dog 、正本原……
除了吃喝,市集更重要的意义是玩乐。
主打创意和手作的创意类市集(说白了就是摆地摊)可能是最能吸引年轻人的场子。
黏土陶瓷玻璃贝壳手账毛毡植物染……在公司批量生产牛马后,牛马还是更喜欢被女娲精心捏造过的小物件。
“不用听泉鉴宝了,我的眼睛就是尺!”

〓 小红书@田田开心

发展到今天,摆摊只是基操,很多市集恨不得办成 mini 演唱会。
古早的庙会有马戏和耍猴,今天的市集缺不了 DJ和乐队。

〓 图源:京 A 精酿啤酒公众号

如果是摇滚或者 rap 还有点跌份儿,最好是 funk、雷鬼等“小众”类型,再去一个既长又拼不出来的名字。
如果你运气好,有时也会在集市上遇到一些演艺界人士……
爱赶市集的年轻人,身上往往挂着上次赶集的纪念品——帆布包,里面装满了这次的物料;
手里拿着这次的战利品——试吃品,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才是市集的奥义;
指尖捏着来过的证明——那是一张盖满章子的纸,必须在每个格子戳满,约等于“到此一游”;
吃好喝好拿好,这一套才算走完,这个周末才不算白过。
市集是当代年轻人精神消费的重要版图。
现在,只要打开小某书,搜索“周末去哪儿”,马上就会有20个市集扑向你——
“国际xx节!”“好吃好逛好玩!”“来了不亏!”
“北京市集”条目,显示有18万相关笔记,而在更city的上海,这个数字是23万。
虽然周末只有两天,但是你努努力,居然能同时过四个节:
东边买手工,西边买古着,南边吃贝果,北边喝咖啡。
去各种市集大闯关的打工人,终于悟了:
“原来,过节真的很花钱啊!”

市集的当,年轻人上够了
不过,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没问题,那就是要出问题了。
尽管市集看起来很美,但被种草帖安利的年轻人,只有在亲自体验之后才知道,市集并不总是那么优雅。
毕竟进入市集的第一道门槛,是门票。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着新中产:
“为什么我吃一块30块钱的面包,还要花30块钱的门票?”
为什么要花钱来花钱,难道吃口面包也要配货吗?
虽然为了控制入场人数,防止路人或者附近居民来凑热闹影响体验无可厚非;
但是动不动30、40元的价格,看起来并不像只是「象征性」收一点。
收门票的市集越来越多,免费反而成了某种稀缺品质。
在免费的市集里,毫无准备的顾客,也常常遭到价格刺客的暴击。
比如上海的陆家嘴咖啡节。
根据今年公布的一项统计,上海的咖啡馆超过9500家,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光是短短100多米的永康路,就有接近20家咖啡馆。
连法国人都惊叹:只有上海人会在咖啡馆里看侯麦,他们这个点一般是看足球。
即使是这样,动辄三位数的咖啡,还是让不少人肉痛。
但是这样的价格,即使是咖啡爱好者,也不一定吃得消。
今年的陆家嘴咖啡节刚好还撞上了下雨,于是大家都变成了小猪佩奇:
顶配价格配不好的体验,打碎了牙只能往肚子里咽。
打工人早 C 晚 A 的另一个好伙伴精酿啤酒,同样是各类市集的常客。
前一段时间北京的8×8合酿啤酒节搬到望京去办,我问办公室热爱精酿啤酒的老 G感觉如何。
结果新中产老 G 说,这事说来话长,简单来说,就是有点去不起了。
老G 给我算了一笔账,啤酒节标准的时段票售价248元,包含了一张入场券和3小时畅饮。
在北京的精酿酒吧,一杯精酿的常见价格都在50~60之间,248元的价格就意味着,如果想回本,至少需要喝上4杯精酿。
如果按照6%的酒精度计算,这点啤酒大致相当于半斤白酒的水平——对于酒量一般的人来说,回本的压力实在有点大。
何况,哪有人干喝啤酒的?随便买点薯条、炸鸡之类的小食,一不小心又是三位数的消费。
在精酿酒吧连吃带喝,正常情况下的人均消费,也只有一百多块而已。

而贵的另一面,则是贵得没有道理。
还有人不少网友说,曾经在某香肠节上,看到摊主掏出了超市同款的香肠。
其实这本不奇怪,烘焙/咖啡馆里拿山姆瑞士卷撑门面,也是常有的事。
但市集就像某种夜市大排档,人们愿意忍受其他方面的问题,主要不就是图一口锅气现炒吗?
“香肠节上拿山姆的货撑场子,和玲娜贝尔脱下皮草和我抱怨工资低有什么区别?”
碳水节上,两口就没的意面,也能卖到30元一碗;之前的图书市集上,打完折的书比电商日常价还贵。
还有网友参加过一个“梦回大唐烟火不夜城”的市集,以为不说长安古意,至少有点不夜城的氛围感;
结果到现场一看,彩灯球、塑料椅,纯纯农村大集。
无论值不值得,好像只要标上“市集”两个字,铺天盖地的宣传、kol的打卡、再加上社交平台的引流,就能将企图跳出班味的年轻人收入彀中。
于是,已经开悟的年轻人,又回到原教旨主义的“大集”中。
昌平人去沙河大集,搞一场轰轰烈烈的city eat;
平谷人去平谷大集,新鲜的栗子李子梨排排坐;
如果你住在二环,那潘家园和大柳树,可以是你永远的老家。
偶尔去一趟,吃了老爆三、盘了手串、捡了漏,以为会心满意足地回家,但总是觉得心头空落落的:
“爽是爽了,但我是不是不够中产啊?”

市集,贩卖中产幻觉
小王上个周末去了一趟沈阳,在朝阳公园始发站,列车上挤满了北京的打工人。
虽然在二等座的小桌板上大家还在分离修改 excel 和报表,但是3个小时之后,他们就会变成夜市上狂炫鸡架和老雪的快乐游客。
沈阳故宫外的红墙下,从格格到太后站满了各类大小主子,清装人士比横店影视城还多。
隔壁的大帅府,也被于凤至和赵四小姐们占领。
小王突然领悟到一点:把市集看做一个主题乐园,或许更接近它的本质。
不同的市集,就像游乐园的一个个主题区域:异域美食主题、创意手作、复古怀旧、文博艺术……
这些市集售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一场脱离日常生活的情景体验。
网红市集,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代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
参加这些市集多了,就会发现一些重复出现的熟面孔。
美食类市集里,烘焙、咖啡、精酿,这类生活符号绝对不会缺席。
手工、文创类的市集里,最受欢迎的总是钩针、古着、银器……这些带有反工业、前现代气质的物件。
即使是所谓的“碳水节”, 卖的也不是花馍和卷子和刀切馒头,而是佛卡夏和四季披萨。
说到底,用标签标榜自己的新中产,想要的是一个身份;
被班味腌透的年轻人,只是需要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周末。
毕竟在名为市集的主题乐园里,碳水不再是用来上吊的面条,沙拉也不是牛马的草料。
咖啡不再是齿轮的机油,包包不再是电脑的集装箱。
在这个到处都和班味沾边的城市里,特别拎出来的“xx节”,是为打工人准备的精神自留地:
你看,我还是能触摸到真实生活的衣角,哪怕只有一个周末,哪怕它已经标好了价格。
名为市集的主题乐园,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离生活更近、离工作更远的真空幻象。
就这一点来说,周末去逛一场市集,和坐高铁到沈阳洗澡、去环球影城勇闯鬼屋,扮演着相同的功用。
普通人没有时间像梁朝伟一样去伦敦喂鸽子,也不能到巴黎买刚出炉的法棍。
但是我们可以到朝阳公园去,有鸽子,有面包,有香肠,甚至有外国人充当 NPC,谁说不是伦敦呢?
一台运行时间过长的电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万金油的维修办法,就是重启一下。
也许这就是市集,乃至所有的周末“出走”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在周末重启一下,我们可能撑不完一周就得死机。”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

凤凰WEEKLY
有温度、有情感、有趣味的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