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石阡县,秦嬴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置夜郎县,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设石阡府,1914年改府为县。是“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先后获得“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殊荣。有22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省示范性中国传统村落1个(国荣乡楼上村)、省100个重点传统村落1个(石固乡公鹅坳村),2021年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2022年获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在这片革命老区的英雄土地上,有着500多载历史春秋的国荣乡楼上古寨,以其遗世独立的自然山水风光、丰富厚重的人文历史遗存、迭荡多姿的民俗文化风情,延续守护传统村落的“魂”,传承传统文化的“根”,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前来游览观光。
行进在生态良好、依山傍水、宁静和美、鹭鸟低翔、屋舍俨然、布局奇妙的楼上村,晨光下,小桥边,花丛旁,聆听鸟鸣、虫叫、水声、人语,坐观老树、云岫、流岚,让人顿觉神清气爽;晚阳下,伴着袅袅炊烟,跟着感觉移步走进修竹绿荫掩映下的“农家乐”品尝当地独特美味,一天的疲惫便会在令人垂涎的道道农家菜香撩动中瞬间云散;华灯亮起,一户户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屋檐下高挂的红灯笼泛出红晕,喧嚣渐去,静静的古寨、悦读的人们与月华默坐守望,心灵安放便有了最妙的去处。
近几年来,楼上村不断提升改善基础设施,打造“村民宜居、游客乐游”的综合性旅游体验景区,进一步提升楼上乡村旅游知名度。目前,已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景观拍摄地、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贵州10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和省级首批“最美红军村”之一等荣誉。
诗书继世、礼乐传家的耕读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
楼上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诗书继世、以礼乐传家的耕读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这座重视诗书礼仪传承,训导积善行德,以周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耕读传家历史。
楼上村位于廖贤河畔,距县城15公里。楼上村传统村落村域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8亩。楼上居住的村民都姓周,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朝弘治六年(1494年),始祖周伯泉避难入黔,迁居楼上。他们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如唱山歌、哭丧哭嫁、吹唢等习俗。
楼上古寨古建筑群是眼下国内难得寻见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标志性存在。斑驳沧桑的陈年老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悠久灿烂与博大精深。
楼上古寨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血缘村落。古寨以家族传承,一直奉行“耕读”传家的文化信仰,保留着“有庐舍以避风雨,有桑田以给衣食,有学校治身心”的耕读传统,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社会及生活,敬畏天地自然故以“耕以足衣食”,敬畏文化祖训才能“读以养身心”。
500多年来,楼上村周氏家族十分重视“耕读传家”理念,周氏宗族自四世周国桢立训“不愿儿孙去做官,唯愿子孙个个贤”,抑制子孙对功名的欲望,同时却又强化子孙书香兴家的圣贤教育。
六世周易则告诫子孙“耕者读之本,勿贪外财,忘乎财之所自有;休贪便利,以损种利之深根,天道四季不息,功亦与为不息。”将周氏家族的“自给自足”耕读文化深刻诠释。
周氏宗祠,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大梁题记为“贵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楼上住居”、“大清光绪拾玖年岁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间有《轮水石碑记》石碑一通。村中古墓多处,阴宅阳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特色为省内少见,慕名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几百年来,周姓人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周姓一直推行勤、俭、忍、让、孝、礼、义、耕、读的处世之道。
据周氏族谱记载:楼上六世祖周易,满腹经纶,知晓天文地理,崇尚教育,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尊敬。四个儿子四个孙子和一名女婿皆考取秀才。“九子十秀才”当时传为佳话。
如今,走进这座古老村落,你能体验到耕读文化的无穷魅力,你能感受到文风化人的磅礴力量。
一座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走进享有“生态博物馆”美誉的楼上古寨,在这里,步入“炊烟正旺”、“有遇农庄”、“跃进农庄”等古寨农家乐,你能品尝到地方风味独特的各种各样的民族美食,你的味蕾一定会时刻被撩动、馋住;这里有着千年古韵的云上民宿,人们体验过大队民宿、聚鹤山庄、丽园、楼上客栈、楼上人家、楼上佳人古寨民宿、彩院、平安民宿、农家小院 等乡村民宿后,都表示出恋恋不舍的难忘情愫。而这里的小桥流水、红墙黛瓦、千年古树、古典戏楼、清冽老井等等,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一定会让你深深震撼,一定会让你移不开眼、迈不动腿。
错落有致的楼上古寨传统民居。
楼上古寨村落周边群山环绕、古树林立,山、水、林、田、寨形成了独特的乡土建筑形式与聚落文化,享有“佛顶山脚下罕见的明清古村落”的美誉。当地百姓在岁月的沉淀中保护、保存、展示属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在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中已然形成一座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000平米,配有全省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藏书20000余册,村落文化展、摄影展、茶亭、咖啡吧、自助餐厅、小型会议室、数字乡村体验室等。
楼上古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书、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誉为“佛顶山中罕见的明清古村落”,较为著名的主要有:梓潼宫古建筑群、周氏宗祠——楼上乡愁馆、屯堡遗址——观景亭、马桑古屋、周永萼宅、周正芹宅、古巷道、戏楼、天福古井、观音阁、楠桂桥、古树群等。
楼上古寨依山而建,青石板巷道凹凸斑驳,这里是往复田间的必经之地,也是亲朋邻里交往的重要连接。一处处或大或小的巷道,将整个村子串联成为一个整体。村内各巷大多宽2—3.5米,并有0.3—0.4米宽的给排水沟与之平行。条条水沟穿家过户,既利生活之便、又达消防之需。目前村落里现存较为完整古朴的古巷道路段为马桑古屋及歪门斜道路段,未经大肆修缮,保存了原始的风貌。
楼上古寨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貌,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为正房加两侧厢房的三合院形制,面阔三或五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为贵州省内少见。从生活实用性角度看,建筑西南朝向以及依山建房的坡度因素,正房院落前无建筑阻挡,可最大程度接受阳光西晒以便在院内晾晒谷物、衣物等。充分体现了村民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智慧。
500多载岁月浸漫,依然能够在楼上古寨寻觅到时光静好的柔软体验。
清风、古寨,绿树、碧水,河流稻田边的一架架水车仍然在吱呀欢叫,写满岁月记忆的青石板巷道幽深神秘,古老的石磨、石碓、石碾运行的撞击声每天依然在古寨的四季轮回中次第响起。穿行在古朴小巷,抚摸一堵堵斑驳陆离的陈年院墙,童年往事顿时涌上心头;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在古老戏楼的舒缓音乐声里,你在这里就能够享受到田园慢生活,原来,闲暇时光竟然那么的惬意与舒怀。
在楼上古寨,每一处都能让人体验到一场历史文化之旅,都能让游人找到过去的记忆,感受到浓浓乡愁之美。
在保护与利用中编织“红绿蓝”独秀画卷
楼上古寨作为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历史珍贵遗存,如何在现实语境下科学合理地保护好、利用好?
当地有关部门响亮作答:把高质量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同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以传统村落为节点,将示范县项目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结合,编织“红绿蓝”画卷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着力打造中小学生研学营地、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基地等,让这一活态遗产释放出更大的生机活力,发挥好更大的功能效应。
依托项目建设,巩固“村落”成色。探索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模式、村社合作保护模式、村民自治保护模式,聘用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转变群众思想,从“你们建”到“我来建”,切实感受项目推进给村庄带来的变化。同时结合项目建设规划,加大对古村落区域内的新建房屋审查和引导力度,保证传统村落风貌统一,逐步完善传统村落相关业态。
突出文物保护,擦亮“历史”底色。整体规划、整体布局,构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原有建筑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资源禀赋基础上,“修旧如旧”的同时,避免“保护性破坏”。点上发力、线上延伸,开设“遗产地社区教育”公益课程、具有传统特色的教学课程,充分发掘高桥书法艺术村落的文化因素。优势带动、合作共赢,形成在长荣园区玩、楼上古寨游、高桥传统赏链条,形成农、文、旅一体化为主线的全景域田园综合体旅游发展体系,形成可游、可玩、可赏、可学的旅游发展综合体。
强化非遗传承,挖掘“传统”本色。培育特色产业,打造文创设计、手工艺品、仡佬印染、古法制陶、传统小吃、古酒酿造等六大手工作坊,让游客以眼观村落、以手制传统、以心感乡愁。盘活民俗节日,组建老年二胡队、女子金钱杆舞蹈队、留守儿童花灯队、快板队等本土乡俗表演队伍,并通过举办“我在楼上等你”系列旅游活动,“清明会”“琴茶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寻栾赏杏”“村烟在望”等特色景观,还原传统村落原貌,打造传统村落品牌,走出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加强传承培训,开设楼上遗产公益课堂,建立遗产学界与乡村社区青少年双向交流的平台。帮助群众申报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等称号,将捡瓦、竹编、雕花、打铁、说福事等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赋予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在鼓励、促进非遗的传承工作的同时提高群众自身参与感、荣誉感。
推进文旅融合,激活“文创”亮色。建设文旅体娱“军事夏令营”,建设动静皆宜“艺术采风地”,建设烟火十足“农文研学点”。打造能让学生集中培训的培训中心,让学生尽情展示才艺的室外展演中心,让学生了解石阡茶文化的茶叶加工及茶艺展示中心,让学生接触地方特色食品的名优小吃加工、品尝体验中心,发挥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整合活化古村落、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对闲置民房局部改造提升,与新时代对接,增强游客体验感,让游客和学生看民间技艺,品名优小吃,体验传统做法,使研学基地“有颜值”“有内涵”“有故事”。
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同时盘活闲置资源,2023年以来通过提供研学、旅行、夏令营等活动场地、食宿的形式,累计承办和接待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石阡县级分课堂、天津大学暑期实践团队、石阡狼牙特训暑期夏令营、铜仁幼专暑期实践团队等,累计3000余人次,收入45万元以上。利用新村闲置民房和村集体闲置房间,创建文创旅游商品作坊、手工艺品作坊、印染作坊、陶艺作坊,引进餐饮、酿酒产业,打造精品民宿,为来村旅客提供优质参观、体验和食宿服务。目前美食工坊和精品民宿已正式营业,四大工坊也多次接受各级领导和旅客参观检查并得到充分肯定。
作 者:铜仁市融媒体特约记者 文叶飞 文/图
编 辑:唐仁超
二 审:向丽华
值班编委:陈 林
总 值 班:张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