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读书生活 ·张午时
有位古人说过,人无嗜好,不可深交。此话不无道理。我对古人这句话的理解是,有点嗜好,说明此人对某种事物的痴迷程度深,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这里指的嗜好是有益身心的优良嗜好,并不是有损身心的不良嗜好。我一生的嗜好就是爱好读书,从小养成,终身不变。
我的读书生活,分为三个时期。学生时期,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晚年读书生活,说的是退休时期。晚年读书,与早年读书,最大的区别在恬淡。不为功利,仅余乐趣。学生时代,读书是学习知识,工作时期读书,是增长才干。退休后读书,是与书为友,同智者交流。没有负担和压力,轻松愉快。读到会意处,哑然而笑。读到击节处,心中赞叹。晚年读书的特点是:“喜新厌旧”。内容要有“四新”,选读的标准是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角度,新材料。老了精力有限,眼睛已花,调短读书时间,每天由年轻时的三四小时,缩短到一二小时。其次是“经典常读”。金克木在(书读完了》中讲过一则故事。当年历史学家陈寅恪拜访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对陈寅恪说过段话。大意是中国的古书我读了很多,其中可谓经典的就那么几十本,早已读完了。此段话的意思是:读古书要有重点。中国古书浩瀚,经典的书,不过几十本。经典的要常读常新,这是永不枯竭的“金矿”。要在经典书中吸取营养,不在普通书更不在垃圾书中浪费时间。方法是“三结合”:中外结合,社科结合,读写结合。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东方大国,后期清朝,自视“天朝上国”,固步自封,鄙视西方,有点傲慢。其实世界文明由各国共同构成,各具特色,各有长短。学长补短,才会进步。晚清学者魏源,最早认识到这点,是第一个站在世界高度看中国的人。魏源《海国图志》,国朝列为禁书,日本则如获至宝,认真学习研究,开发日本民智。并付诸明治维新,走向民富国强。读书也一样,就是不能只读中国人写的书,也要读外国人写的书,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内化为中国人的智慧。社科结合,就是学社会科学的,也要读点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点社会科学的书。防止认识局限,专业的偏见。这个观点,文豪鲁迅也尤为强调,可见有十分的道理。老年难免身衰致病,偶尔还读点医书。懂得些健康常识,人固有一死,但也要死个明白,不要死于无知。读写结合,就是不能只读不写,只是欣赏作者表达思想观点,用作者的观点洗你的脑,那是懒人读书法。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谈到读书时,特别告诫读书人,要摒弃此法,否则难有长进和提高。只有动手写点体会,才会训练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化你的认识。我已年近耋耄,仍不断撰写短文,随笔。至今积累百余篇,不为发表,不图名利。意在体验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快乐,这也许就是庄子所言的“至乐”吧!
个 人 简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