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澄海全球战略研究成果发布会第一期成功举办

文摘   2024-08-28 23:12   北京  

Chenghai  Institute of    

Global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澄海全球战略研究成果发布会

第一期成功举办



2024年8月20日,第一期澄海全球战略研究成果发布会暨“中美战略认知”高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408成功举办。本次发布会的主题为“中美战略差异的底层逻辑”,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介绍《中美战略认知差异的底层逻辑》一期研究成果,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以及军事科学院的学者们参与交流与研讨。中央有关职能部门派员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成果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澄海高研院作为基于学科的高端思想库,不仅研究政策,更研究大思想与大战略,研究成果将以包括成果发布会在内的多种形式,为职能部门、专家学者提供交流与研讨的平台。




在成果发布会环节,杨光斌教授介绍了澄海高研院一期研究成果《中美战略认知差异的底层逻辑》并深入剖析了中美战略认知差异的根源。他指出,中美战略认知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两国不同性质的历史形成的政治观。中国的政治观基于大一统和政治史,强调治理与民心;而美国则基于社会史,强调对抗性和竞争性资源分配。中美关系中“合作”与“竞争”的表述差异,源自其各自的行为起点上的政治观和世界观,这导致战略认知的差异性:美国是对抗性竞争优先,因此定位中美是“竞争与合作”,而中国是治理与民心优先,定位是“合作与竞争”。对“合作”与“竞争”的不同理解与定位,深刻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秩序的走向。中国政治观对外主张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治平世的“天下观”,而美国则是以实力政治为原则的追求帝国论的“国际观”。世界秩序的未来将取决于中美的权力地位。对于“底层逻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中美关系为什么出现断崖式下滑、中美竞争的实质以及世界政治变革方向等现实性和战略性问题。



活动回顾·上半场


在中美战略认知高端研讨会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展望进行了深入讨论。


上半场由翟东升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琪认为由于中西方国家观念上的差别,西方对中国观念存在误解。她质疑了西方将一些特定观念视为全球潮流的观点,并指出这种观念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也不应该被视为全球标准,并强调中国的政治传统和现代实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对全球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吉社强调了美国对华认知的转变和内在偏见,指出美国已从视中国为可改造的伙伴转变为认为中国是不可改造的对手,这一转变导致了美国在政策上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他提到了美国将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崛起解读为对全球和平的威胁,并在人权、宗教自由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无底线的攻击抹黑,认为美国对华认知中的傲慢和偏见源于其自认为拥有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并从排他的意识形态视角出发对中国进行判断。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指出了美国对华战略认知中存在严重的他者化过程,这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和误解。他进一步以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为基础讨论了美国对华战略认知中的归因谬误和信念系统过早闭合现象,并提出了中美之间在国际秩序理解上的共同点问题,以及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与世界关系的叙事挑战。王栋认为,中国需要构建更加丰富和饱满的叙事,以在中美博弈中保持优势地位,实现全球秩序的和平演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希迎指出了美国内政的变化,特别是民粹主义和政治极化正在冲击原有的外交共识,影响对华政策。他强调到,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已经导致双方的战略认知趋向对立,信任机制难以建立,不安全感触发了过度焦虑,导致经济和政治议题“去安全化”,这本质上仍是一种安全化进程。他还指出,中美两国都在以最坏的场景作为政策设计的基础,这可能导致双方陷入安全困境的螺旋上升态势。




















活动回顾·下半场


下半场由左希迎教授主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鸿刚强调,研究中美战略认知时需要注意方法论,需要有自主思想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和自主话语体系,并讨论了未来中美关系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即中国的世界秩序愿景问题,认为这是理解中美认知差异的关键。此外,他还提到了研究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包括中美认知差异的根本性以及文化理解的长期性。王鸿刚认为,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根本性差异,但中国作为担当时代使命的新型大国,也需要寻找与其他大国的共通性,这是21世纪中国的独特任务,同时王鸿刚强调,中国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准备应对因认知差异和根本利益差异而可能导致的冲突对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从对外工作实践角度提出了物质认知、空间认知和时间认知作为中美战略认知的三大支柱,强调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战略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实践性。刘卿随后讨论了战略认知的不同层级,从良性的好感认知到有毒的误读,并指出当前中美关系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并提出了四点建议来树立正确的中美关系认知:信任措施重建、工作机制重构、战略对话重启和战略合作重开。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侯昂妤“从知彼知己”的角度指出美军院校高度重视《孙子兵法》的教学和研究,具有现实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将《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紧密结合,并主要针对中国进行研究。她深入探讨了美军对《孙子兵法》的正解和误读,提出美军误读的原因可能包括对中国整体文化的误解、混淆战略与战术、以及美军自身战略思维方式的局限,强调了文化理解和交流在战略认知中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提出,中国对美国的认知误差可能要大于美国对中国的认知误差,这首先是因为美国在对华研究上的长期深入和巨量投入以及美国对经济金融知识的深刻理解。其次,美国经历了从重商主义到大萧条再到现代金融体系变革的过程,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相对较晚参与全球市场体系,对世界市场运行发展规律的理解不如美英等国;最后,中美之间的治理机制存在差异,中国领导人的承诺兑现率远高于美国政客。中美之间存在战略认知差异,中国需加强对美国的研究和理解,同时认为智库和对外工作在改善美国对华认知和促进双边关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杨光斌教授与各位学者就中美战略认知差异、美国内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政治中的极化现象及其外交政策的影响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并对来自现场听众的提问做出了回应。




    更多资讯与活动信息,敬请关注“澄海全球安全与发展高研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江海涛

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研院
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校友叶澄海先生慷慨捐资成立,是一家以学科为基础的高端思想库。高等研究院以提供思想产品为使命,开展国家亟需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战略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思想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