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慎重选择献血员,严格进行病原学检测
Toby在2023年发表的人血白蛋白综述中[7],对此流程进行了阐述。文中提到的进口人血白蛋白品牌规定,献血员必须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且在成为合格的供体之前,需要至少两次检测结果合格的捐献记录。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采集感染血浆的风险,采集中心通常设于输血传播感染(TTIs)(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患病率较低的地区,并获得相关卫生当局的许可[7]。
当供体捐献完血浆后,制造商通过血清学(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扩增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如PCR)来检测某些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6]。血清学检测允许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而核酸检测直接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相较于血清学,核酸检测检测下限值更低,且诊断窗口(定义为从首次感染到测试能够可靠检测到该感染的时间)更短。因此,通过实现对传染性病原体的早期检测,核酸检测进一步降低了风险[7]。
确保感染性病毒检测为阴性,才能分馏血浆池
在证实对病毒血清标志物如HBsAg和抗HIV-1/2均无反应时,血浆池才能进行下⼀步处理[6]。值得注意的是,除常见血源性病毒的检测,如HIV、甲型肝炎病毒HAV、HBV及HCV等,细小病毒B19(B19V)的检测也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表明,B19V感染对孕妇(胎儿感染)和免疫缺陷或红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的个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8],而当B19V的滴度≤104 IU/mL时,则安全性不受影响[7]。上述人血白蛋白品牌根据监管指南,使用核酸扩增技术对HAV、HBV、HCV和HIV进行了检测,并确保B19V的滴度不得超过104IU/mL[6]。
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病毒的灭活/去除
图2 人体血浆从I到V组分的处理
然而,仅凭血浆分离中的生产工艺并不能将病原体完全灭活,因此,在血浆分离后会进行最终的病毒灭活[12]。常用的病原体灭活方法为巴氏灭菌法(60℃热处理10小时)及溶剂/洗涤剂(S/D)处理等,其中S/D主要局限于对脂质包膜病毒的灭活。而通过细胞培养测定系统进行的病毒验证研究表明,脂质包膜病毒(如HIV、HCV型病毒和西尼罗病毒)和非包膜病毒(如HAV和B19V)均可被巴氏灭菌法有效灭活[13]。同时,一些新兴病毒如冠状病毒SARS-CoV-2对巴氏灭菌法、溶剂/洗涤剂(S/D)处理等病毒去除机制也十分敏感[14]。
上文中提及的人血白蛋白品牌,在乙醇冷分馏过程结束时,对分馏出的白蛋白进行了巴氏杀菌处理[7, 10],并在使用巴氏灭菌法时添加了稳定剂以保持蛋白质完整性[6]。
病毒验证研究
通过乙醇冷分馏和巴氏灭菌法的结合,白蛋白中的病毒得到了有效地去除/灭活(如表1)[6, 10]。最终,包膜病毒的折减系数在≥8.6~≥19.4之间,非包膜病毒的折减系数≥4.0~≥11.6之间[7]。
表1 使用Cohn-Oncley方法制造的人血白蛋白病毒安全性数据示例
参考文献: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