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招聘的门槛不断提高,就连辅导员也博士化了。虽然我们也承认学历在贬值,但这背后也难说没有某种刻意压制的做法。
比如有些不三不四的学校,感觉招个博士当老师都难,却偏偏发布要招博士辅导员的广告。不知道咋想的。
这背后就隐藏着某种目的。其中就包括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处理学生事务的能力,还被要求在科研上有所建树。
一些高校辅导员招聘公告中甚至明确写入科研考核指标。
某C9高校要求,首聘期内辅导员需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否则无法续聘。
也就是说,有些学校,辅导员也是要做科研的,要给学校做更多的贡献。
让辅导员做科研,往往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比单纯招完全临时工性质的、用完即扔的“研究员”“副研究员”还说得过去一些。
比如,北京某“双非”高校在辅导员拟聘用名单中,几乎所有入选者都是博士生,其中不乏清华、北师大等名校毕业生。同样的学校还很多。
辅导员就很稳?也可能“非升即走”
即便入职成功,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也充满不确定性。越来越多高校实施类似“非升即走”的制度,要求辅导员在首聘期内通过严格考核才能续约。
例如,某985高校明确要求辅导员通过两个固定期限合同的考核后,才可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这意味着,如果在前几年未能达到考核标准,即便拥有博士学位,也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此外,部分高校辅导员岗位还设置了晋升考核要求。例如,某南方211高校的辅导员,入职时为八级岗位,但必须在五年内升至七级,否则将被解聘。
作为博士,你不要轻易觉得自己会是幸存的那一个。人多的地方竞争就大,门槛很高的时候,到底最后谁能跨得过去还真不好说。
辅导员的高要求与低回报
尽管辅导员被寄予厚望,但其实际工作条件和待遇却不一定能匹配其学历背景。
有普通高校的辅导员吐槽,“拿着几千块的工资,管理几百个学生。”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琐碎而忙碌,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到就业指导,再到日常事务处理,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
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待遇还与高校所在位置有关。并不是所有学校待遇都很好。
虽然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当门槛越抬越高,考核压力持续增加,博士生选择辅导员岗位的初衷与现实间的矛盾也变得愈发突出。
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lbe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