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竹艺、蜀锦、绒花
……
近日
随着李子柒的回归
这些非遗文化
又回到大众视野
在社交平台上火爆出圈
她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
停更的三年里
她去过20多个省
拜访10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
找到了以后的方向
对此
全国文旅
开始纷纷喊话李子柒
邀请她推荐当地非遗
陵水向李子柒“自荐”
欢迎李子柒来推荐陵水非遗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在制作衣被用品时所使用的一种古老而精妙的纺、染、织、绣技艺。这种技艺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染织绣技艺之一。
黎族妇女们凭借一双巧手,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元素融入织锦之中,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图案,生动展现着黎族人民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与独到表达。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跻身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藤竹编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以藤、竹为主要材料,经手工编成各种用品的技艺,于2009年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技艺以红藤、黄藤、白藤及多样竹子为原材料,经过精心处理、巧妙编织与细致打磨油漆,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品,从手工艺品到日常用具,无不体现其实用与美观并重的特性。黎族藤竹编技艺的产品设计精巧,造型古朴而富有变化,既满足了生活需求,又彰显了黎族人民基于实用的设计思想。
古老的技艺被热爱生活和勤劳的陵水人民继承并发扬光大,随着时代的脚步焕发出新的光彩。
黎族赛方言长调是海南黎族人民所唱的一种可以长时间演唱且多在婚庆时坐在长凳或长匾上演唱的曲调,也叫黎族赛方言长凳调长匾调,是黎族民歌的一种演绎形式,于2009年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赛方言长调演变自黎族短调,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演变成了一种新型黎族民间曲调。其特点是演唱的时间变长,并且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唱法加入大量衬音,唱出不同的旋律。长调在演唱方式上主要是用鼻子来控制气流产生声音。调式以徵、宫调式为主,旋律少有跳跃,以级进为主,节奏自由,多为4/4和3/4拍。音调接近生活语音,绵长悠扬,似娓娓道来,优美动听。
疍歌是海南疍家人使用粤方言演唱的民歌,亦称“咸水歌”,2009年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曲的旋律与波浪起落、潮汐消长的大海律动相关,演唱者歌声的张扬、内敛和情绪的起伏跌宕与海洋环境协调,表现出海南岛疍民刚柔相济的族群性格和疍家文化开阔壮美的人文特色。这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疍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中国民间音乐和海洋文化的标志性和代表性。
疍歌不仅是一首首动人的歌曲,更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它记录着疍家人经历过的历史事件和时政风云,承载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情状。每一句歌词,都倾诉着疍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让人在悠扬的歌声中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钱铃双刀舞是海南黎族人民创造的一种一人使钱铃,一人使双刀对打的舞蹈,场面如同比武,于2012年入选海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钱铃双刀舞具有古、奇、险的特征。古是古老,钱铃双刀舞衍生于黎族的刀耕火种时期,流传已久;奇是表演中双方不断的刺杀和敲击搏斗十分奇特;险是动作非常激烈、惊险。
钱铃双刀舞既有健身作用,又可以训练青年人勇敢的心志,培养青年人高超的武艺,同时具有娱乐的作用,能够使人在这样激烈精彩的舞蹈中得到美的享受。并且钱铃双刀舞道具简单,舞蹈动作自由易学,在任何场合都能跳,故受到广大黎族青年的喜爱。
陵水酸粉历史悠久,是陵水的招牌美食,以独特的酸辣口感和丰富的配料而闻名,于2009年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陵水酸粉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主料主要用米粉、牛肉、鱼饼、沙虫、烫熟的蔬菜(通常是韭菜和空心菜),佐以香菜、辣椒、花生米和由蒜泥、酱油、精盐、白糖、米醋、芝麻油、生粉调配而成的酱卤等。米粉的制作工序也颇为复杂,需经过磨粉、挤压、过滤、冷却等几道工序。牛肉和沙虫则经过晒干以后进行油炸,使其色泽金黄、喷香可口。
如今,陵水酸粉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道。婚嫁、搬迁、升学、寿宴……在陵水人的餐桌上,素有“无粉不成席”的说法。一碗粉承载着陵水地区的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
在陵水这片热土上
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陵水的历史长河中
它们是讲述陵水故事的使者
是世世代代的陵水人
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坚守
欢迎来到陵水
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