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扩容。
然而,扩容不代表更容易。若学科建设成效未达预期,仍会被调出“双一流”行列。扩容必然使得“双一流”迎来激烈竞争,因此,首轮“双一流”建设被警示学科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持续发力学科建设,以期成功“保级”。
10月15日,延边大学召开一流学科整改调度会,积极推进整改工作;10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易炼红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宁波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10月18日,广西大学党委书记李国忠主持召开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十五次全体会议,明确了下一步“双一流”工作重点任务和要点……
背水一战
一流学科不仅是学校增强自身竞争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作为学校唯一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延边大学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任务一直保持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冯涛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部署会议中提到,“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做好整改自评工作”。
自2022年以来,延边大学不断发力,“双一流”建设已然提速。
取长补短,以往鉴来。2023年3月、4月,延边大学校长蔡红星曾带队访问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就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2023年7月,延边大学召开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成立大会,把两个学院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进行整合重组,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打破学科、学院间的学术和管理壁垒,实现学科之间资源配置最优化、成果共享最大化,以此来服务一流学科建设,进而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以不同领域各自优势的“点”联结成协同发展的“面”,实现相关院系学科的“共赢发展”。
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延边大学收获颇丰,学科竞争力日益凸显。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金哲俊教授申报的《东亚汉籍谚解文献集成与明清汉语史研究》成功立项,是学校时隔四年再次获批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级别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中,延边大学有12个项目获得立项,稳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立项数首位。其中,唯一的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申报人为外国语学院院长、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组组长朴银姬。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地支撑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巩固了学校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为今后学校科研工作起到了激励作用。
(图源:延边大学官微)
严阵以待,力争“保级”
对于被列入公开警示(含撤销)名单的15所高校来说,“双一流”建设任务更加紧迫。除了延边大学,各高校也在紧张“备考”,积极应对,并在近两年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上书写“奋进之笔”。
内蒙古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四个赋能”,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质增效。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内蒙古大学生物学学科位居全国前30%,2024年跃升至前20%,位居全国第41名,成绩斐然。面对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的短板,学校不遗余力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出台《“骏马计划”岗位实施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努力建设北疆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围绕“科技突围”工程组织实施晋位升级与拔尖助峰攻坚战,积极建设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科研平台,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将基地建成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世界草原家畜现代生物育种创新高地。2023年,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喜和教授团队牵头的“奶牛种公牛培育与性别控制繁育关键技术创新应用”获得了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是广西唯一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学科。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设成果斐然。就在今年2月,由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郑皆连院士主持建设的,跨径600米的世界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正式通车,刷新世界纪录。除了在大跨拱桥和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领域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外,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还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化创新引智基地建设、主持制订国家技术标准和ISO国际标准等“突破”。学校获批的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学科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高水平师资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一。广西大学围绕“聚焦学科需求推进人才精准引培,建设高水平创新领军团队”理念,实施“1(领军人才)+5(杰出人才)+10(青年俊才)”创新领军团队组建模式。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与激励下,青年人才快速成长。郭晓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安永辉、陈正、赵双良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赵祯霞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成为学科首位80后领军人才……人才辈出,群贤毕集,他们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学科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中流砥柱。
郑皆连教授在桥梁建设现场指导工作
(图源:广西大学官微)
作为学校唯一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力学是宁波大学最早创办的学科之一,是在钱学森先生关心下,由首任校长朱兆祥教授创建,并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对口援建,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良好的发展基础。学科建设上,2023年4月,宁波大学正式成立力学与工程学部,整合全校相关学科资源全力支持该学科发展。宁波大学力学学科深耕跨海大桥安全保障技术领域,以爆炸与冲击动力学为主攻方向,“三十年磨一剑”研发大型桥梁防船撞装备及技术。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湛江海湾大桥、象山港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等大型桥梁,服役期间已多次避免了船撞桥事故发生,其柔性吸能防撞设施为国际首创,大桥工程如何抵抗5万吨级及以上轮船撞击的世界性难题,由此得解。
在2023年院士增选中,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杜时贵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宁大自主培养的院士第一人。非均质材料与结构力学方向知名学者、国家杰青吕朝锋,著名流体力学学者、国家杰青林建忠,世界知名冲击动力学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副校长Shim……这些人才的全职加盟,让宁大力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驶入快车道。
面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薄弱、起点低、建设时间短等建设瓶颈,安徽大学在2023年3月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通过打造大平台、做实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为学科发展做支撑。在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有11个项目获批立项,直接经费400余万元,取得了新突破。这些项目聚焦学科前沿问题,有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相较去年,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上升了4个位次。安徽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建设步步攀登,不断提速。
新疆大学,也在向着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化学学院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立项共计15项,立项数再创新高,直接经费累计729万元,资助率约2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钱育蓉专家团队项目《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数字基座关键技术研究与行业应用》,创新性的实现了空天地多源数据精准采集、高效融合、多星多任务协同调度和存算协同,以其优秀的创新性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荣获2023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新疆大学化学学科进步5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进步4名。新疆大学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发奋图强,竿头直上。
其它同样在“备战”的高校,积极搭建平台、汇聚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团队、探索前沿方向、鼓励学科交叉,力争学科建设基础更扎实、结构更优化、特色更鲜明,让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在深厚的积淀上持续实现新成绩、新突破。
“双一流”建设任务是教育的重点,是时代的任务。各大高校重任在肩,既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又要有一往无前、风雨无阻的意志。相信我国高校必将“凭真本事”,化压力为动力,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奔跑吧!“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