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第一次参加广交会。
2000年秋交会,展会现场通过互联网搜索中国产品和供应商的买家。
不过那时候我们与广交会的关系,与其说是参加,不如说是“蹭”。
个中原因便不赘述了,简单来说就是,懂的都懂。
尽管有一段时间我们并不能真正“走进”广交会,但这十多年来我对广交会的感受确实实实在在的。简单分享一下,还是那句话,懂的都懂。
人变了
我想说的并不是境外采购商的构成。
尽管这是每届广交会的热门话题,但我始终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印记,广交会刚刚创办的时候,境外采购商多来自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中美建交后,中国与西方国家进入了一段“蜜月期”,恰逢西方国家去工业化,越来越多的白人面孔出现到广交会上。
……
再往后,你们就都知道了。
以前我们总会讲一年两届的广交会早就渗透到广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我刚参加广交会那会儿,从下了飞机开始,就能感受到强烈的展会氛围。而现在,过了地铁磨碟沙站,你就很少很看到广交会的元素。
广交会的影响似乎被压缩到了新港东到琶洲这一站地铁之间。
几天前,我从琶洲馆6号门打车回酒店,地图显示1公里的路,司机走了20分钟才接上我。从我上车开始,司机就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跟我抱怨,我看得出来,他在尽可能用不那么冒犯的话表达自己的不满。
那时候我突然有一个想法,除了某些行业在广交会期间会有一如既往的、高得离谱的“展会价”,广交会事实上已经与广州的普通百姓渐行渐远。
十多年前,参与到广交会中来的,还有一个群体。
没错,就是大学生。
他们有的举着牌子,在隔离栏杆外招徕外国人,牌子上写的是“翻译”。他们是真的翻译,老外是需要给他们劳务费的。头脑活络的学生更是趁着这个机会为自己找到了商机或者工作机会,他们中不少人在毕业以后摇身一变,成了广交会的参展商。
现在,在境外采购商办证点外,还会有一些人举着“翻译”的牌子,只是人数少了很多。其中有一部分“翻译”,他们可能是要给老外钱的。
哈,广交会就像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活儿变了
我依旧记得,最初参加广交会的时候需要干什么活儿。
一大帮人围坐在仓库里,往公司定制的无纺布袋子里放宣传物料,非常机械的工作。与此同时,广州城内还有无数的人在干着跟我们一样的事。第二天,这些袋子就会在场馆内外分发给几乎所有的与会人员。
接下来,这些印着各公司标准色的袋子会随着交通工具,流入广州的每一个角落。
我也说不清这种传统的地推方式从什么时候在广交会上消失了,那些当年蹲守在路边时刻准备抢袋子和小礼品的大爷大妈们也没了踪影,可能时代变迁带来的伤感,他们会感受得更加深刻一些。
再把目光投回到馆内。
越来越多年轻的“新广交”出现在展位上,整活儿成为常态。
我的一位好朋友就常跟我说,她特别想在公司的展位上做烤肠,但始终没能成为现实。她一直为此感到遗憾。
其实这种行为在包括广交会在内的很多展会上已经不新鲜,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故事开始在社媒上发生,真真假假,不一而足。我们的获客来源,也不在仅限于展会本身或者专业的平台上。
能整活儿,会讲故事,成为这个时代的流量密码。
几年前,我参展不再需要装无纺布袋子,开始尝试做广交会的展会直播。那时候现场只会看到我和我的同伴,面对手机镜头的时候,还会慌张,说话也有点“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到后来,越来越多的镜头出现在广交会现场,广交会也仿佛变成了外贸E人的集散地。
说到这个就不能不提我的一位朋友,Christina,浙江某公司的一位外贸业务员,在某红书上的外贸垂直领域做得很不错。多数时候我只能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她的动向。
她就是个典型的外贸E人,能让周围的人脚趾抠出三室一厅的那种,比如在电梯里旁若无人地掏出手机自拍记录一天的工作。我知道,就是凭着这股子E劲儿,她这两年奔波于世界各地,业务似乎也做得不错。
果然是先E的人先享受世界。
精气神变了
与很多参加过广交会的人相比,我有一个很特别的经历。
我参加过第130届广交会。
可能说届数,大家想不起来它的特别。这是2021年的秋季广交会,就是疫情期间唯一一届线下广交会。
那次展会上,我遇到了两位很特别的人。
一位是中国制造网的老朋友,广东瑞荣泵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荣。我在跟别人说到他的时候总会用一个词“老派商人”。这不是一个贬义词,我觉得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有一种很多人都缺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21年10月,第130届广交会在疫情暴发后首次回归线下
在那届展会上,他们在不同展馆有多个展位。我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在这届(特殊的)展会上做这么大的投入?”他说,越是困难的时候,企业家就越需要与国家一起去传递正向的价值。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大概就是他想表达的意思。
我遇到的另一位朋友,是我们《焦点视界》公众号的粉丝。与瑞荣相比,她只有一个标摊。我们是在直播的时候遇到她的,我问她的是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会在现在的形势下来参加广交会”。
她想了一下说,想让国外的客户知道自己还在,还有能力参加广交会。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我们的对话没有任何彩排,她也不知道我想问什么。我很是意外于她的答案,并且为之感动很久。
如今,广交会已经恢复了常态,我们的直播也在延续,所以我也有机会在大多数的展馆和相当数量的展位前游走。很多人在自己的社媒上发的只是广交会人多不多,而我,看到的是众生相。
我见到过太多的人表情漠然地坐在展位上,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搭理我,我都很想向他们“取经”——靠什么判断从展位面前走过的老外不是自己的目标客户。肤色?眼神?或者,感觉?
临了,社媒上发一句“广交会效果太差了”。
写在最后
很多做外贸的朋友就像股民一样。
国庆前的那波行情,想亏都难。大家乐乐呵呵过了个国庆长假,朋友聚会推杯换盏之际,发现身边人均股神。
但当潮水退却的时候,有的人开始积极“自救”,有的人静静等待下一次解套的机会。
我想说的是,6100点还是17年前的事。回不去了,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