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郫都区郫筒街道伏龙社区携手“伏龙好物馆”共同启用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通过积分兑换,促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同时推广本土文化产品和优质农副产品,打造“善治有礼·云享好物”的公益慈善品牌。目前,这一模式在促进社区治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愈发显著。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
在郫筒街道伏龙社区的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中,“党建引领”始终是核心驱动力和坚实保障。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将志愿服务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员为先锋,带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形成了“党建带群建,群建促服务”的良好局面。通过党建引领,不仅强化了志愿服务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还确保了志愿服务活动方向正确、目标清晰、效果显著。
在“伏龙社区好物馆”这一创新平台上,党建引领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了志愿服务积分活动的全过程,为社区全面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多巴胺”农耕体验区在伏龙社区党组织的规划下,成为了党员与群众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凭借党建引领的坚强支撑,伏龙社区在推动城乡融合、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构建着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
提升热情 共建共享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创造力,伏龙社区创新性地嵌入了志愿服务积分制度,让志愿积分这张牌擦出志愿者服务热情,促进志愿服务长期稳定的发展。许多社区热心居民都在志愿者积分的激励下,积极参与社区清洁、助老助残、文化活动组织、社区治理等公益服务,不仅为社区贡献了自己的公益力量,还积累了丰厚的志愿者积分。
这些积分在“伏龙好物馆”中能够实实在在地被兑换成物质奖励,得到回馈的过程,也让许多居民都认识到志愿公益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得到社区认可、居民尊重的服务。此举不仅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公益服务的热情,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温暖氛围,实现“付出即有所得”的良性循环,也让伏龙社区“志愿积分小能量,激发服务大热情”,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激活经济 良性循环
“伏龙好物馆”作为志愿者积分深入民心和开启的核心平台,积极传承城乡文化、激发经济活力。“好物馆”中汇聚了国风饰品、国潮文创、蓉城特产、优质农副产品等多样产品,并通过精心筛选和展示,将郫都周边的特色商品展示给广大消费者。馆内商品不仅承载传统文化底蕴,还融入了新潮元素,有效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时,“好物馆”还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便捷地享受到郫都的优质产品。
在此基础上,伏龙社区积极探索“伏龙好物馆”在乡村振兴中的新路径,与居民骨干、乡贤能人、合伙人团队共创,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创品牌,带动志愿者积分兑换模式的深化和落实。并且,通过“好物馆”,不仅能让志愿团队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后获得优质奖励,而且辖区内居民也能在馆内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最终实现“三赢”,即:好物激活志愿者服务活力、志愿服务优化居民生活、优质产品输入“好物馆”的良性循环。
促进融合 焕新动力
为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恋感,促进文化共鸣及城乡融合,伏龙社区特别设立了“多巴胺”农耕体验区,其中包括实际分给居民的种植田地、垃圾分类堆肥实验基地、社区合伙人种植百草园、乡村文创打卡区等。通过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有效提升本辖区内“多巴胺”农场周边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志愿者能够利用志愿者积分获得耕种资格,并将种植出来的农产品通过“好物馆”供居民购买,或作为志愿者服务的奖励被兑换。此模式不仅形成了“田间耕作,馆中销售”的和谐生态,还巧妙地构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桥梁。
伏龙社区“志愿服务+志愿者积分”的模式始终坚持“社区搭台、社工团队实施、空间场景支撑、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充分调动伏龙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公共区域,同时促进居民、社区合伙人、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群体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确保志愿服务有回应,居民需要有支撑、多元产品有展示。在为“伏龙好物馆”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灵感和商品素材的同时,为志愿积分兑换的快速推进和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郫筒街道伏龙社区将志愿服务积分活动与“伏龙好物馆”的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居民的公益热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下一步,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伏龙社区有信心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与辖区内居民共筑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
END
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