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为何课本里要删掉后四句?看了原诗,删减很高明

文化   2024-11-29 20:02   上海  
提起诗词,相信很多人都会感慨万千,认为这是我国历史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代表着古人的智慧,也记载着历史的兴衰枯荣。
但是这往往是一些人“成熟”的想法,在那些“不成熟”的孩子们心中,古诗就是他们考试时的一个“天敌”
无论是背诵还是诗词赏析,都是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必须要度过的难关。
这样想的孩子,一定觉得有一首古诗十分友好,那便是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诗不仅只有四句,还朗朗上口,十分好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并不是这首诗的全部,也就是说,在课本中《草》这首诗是被删减过的,而且一减就是一半,后面的四句全部都被砍掉了。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动呢?

01 唐朝诗人白居易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还要从诗的创作背景入手,看看白居易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这一作品的。
白居易的大名,相信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诗坛中的地位,想必也是毋庸赘言。
白居易的成功,与他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虽然幼年时因为战乱而不得不举家搬迁,过得并安生,但是白居易从来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
恰恰相反,他从小便刻苦读书,在年纪尚小之时就在诗词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这样的功底为他提供了足够的信心,让他得以在十六岁那一年就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那时的科举尚且没有发展出完善的制度,所以在文人中流传着一种“推销自己”的方式,那就是在考试开始前的两三个月。
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拿给当地文坛上有名望的人,看看能否得到他们的赏识。若是可以,那只要有他们的肯定。
哪怕只是一句话,未来都会顺畅很多,而即便没有,也可以正常参加科考,不会有什么损失。
这样的机会当然不会有人放过,白居易也不例外。他找到的是当地有名的诗人顾况,顾况一开始并没把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放在眼中。
还拿他的名字打趣,表示“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长安物价高,想要在这里生活下去,没有真本事是不行的。
可是就在他读到白居易的诗之后,态度立马发生了转变,他从白居易的诗中看到了一个年轻人澎湃的才华,这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别人想学也学不来的灵气。
于是顾况丝毫没有吝啬自己的赞赏,表示有朝一日,白居易必定名满京城。
事实证明顾况的眼光很准,在不久的科举考试之后,白居易的作品很快传遍京城,更是年纪轻轻就有了自己的成名之作。

02 删掉后四句的原因

这首成名之作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也流传到了今天,成为了人人都熟悉的诗《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内容没人不知道,因为早在小学的时候,其就已经出现在了语文课本当中。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来这首诗,还有后半首,那便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很多人不禁会发出疑问,为什么课本中要删掉后四句呢?这样一来这首诗不就不完整了吗?
其实,之所以对其进行删减,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这首诗与其他的唐诗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的唐诗所表达的情绪往往是一致的,因此进行删减会显得诗句表达的情绪并不完整。但是这首诗的前后四句,表达的情绪却并相同。
前四句,描述的是生命的顽强。野草在时间的更迭中始终经历着枯荣的循环,哪怕承受着大火的灼烧也无法将其烧尽,只要有春风吹来,其便又能够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而这后四句,描述的却是离别之情。远处的芳草已经漫过了这条道路,与这荒城连成一片,再一次送朋友离开,眼前的萋萋芳草仿佛充满了离别时的不舍。
所以,即便是将后四句进行删减,也不会对诗歌产生什么影响。
其次,在删除了后半段的“离别之情”后,单看前四句,得到的是一种更值得去学习的意境。
那便是万物生长自有规律,自然不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停止循环,因此即便是野草,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这样的意境很想显然,是更值得学生们去学习的。
最后,由于这首诗往往被放在小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所以其学习难度必须要被考虑在内。
小学生的汉字储备是有限的,识字水平更是需要提高,前半首诗中没有什么生僻字,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可是后半段却有着“翠”“萋”这样难以理解,字形又很复杂难记的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明显很高。
所以从现实情况考虑,删掉后半首诗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03 一次高明的删减

不得不说,这一次的删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其既没有破坏这首诗的整体,又将其调整到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水平,可以说是在多方面进行权衡之后的一个选择。
而这样的删减,其实也从侧面展现出了诗歌的绝妙之处。虽然是出自同一首诗,其所展现的情绪却各有侧重。
只有细细品读,掌握其中真正的含义,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
所以说,对诗歌进行赏析是必要的。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不仅要懂得“欣赏”,更要学会“分析”,分析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懂得了一首诗,才算是学会了这首诗。

伴读古诗词
用我的声音讲述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赏析,聆听文人古诗,品读诗词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