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黎幺谈新作《漫游的辩证法》:想了解故乡,我们必须旅行

企业   2024-11-06 16:23   湖北  
半岛全媒体记者 / 孟秀丽   通讯员 / 杨阳
原文刊载于《半岛都市报》2024年11月2日A10版

80后青年作家黎幺的新作《漫游的辩证法:大作家们的旅行书写》(下简称《漫游的辩证法》)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畅销后的首部散文随笔集,介绍了36位大作家的经典游记作品,阐释了跨越时空的旅行对作家灵魂的塑造。书中不乏细腻的读书笔记和文学语录,堪称一份特殊的旅行攻略。10月30日下午,黎幺在线接受媒体记者群访时表示,他有阅读游记的习惯,认为游记是一种特别迷人的文体,旅行与阅读一样具有“辩证法”特质,对人的精神塑造意义重大。

>>>旅行的意义

在多组对照“辩证”中认知和思考

记者:请先谈一下本书的创作缘由吧,为何对作家们的旅行“情有独钟”?

黎幺:我觉得游记是一种特别迷人的文体类型,很多重要的作家都有非常精彩的游记问世,但在我们中文的散文传统中,专门介绍作家游记的文章还比较少。我希望我这本书能够抛砖引玉,也希望能够见到更多人去读游记,欣赏游记,能够从读游记中获得阅读的快乐,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对旅行本身有更多兴趣、更多更丰富的体验!这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大家的。

这本书中的文章是我之前给几家旅行的人文杂志写的一些文章。我介绍每一个作家的游记,都尽量找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切入点,它也赋予了我看待这些作品的一种新视角,不是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而是从作家的精神的转变这个角度去介绍这些游记作品。我觉得它可能也更接近我们普通人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这种精神的收获。

记者:《漫游的辩证法:大作家们的旅行书写》书名很特别,在您看来,旅游和“辩证法”有怎样的关系?

黎幺:我一直都有阅读游记的习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对旅行对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土耳其作家作家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对我非常有启发,对于说明什么是旅行和我这本书为什么叫《漫游的辩证法:大作家们的旅行书写》,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帕慕克说,如果你没有这个空间之外的视角,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你自己所身处的这个空间;他在伊斯坦布尔长大,但他是通过阅读一些欧洲作家写伊斯坦布尔的文章或游记作品来真正了解伊斯坦布尔的。我觉得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我在新疆池城长大,但是我真正开始了解新疆是我离开新疆很多年之后,作为一个游客再回新疆的时候,才会真的去了解它。

我们之所以想要旅行,多多少少都会有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生活环境的反思。所以旅行本来就是一个对照,它就像是辩证法一样,我们身处故乡,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故乡,我们可能有几件事必须要做,一是我们需要借助外人的视角来看故乡,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离开所处的位置,去另外一个地方,再和它发生对照。

故乡到底是什么?这取决于你把自己放在多大的范围来观照这个问题,如果你把自己仅仅放在所处的街道,那么可能你走出500米以外,它就不是你的故乡了。如果你设定的范围是一座城市,那么你离开这座城市就不是你的故乡。它是一个有弹性的范围,随着你把越来越多的感受装进你自己的精神当中,你的眼界越来越大,你考虑问题的立场越来越宽阔!你给自己定义故乡可能会越来越大。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跟旅行有关的。旅行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增广见闻,我们要做怎么样的旅行,才能增广见闻?这就有一点像辩证法。我们去旅行的时候,是被好几组对照决定的,一个是我们所去之地和故乡的对照,再一个是我们所去之地的物质的东西,包括自然风光、建筑艺术、各种纪念物等,和我们对该地文化、历史的了解所形成的一种对照。换句话说,时间和空间的对照,物质和精神的对照,当然也包括我们对该地的想象和实际所见的对照,以及我们对当地的了解和当地人生活的对照。在这多组对照中,我们旅行的意义才真正完整、丰富,它对我们的影响才越明显,我们的精神收获才会越大。

读了这本《漫游的辩证法》,你会发现其实那些大作家在旅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他们会在这种种对照之中去完成对一个地方的真正了解,同时他对这个地方的深入了解,也会促成他精神的某种转变。这是在游记中体现出来的。书中涉及的这些作家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相当重要的人物,一些杰出的灵魂,他们怎么看待旅行、怎么进行他们的旅行,这对我们普通人是有启发的。

>>>阅读与旅行同构

搭乘“灵魂舟楫”“神游”

记者:您书中提到自己热衷于“精神的旅行”,即搭乘阅读这种“灵魂舟楫”“神游”,可以请您分享一下这种“阅读观”与“旅行观”吗?

黎幺:其实阅读和旅行的体验是很接近的。我们需要旅行,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我们是一个有限的存在,生命是有限的,在空间中只能占据一个固定的位置,哪怕我们去旅行了,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世界每个角落。而在时间中,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我们更是稍纵即逝的沧海一粟。这种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渺小和无力,好像我们只能过一种平凡的、没什么意义的生活。

但因为有书,我们可以阅读,有机会和各个时空中曾经存在过的灵魂进行对话,这让我们觉得我们并不是完全孤独的。虽然我们是有限的,但并不是只能被局限于一隅,我们的精神可以漫游,身体也可以,我们的存在是可以被拓宽的。这是阅读带给我们的。

旅行跟阅读本就该有着相同体验,而且可以相互融入。我们最好不要只阅读游记,有机会可以去游记写过的地方看一看,看这个地方现在和作家彼时写的有什么不同,我们自己的感受和作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我们是不同的灵魂,有不同的视角。另外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也不要只是到一个地方走走看看,要尽可能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其他一些人在该地的体验,跟我们自己的进行对照。这样的体验才完整。

所以,了解一个地方其实也是在了解自己,哪怕是陌生的地方。通过对陌生地方的体验和其他人对该地体验的对照,你可能会更了解你自己一点。去过很多陌生的地方,最后你达成的结果可能是你充分地了解了你自己。

记者:您自序中提到,“游记这种优雅而轻盈的文类,对于诗人或小说家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修辞练习”。请结合自身的旅行书写体验,谈一谈旅行、阅读与写作三者的关系。

黎幺:好的旅行和阅读,都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体验,这可能是我们写作需要仰仗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写作最需要去传达的东西。

我认为非常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实质上是旅行文学。例如《奥德赛》,不仅写了奥德赛在海上漫游的过程,而且一直在描写人怎样跟他所处的环境、跟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话的一个过程。你不得不意识到你自己所处的环境,对于文学作品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常常在高度熟悉的环境中失去观察和体验,这种个人化的体验对于写作来讲是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工具。

而旅行与阅读都是我们建立个人化体验比较重要的方式。比如你写一个小说,实际上是在和环境对话,这个对话包括两样东西,一个是你自己的视角,你在环境中的位置,你要在那个位置中去描述周围的环境,根据距离远近去描述它,通过你的感受去折射出这个环境中到底有什么,或者从对这个环境的种种体验的描写来折射你的感受。这和我们旅行中的体验是高度接近、高度类似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能在每个重要文学作品中都能够找到那么一些部分,算作旅行式的书写。city walk的时候,你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中,你让周围所感知到的一切跟你发生关联,你去感受和思考,这个时候你是开放的。如果你完全关闭了你的体验,那么这个city walk可能就只是锻炼身体了。

旅行与阅读也是一样。我很少在阅读的时候去评判一个作品是好是坏。我评判作品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它能够带给我什么。而它能够带给我什么,不只取决于它,也取决于我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此时此刻需要什么?比如说游记作品,哪一个是更好的游记作品,我是不愿意去做评判的,有时候一句话两句话对我而言是有意义的,那一两句话让我体验到了他所处的环境,或者让我体验到我过去所没有体验过的东西。我觉得这是阅读很重要的东西。

而这种阅读的方式,其实也是接近旅行的。我的观点是,旅行和阅读可以是同构的关系。你在阅读的时候,从这一行走到那一行,最重要的是你在走过这整本书时,是不是真正体验到什么,在你灵魂的角落引起一点回响,这可比什么样的阅读体验都要重要。

所以,我们的旅行,我们的阅读,最终落实到我们的写作,你可能在这样的旅行和阅读的体验当中,你在写作时也想要给读者制造这样的一种回响,你想要传达这么一些经验,真正对他的精神、灵魂产生触动,而不仅仅是让他觉得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期待这个故事让他放松一下、得到一点安慰。我的写作目标不是去满足哪个读者的期待,而是我希望能够给一部分读者带来他没有过的体验,这个体验能够从此进入他的精神,成为他精神的一部分。

记者:近期有怎样的阅读和写作计划?

黎幺:阅读,其实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每天都要读很多东西,有时候我也反复地读。比如说我这两天又在读《安娜·卡列尼娜》,这一直是我认为最完美的文学作品,已经读过很多遍了。我最近还在读约翰·伯格的《我们在此相遇》,这其实是一个半虚构的旅行文学,它写了很多实际存在的城市景观。

写作计划,我现在正在进行一些和我的故乡新疆有关的创作,和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史诗有关的小说。


《漫游的辩证法:大作家们的旅行书写》
黎幺 著
点击图片购买


| 内容简介 
八〇后青年作家黎幺继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畅销后的首部散文随笔集,解读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游记作品,阐释游记阅读滋养下的作家文学生活,解密作家写作背后的文学密码。

一部细腻的读书笔记和文学语录,一份特殊的旅行攻略。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点击关注






图文编辑   吴蒙蒙
责任编辑   吴蒙蒙
审  核   阳继波

长江文艺出版社
这里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后书房,也是文艺君为您打造的书咖。长江文艺,文艺生活营造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