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文章▼
中小学校全国教科规划立项课题的基本状况与提升路径
摘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我国教育领域最高级别的课题,能够呈现当前教育领域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对2011—2023年中小学校主持的340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行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得出立项数量稳中有升、课题层次有待提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研究主题聚焦实践等结论。对此,建议统筹课题立项,由高校牵头开展跨学段合作研究,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加强对薄弱地区教科研的关注,东西部协同开展联动研究。
基金:昆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基础教育学校教科课题研究样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40132) 关键词:中小学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袁家祺.中小学校全国教科规划立项课题的基本状况与提升路径[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4,13(04):55-60.
▼本期推送文章▼
中小学校全国教科规划立项课题的基本状况与提升路径
摘要: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2023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引导全社会支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科研是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科课题研究能够创新教育理论、引领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国家水准”,能够较为清晰地呈现当前教育领域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因此,对每一年度“立项课题名单”的研究也具有价值和启示。已有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选择学科类别为基础教育的立项课题作为研究对象,这固然能一窥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全貌,但此类课题多由高等院校教师主持,应当意识到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主力军是中小学校,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然”视角与中小学校“实然”视角存在差异,一线学校教学研究的“已然”也未必是教育科学的“必然”。本研究通过对2011—2023年(“十二五”至今)申报人工作单位为中小学校的立项课题进行研究,揭示基础教育教学一线的研究状况和热门趋势,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科研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搜索和关注小课题研究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一、中小学校教科立项课题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2011—2023年立项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计算机软件对立项课题的各类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和定量分析。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人所属系统分为高等院校、教育部直属单位、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等十个系统,筛选申报人工作单位属性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课题。“十二五”至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立项6101项,中小学校主持的立项课题共有340项,占所有课题的比例为5.57%,其中国家级(重点、一般、青年、西部)项目71项,教育部级(重点、青年、专项)课题269项。需要说明的是,因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有其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自成体系的研究范式,暂不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1—202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名单进行阅读和分析,筛选出申报人工作单位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课题。按照立项年份、课题类别、申报人工作单位、单位所属系统、单位所在地、研究主题等维度定性编码、合理归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挖掘,多维度、多视角分析,从共时角度把握当前中小学校教科立项课题的基本现状,从历时角度分析中小学校教科立项课题的发展情况。
1. 总体数量稳中有升
2011—2023年中小学校主持的立项课题数量和占所有立项课题的比例均呈现波动变化、整体上升的趋势。统计区间内年均立项数为26.15项,“十二五”时期年平均立项数为17.8项,年平均立项占比为4.23%,这两项数据在“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分别上升到年平均立项数30.2项、33.33项和年平均立项占比6.19%、6.33%。使用数据统计软件对立项占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发现整体态势稳中有升,显示出在国家政策引领与支持下,一线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2018年之后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占立项课题总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7%,[1]其中超过八成的课题申报人工作单位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课题申报这一知识生产过程里,广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有较大的发展可能。
2. 课题层次有待提高
中小学校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课题类别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课题的立项层次和研究水平。2011—2023年间公布的340项中小学校主持的立项课题中,国家级项目共71项,教育部课题共269项,国家级项目占比约为五分之一,远低于所有立项课题中国家级项目的平均比例。统计340项立项课题的具体分类,国家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课题的立项数分别为1项、60项、8项、227项和41项,另有2项西部项目和1项教育部专项课题,可见各类别课题中占比最高的是教育部重点课题,相比其他单位,中小学校的课题立项层次偏低,研究水平仍有提高的空间。
3. 责任单位分布广泛
统计2011—2023年间获得课题立项的中小学校,“十二五”以来的340项立项课题共由299所中小学校主持,未出现责任单位高度集中、课题资源过度倾斜的现象。共有281所中小学校主持过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立项课题的中小学校分布广泛,利于各中小学校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内起到教科研引领作用,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在各校申请热情较高、责任单位分布广泛的基础上,少数学校能够持续推进教科研课题立项,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主持过2项课题的学校共有12所,主持过3项及以上课题的中小学校共有6所,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12项)、北京市第八十中学(6项)、北京市十一学校(6项)、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5项)、清华大学附属小学(3项)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项)。
4. 单位所在地区失衡
“十二五”以来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小学校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整体覆盖面较广,但也表现出了省域之间的分布失衡。主持课题数最多的是江苏省,共有75项,其次是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为58项和38项,排名前三的省级行政区课题立项数之和超过总立项数的一半。除港澳台地区以外,山西、湖北、内蒙古、广西和宁夏5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小学校未主持过立项课题。
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获取中小学校数量和专任教师数的准确数据,而人口数量与适龄学生数量、学校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便于分析地区间立项课题“绝对数量”背后的教科研“相对实力”。本研究参考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鉴,将港澳台以外的省级行政区分为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按照上述分类标准,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课题立项占比与人口占比接近,华东地区以58.24%的立项占比大幅领先30.04%的人口占比,通过更少的专任教师和中小学校数量主持了更多的立项课题。中南地区六省(自治区)8.24%的课题立项占比明显落后29.07%的人口占比,只有广东省的立项占比与人口占比接近,体现出该区域内经济发展因素对教育投入和课题立项的重要影响。
5. 研究主题聚焦实践
课题名称的构成通常包含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体现了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也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关注点。本研究运用软件对课题名称进行分词,之后人工校正以保证分词的科学性。剔除“研究”“教育”“教学”“模式”“背景”等无意义词后,形成更具合理性的高频词表(表1)。
表1 课题名称高频词表(前30个)
二、中小学校教科立项课题的问题分析
通过梳理“十二五”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情况,能够发现在课题立项层次、地区分布、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这些突出的问题将对基础教育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具体如下。[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是一线教师做课题写论文的好帮手,欢迎关注。]
1. 中小学校主持的课题数量波动上升,但立项层次相对偏低
“当前,在重视教育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向基础教育倾斜,其中小学是基础的基础,中学是教育的关键。”[2]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比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教育信息技术、德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其他14个学科类别,基础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热门领域。作为基础教育主要的开展场所,中小学校如何深化课程改革、开展教育科研,受到多方的关注和支持。研究数据显示,从“十二五”开局之年至今,中小学校立项课题的总体数量不多,为年均26.15项,且呈现波动发展的态势。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年度立项数量和立项占比进行回归分析,可见2011—2023年间中小学校主持的课题数量稳中有升,一线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更受重视。然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质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教育学领域的专设课题,包括“重大项目”“年度项目(重点、一般)”和“青年项目”,属于国家级课题;二是教育部所设立的重点课题、青年课题和专项课题,属于部级课题。中小学校立项课题层次以教育部级课题为主,占比接近80%,立项层次相对偏低。唯一的国家重点课题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翟小宁校长与天津市教科院张武升老师合作申报的,人大附中为第二主持单位,且有研究者指出该课题未按期结项,“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张武升先生不幸病逝,所以该课题终止研究。”[3]考虑到中小学校以日常教学为主要任务,教师学历偏低和整体科研能力不高,中小学校主持的课题立项层次尚在合理范围之内,但仍应积极寻求突破,以高层次、高质量课题研究带动基础教育发展。
2. 主持课题的中小学校分布较为分散,但地区分布差异明显
分析主持课题的责任单位,可以明确科研实力较强的中小学校及其分布。根据统计结果,340项立项课题由299所中小学校主持,责任单位有幼儿园、中小学,也有一贯制学校;有一线城市知名学校,也有乡村学校;有传统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和国际学校。主持课题的中小学校类型多元且分布分散,能够在不同地域、不同层面起到教科研辐射作用。遗憾的是,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其他统计口径的研究一样,“立项课题的区域差距广泛存在于各种教育类型,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基础和教育实力。”[4]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江苏、北京、上海、福建和浙江的中小学校立项了更多的课题,这五个省(直辖市)也基本是2023年人均GDP排名前五的省级行政区,由此可见经济实力与教育科研实力的正相关关系。在主持过2项及以上课题的18所中小学校里,有14所学校位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另外4所也位于经济强市苏州和厦门,展现出教科研的持续发力与政治、经济间的密切联系。按区域划分,“十二五”以来有立项课题的中小学校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华东地区的中小学校立项了超过一半的课题,整体呈现出东部课题立项数量远超中西部,南方课题立项数量超过北方的格局。造成上述明显地区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域发展的差异,导致优秀教师通过人才引进等途径向东部地区流动,“这种资源流动呈现为自下而上的单向性,表现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对乡村学校、重点学校对非重点学校资源的掠夺。”[5]长此以往,课题研究的边缘地区会缺乏教科研的经验积累,也无法阻止人才外流,将会形成恶性循环,课题立项和学术研究的区域化差异也将逐步扩大。
3. 中小学校主持的课题研究主题多样,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
分析立项课题的课题名称能够发现,中小学校主持的课题研究主题较为多样和丰富。既能上溯到课程层面,研究课程实践中的得失、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体系建设、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课程模式等;也能下沉到教学层面,围绕核心素养、整合学习资源,开展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论研究,探讨新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青年教师成长、名教师誉后发展、校本特色规划、人才培养实践等也是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通过课题名称词频变化可见,2014年前后,受到OECD组织、台湾蔡清田教授等的影响,“核心素养”一词成为国内教育研究的热门,教育部也从官方层面明确“核心素养”的概念和要求。在这之后几年里,“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校所主持课题的高频词,可见中小学校关注并把握了教育热点,研究主题与国家政策背景高度一致。通过高频词表可见,近三分之一的立项课题名称中有“实践”二字,这符合中小学校的专长。课程教学专家提出的理论架构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研究能够去伪存真,避免教育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两张皮”“花架子”,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小学校注重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有其价值和意义。吴立宝老师曾指出中小学校教师的教科研应向微课题和“微观精绘”转向,[6]这与课题研究中侧重实践的倾向是异曲同工的,教育研究贴近实践,方能真正指导教学,避免教育理论成为空中楼阁。但过于侧重实践研究的弊端同样明显,研究者往往囿于有限的学术视野,或是随意性较大,或是学理色彩不足,多是个人粗浅的“经历”,难以上升到科学性的“经验”。因而个别实践研究可能缺乏系统的操作策略和恰当的研究方法,以致学术品位不高,部分研究成果或过于空洞,或失之于零散。
三、中小学校教科课题研究的提升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多,人民对基础教育的期待也在提高。提升中小学校教科课题研究的水准,提高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有利于促进教科研工作对学科教学的系统规划和专业指导,以可持续的教研融合发展提高中小学校教育质量。针对上文呈现的现状和问题,从三个方面构建提升路径。[欢迎老师们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询6万最新课题参考选题。]
1. 统筹课题立项,由高校牵头开展合作研究
中小学校的立项课题总数不多,立项层次相对较低。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应当认识到在新的发展态势下,语言习得、元认知等理论知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线教师需要积极投身到教科研中,争取在全国教科规划课题立项中获得数量、质量的双突破。另一方面,绝大部分中小学校科研能力有限而教学经验丰富,盲目提高中小学校申请课题的立项率并非首选,国家层面应强化高校理论研究和中小学实践研究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个人或单一团体将很难在核心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合作研究的需求与价值日益凸显。在基础教育研究中,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发挥着主要作用,着力于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更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应建立高校牵头、中小学校参与的合作研究框架,在课题立项中统筹考虑此类跨学段、跨单位研究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专家指导,变“各自为政”为“分进合击”,优势互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将高校学术优势注入中小学教科研全过程。
2. 加强区域平衡,协同开展地区联动研究
课题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强西弱已成为教育科研领域公认的事实。2018年起,为更好地服务西部教育和社会发展,国家层面专门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有望针对性提高西部地区的课题立项和科研能力。然而由于学校规模、人才质量、科研基础等多方面较为悬殊的差距,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校,近几年东西部学校的科研成果仍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因此,既要优化顶层设计,从政策保障端入手,限制人才的无序流动,打破虹吸效应,通过适当限制和明确规则避免西部经济薄弱地区陷入“能培养人才”却“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境地,防止科研人才不断向东部流动而导致的“失血”;也要加强东西部区域的协同合作和联动研究,基础教育事关民生大计,基础教育教科研水平也直接影响学校长远发展,从全国协同发展的角度,东部中小学校可通过援疆、援藏等工程为西部地区提供优秀教育人才和成熟的研究范式,提升西部一线教师的科研热情,打造西部中小学校的“造血”系统。只有在各单位、各区域的通力合作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我国中小学校的课题立项和教育研究工作才能可持续发展,教育强国的后劲也就越足。[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3. 注重理论运用,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
通过研究课题名称能发现,中小学校的课题研究主题能紧跟国家的政策背景,然而教育科研不应永远是“跟跑人”,检验政策效果和阐释教育政策理论可以作为中小学校教科研的一部分,但不能够成为全部,中小学校课题研究需要更为深广的主题。提取和分析课题名称的高频词可见,“实践研究”是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类型。学科的权威性建立在广泛接受的方法和理论之上,中小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需要避免偏狭的个人经验总结,应尝试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可推广的教育理论,这一过程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因此,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遴选过程中,应更侧重运用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研究课题。体现最高水准的国家级教科规划立项课题也应鼓励前瞻性教改项目,让一线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成为政策制定时的重要考量,成为教育理论推广前的实践底气,让更多的中小学校成为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综合研究的“领跑者”。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过程中,需要侧重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校本特色即聚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合理利用已有研究基础,深耕校本教科研,可将后立项的课题作为已结项或在研课题的推进和深入。例如江苏省苏州中学2022年获批的“基于书院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课题,它是建立在2016年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基础之上的,持续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区域特色即因地制宜开展课题研究,“考虑到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落后和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像‘主动探究’‘项目学习’等需要大量财力和物力的学生活动很难在这些落后地区开展”,[7]应避免追随不适配的热点,只有结合当地学情、教育现状、民族特色等确定研究主题,才能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研究质量持续提升。
本文来源: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4,13(04):55-60.
文章阅读结束,欢迎转发分享!
▼资源分类导航▼
↓点击免费查阅专题资源↓
▼资源分类导航▼
▼配套服务推荐▼
▼配套服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