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众所周知,服用药物是对抗抑郁、双相等精神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然而,很多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对服药有着或轻或重的抗拒。为此,渡过邀请知名精神科医师袁心崧老师为我们进行解读。
很多人抗拒用药,可能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被迫去接受治疗,或是被家长督促吃药,可能已经就是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四周的人觉得他异常,或是说他某种程度上带给旁人麻烦,他们已经感受到身边的暗流涌动,任何与医药有关的话题,对当事人是一种说不出的批评、谴责。
很多对药物极其抗拒的人,可能是在医生开药的过程,或者家人督促他吃药的过程中,遇到了贬低、谴责,或者感觉自己不被公顷、不被理解,在他们看来,服用药物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接受这些谴责。
也有一部分的人,最初是主动求医,然而医生开了药,却选择不吃药,他比较常见的几种可能会比较抗拒用药的情况,一种是双相躁狂,可能他当时状态他觉得还好,但是旁人已经明显察觉到他有异常;还有的人则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例如被害妄想,以及其他的一些思维障碍。
这时候,唯有尽可能可能彻底地理解他们的体验后,再根据他们的感受,试着找到身为陪护者的我们,跟患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心理学上称作“动机访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患者存在严重的被害妄想,觉得很多人下毒要害自己,我们也可以去关心,去问,你觉得你被下毒了,是不是你身体不舒服?你觉得很多人要害你,是不是感到害怕?
这时候劝患者吃药,要跟他的经验产生连接,比如试着提示患者,药物有这样那样的机理和效果,可以让你没有那么不舒服,当患者试着吃了之后,身体就没有自己怀疑是因为下毒导致的不适感,这样患者对自己被下毒的怀疑就有所缓解了。
之后可以进一步告诉患者,无论你以前有没有被下毒,但现在在我们看来来,你是没有事的。
不懂得这些方式的家长,可能要么不断地跟患者说,你被下毒是妄想;或者实在不行,表面依从孩子,去报警,然后在警察的协助下把孩子送医。除非确实实已经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这就属于病理性精神异常,最好还是能去商量就去商量,事实上,大部分,尤其是抑郁、焦虑、双相的患者,都是可以去商量的。
最不能说的话就是,因为你抑郁/双相了,这种药的原理是什么什么,你就一定要吃,否则就好不了。因为强烈抗拒的患者来说,他们无法理解“抑郁”、“双相”这样的概念,无法把这些概念与自己的痛苦连结起来,我们这样做只是给他们无缘无故打上一个标签,对于药理更加无法理解。
唯有试着去倾听,去努力探索、理解他们的感受,甚至于形成这种感受的深层次的世界观,然后回应他们的感受,将药物的效果与他们的感受联系起来。
再举一个例子,有的青少年,再疾病影响下,感觉乏力,很多事情想做却做不了,本来想成为大家都很喜欢的人,可却成为不了,所以以非常绝望,无助,没有意义感,只想躺平、不做,去回避。如果能聆听青少年的心路历程,然后告诉孩子,这些药物可以怎么改变你,帮助你去实现你的目标和理想。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因为它的药物的副作用太大,有就有的患者,服药后没有感觉到起作用,甚至因为副作用而浑身不适,例如,肌肉张力障碍、痉挛,甚至有一些视物模糊,眼睛看不到了,确实很吓人,甚至有的人不吃药可以控制自己的举止,吃完药后出现了攻击他人的行为。
因为这些副作用,确实有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妄想,认为别人再在害自己。
这时,要让当事人充分理解到吃了药物之后,有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有时候就是药物有效的体现,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患者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想要的改变到来了。
之后,就是陪伴患者,把这段严重的副作用给挺过去,咨询师或医院门诊都是可行的支持资源。当然,这些资源比较紧缺,而且患者本人又存在病耻感,进一步加剧了求助的难度。患者的家属陪护时,只能每天关注患者的状况,及时询问,有没有什么不舒服,有没有头晕,恶心,失眠……
如果没有提前和患者说,患者就出现了这些症状,就很容易出现在灾难化思维:我是不是感冒了?胃炎了?甚至会不会猝死?而这种灾难化思维会进一步加剧躯体的感受。
也有的时候,因为药物本身是存在局限性的,例如,很多药物可以能去改变当前身体乏力、不适,缺少动力等症状,但无法迅速让你做到很多你之前想做却做不到的事,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把药物过度理想化,不然如果吃药后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会进一步失望、并抗拒用药,所以这些情况也都可以提前给患者打预防针。
另一方面,患者对与这些可能本来是有所觉察的,他们这样抱怨了能也含有觉得不被理解,所以想要被别人看到的这样一些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要对患者有充分的理解,同时也告诉患者,这些症状改善之后,才可能真正去实现他的目标。
之前说到了药物的局限性,事实上,很多患者都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多次调整用药方案,每一次就诊,这周复诊是这种情况,下周复诊又是新的情况,医生会根据新的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在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方案不奏效甚至反而恶化的现象。
而且药物也不是影响患者状态的唯一因素,比如,心理咨询,市面上咨询师的不可避免会良莠不齐;
除了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学校课业、人际关系压力,家庭压力,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惯于指责、贬低孩子;有的家庭则可以更加有力地支持孩子,有的青少年从学校退学后,在家庭的鼓励支持下,尝试不如社会、去打工赚钱,几份工作下来后,能够融入职场,实现社会康复。
这些事实,都在提醒我们,对青少年患者抗拒服药的问题,不能只关注到药物本身,更要去看到、去回应在抗拒服药背后,那些心理的问题。
封面图源:Pixabay
精神科主治医师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
症状网络精神病学共学社区创始人
致力于将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应用在精神疾病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