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狱133天的苏轼,是如何走出人生绝境的......

文摘   2024-10-10 19:01   上海  
世人皆知苏东坡的洒脱,知他爱黄州的山水,
知他爱赤壁的月光,知他爱岭南的荔枝。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
如果不是那一年的文字狱,
他本是大宋朝堂未来的顶梁柱,
徐州人民心中的绝顶好官,
那个一心爱民的苏轼。

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

仁宗求才若渴,“制策”考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某一天,宋仁宗兴奋地走进后宫,对曹皇后说:“我发现了两个宰相之才,可以留给子孙们用!”

仁宗说的两位未来的宰相,就是苏轼、苏辙兄弟。

青年才子,名动京师,前途不可限量。

可历史上,苏轼从未担任过宰相,那么,是什么让他错失了在政坛上大展拳脚的机会呢?

这一切,都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1

问题就出在了1079年的调职去湖州。到任后需要给皇帝写个《湖州谢上表》在邸报之上,可他突然犯轴,在谢表里酸酸地写自己老了蠢笨了,跟不上改革变化和发展,也不配伺候在身边,只能去地方和平民百姓交朋友啦。本来这种撒娇皇上肉麻一下也就过去了,也没有人会认真。


但其中一句话,却仿佛让新党的猫儿们,闻到了腥味: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不就是罪证吗?

新进,指的就是宋神宗任用的变法人物。

“新进”让变法人物不大舒服。

在很长一段时间,新进认为是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

可变法是宋神宗钦定的,指责新进,就是蔑视皇帝。


被改革派看到了-- 是时候抓典型了。

在御史台,一个叫舒亶的人,又在苏轼的诗中,找到了“罪证”。


苏轼有一首诗: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诗中关于青苗贷款,还有燕子与蝙蝠的争论,都是藐视新法,是不忠于君。

舒亶也写了一份弹劾表章,附上苏轼的诗集,一起呈了上去。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李定也没闲着。

他也上了一道表章,陈述了四个理由,得出结论,苏轼无礼于朝廷,理应处死。

几份弹劾苏轼的奏表摆在了宋神宗的面前。

哪怕宋神宗也算是苏轼的天字第一号粉丝,这时也忍不住产生了怀疑,面对一堆上书的奏折和大量"证据",件件都指向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受到蔑视,也会丧失冷静的。


2

     


苏轼要被免职了?消息传开了。

第一个行动起来的人,叫王诜。王诜是苏轼的好友,喜爱书画,还帮忙出过苏轼诗集。

得到消息后,王诜一刻也不敢耽误,赶紧派人去通知苏辙。

得知消息的苏轼,愣在当地。

为什么要免职?什么罪名?

很快,皇帝的使者也到了,他们要将苏轼逮捕到京城。

此时,距离苏轼到湖州任职,只有三个月。

湖州知州,相当于湖州市长。

衙门里的人很紧张,都不敢出来相送,生怕沾惹上。曾经交好的朋友,也不敢沾边。

世间也不全是薄情之人。湖州掌书记跑来设宴饯别,一路送出。王适、王遹兄弟,也一直送到郊外。

湖州百姓,却都围在一旁,看苏轼起行。百姓们认得苏轼,纷纷可惜,有的甚至落下泪来。


3

    


一路上,苏轼是极其痛苦的。
他一度想过要自杀。
未知,往往带来恐惧。

苏轼很害怕。

会判什么罪呢?一定会牵连许多朋友?家人也免不了受牵连。

坐船路过太湖的苏轼,想到了跳船——大丈夫生于世,不如一死以明其志?
所幸的是,或许是怂了,或许是想起了世间的美食还没吃够,苏轼没有跳。
谢谢你,选择了生的苏轼。

4


路上走了20天,八月十八日,苏轼到了京城,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

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

苏轼因诗文论罪,“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此时的御史台,已然是新党的地盘,自然早在心里为苏轼定下了死刑。

他们所缺的,只不过是“证据”。

对苏轼本人,虽尚未动刑,但从八月到十月,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新党的御史们夜以继日地对苏轼辱骂、审讯。


苏轼受尽了一生中从未受过的苦。

连旁边大牢的罪臣也看不过眼,用诗记下了这一幕: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这还不够。

御史台搜集了市面上苏轼公开出版的诗集、与朋友相交的书信,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果然”找到了很多证据。

前述那些对于青苗法、免役法、食盐专卖政策下,百姓惨状的记录,通通被视为对朝堂的攻击,对皇帝的不敬。

苏轼写了一首夸前宰相司马光的诗,竟然也被认为是在讥讽朝政——理由是,这就是在说现在的宰相不行。

他们甚至找到了一句诗,被视为对皇帝最直接的攻击: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新党的御史们难道是文盲吗?

他们当然不是,只是为了党同伐异,一切文字可以成为苏轼头上的“帽子”。

这就叫“诛心之论”。

按照御史台的最终意见,苏轼哪怕不一死以谢天下,估计也得被打下神坛。

苏轼自己,也做好了随时去死的心理准备。

他和大儿子苏迈约定,如果有坏消息传来,便在饭菜里送来一条鱼。

巧的是,这一天,手头紧张,苏迈去外地借钱。

嘱咐一个朋友给父亲送饭,却忘了告诉朋友内情。

朋友送了熏鱼,苏轼一看,饭也吃不下。

他觉得自己的死期来了。

人在将死之时,想的总是很多,他首先想到家人。

妻子、儿子怎么办呢?

还好,还有弟弟苏辙,可堪托付。

他写下两首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不敢抱怨,他依然称皇帝为圣主,毕竟,生杀大权,都在帝王手中。

家中十几口人,以后,都要麻烦弟弟帮忙照顾了。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感人至深,来世,依然想和你做兄弟,继续今生未了的缘份。


眼前又浮现了孩子们的样子。

他默默地说:对不起了,老妻,跟我多年受苦了。以后,孩子们还劳你照顾。

后事,苏轼也安排好了:把我葬在浙江西边的桐乡吧!

写完了诗,苏轼将诗交给狱卒,请他帮忙送给弟弟子由。

按照惯例,犯人在牢中的只言片语,都要呈上去。


后来,皇帝读到,也十分感动。

这是后话了。


5

      


最终,是大宋的制度,救了苏轼。

正如今天的检察院与法院,当时负责审问苏轼的御史台,实际上并没有定罪判刑的权力。

真正负责的,是大理寺。

按理来说,它是有独立司法权的。

但众所周知,古代当官嘛,最重要左右逢源。

朝堂上新党当道,谁敢逆新党的耳?


答案是,所有人。

作为大宋顶流的苏轼出事之后,舆论沸腾了。

首先是杭州、湖州等地的百姓,听闻昔日的父母官如今身陷囹圄,他们不乐意。

人微言轻,难达天听,他们选择了最朴素的方式——解厄道场

一个个普通市民,自发捐起了钱,请道士过来做了近一个月的道场,不为求雨不为发达,只愿苏大人可以平安出狱。

接下来,苏轼的朋友圈也开始发威了。

当初提携过苏轼两兄弟的张方平、旧党大佬司马光等等,三十多名旧党大臣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

甚至连卧病在床的太皇太后,也向神宗打起了亲情牌:

当初仁宗皇帝在朝的时候,可是说过这两兄弟可以当宰相的,要是苏轼过不了这关,岂不是打了仁宗皇帝的脸?

太皇太后亲自求情,神宗很受震动。


最后,连苏轼的老对头王安石也看不过眼,在江宁发来求情信:

陛下,您就饶了这个出了名的憨憨吧!


作为天字第一号粉丝,神宗自己也不禁想起了,昔日在宫中捧着苏轼的诗文,连呼“奇才”的时刻。


不久,曹太后去世了,天下大赦。


他决定放过苏轼,于是宣布:

为了给太皇太后的病祈福,我要大赦天下。 此时的大理寺,不知道是秉公办理,还是收到了风声,也是作出了终审判决:
当徒二年,会赦当原。
这话的意思就是,原本苏轼这厮是得流放两年的,但这不碰上陛下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嘛,苏轼这罪按律当赦,那就当场释放吧!

11月29日,朝廷发布公告:苏轼贬往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的朋友中,39人受到牵连。

6


12月29日,苏轼被释放出狱,自由的风再次轻拂他的脸。

这一天,是除夕,是旧年的最后一天。

当他走出监狱,家家户户正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地过年。

从8月18日在湖州被捕,到12月29日被释放,一共经历了133天。


足足一百三十三天暗无天日的生活终于成为过去,从乌台走出来的苏轼,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恍如隔世啊。

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老子这辈子,以后就游山玩水,低调做人了!


苏轼来到黄州!


在黄州,有了《赤壁赋》,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了寂寞沙洲冷。

有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此,他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苏东坡。



整理不易,如果你也喜欢苏轼,记得点个在看+赞赞,致敬苏东坡!


资料来源:

林语堂《苏东坡传》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王水照、崔铭《苏轼传》

图片来源网络




Photos and History
看见历史,铭记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