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长大的我们,鸡鸣狗叫,种瓜种豆,田间地头、春种秋收,是大脑里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村印记。最难忘的,还是村子上空缓缓飘起的那一缕炊烟。
故乡的炊烟是有形状的,曲曲弯弯的从农家人的屋顶袅袅升起,像巨龙腾飞,像白云飘飘;故乡的炊烟是有味道的,淡淡的柴草清香,那其实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炊烟是有生命的,浓浓的炊烟,是村子生机勃勃的象征。炊烟升起,漂泊的游子才能安心,才会踏实。炊烟随风飘起,幸福也四处飘散。
那时候,孩子们在村边的打麦场上疯玩,或者是赶着牛羊回到村口,只要抬头看到洁白的炊烟飘上天空,母亲肯定正围着锅台团团转,紧接着就能听到母亲呼唤的声音“回来吃饭喽……”,早饿了的孩子们飞奔回家,餐桌上已经摆好了热腾腾的饭菜,瞬间有一种幸福温暖的味道弥漫。
读书时,离开了家乡,离故乡的炊烟越来越远。每到开学这天,母亲起得比以往更早,和面、拾柴、生火,为我做饭。每当吃完这顿饭,我坐上班车离开村子的那一刻,故乡的炊烟慢慢从我的视线中消失,只能在心头飘飘扬扬。
工作后,很少再见到故乡的炊烟,只有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的记忆。小时候扶着灶台,添着柴火,倚靠在母亲身上的场景常常出现在梦里,记忆一下子从冷酷的城市跳到温暖的故乡。每次离家的时候,我的目光总是不愿离开村子上空那一缕悠悠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儿时我们生活的村庄,大半个村子都是熟人。吃饭的时候,大家端着大老碗,坐在村头大核桃树下聚堆吃饭,讨论着家长里短,传播着各种新闻。
牛羊满坡、风吹麦浪、瓜果飘香、秋色金黄不仅仅是田园美景,更是家乡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农人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夕阳西下,乡村大地沐浴在晚霞里,凉风习习,秋意阑珊。田野里,农人们还在田间劳作,小孩子们在田间地头玩耍,看看地上成群的蚂蚁,逗逗草丛里蹦跳的蚂蚱,听着清脆的鸟鸣,望着此起彼伏的炊烟,这个画面,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如诗如画,整个村子弥漫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是村子“活着”的象征。
晚饭后,大家又聚集在一起,女人们手不停歇地纳着鞋底,男人们谝着闲传、抽着旱烟,孩子们追赶打闹,路边的草丛里传来一阵阵蛐蛐的鸣叫,如此和谐,如此美好。人们散去的时候,村庄也渐渐进入了梦乡。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唤醒了沉睡的村庄,睡眼朦胧的村庄来不及伸个懒腰,就匆匆被早饭的袅袅炊烟弥漫,这是农家人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岁月流逝,故乡那一缕延续着人间烟火、千年不散的炊烟,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乡村烟火气,也是我们最无忧的童年。
配图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
作者简介:刘宏伟,文学爱好者。
作者往期作品:
田野||——读刘宏伟《清明随想》有感
【原创诵读】《清明随想》文/ 刘宏伟诵读/程永锋
【方言诵读】《在洪水中铸就铜墙铁壁》文:刘宏伟 诵读: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