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醉Ⅲ》

文摘   电影   2024-11-12 08:12   北京  
好朋友一生一起走,抢劫黄金不手软。

这一部很让我失望,怎么说呢如果继续延续宿醉的故事我会觉得太俗套,但是现在换了一个故事还是原班人马,依旧让我不满意。主角换成了艾伦,这个42岁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男孩”,在经历了整个故事之后获得成长,喜剧效果不够,成长的深刻意义也有点牵强,谨以此篇,祭奠我浪费的一个半小时。

这部电影的主题放在了朋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狼帮几个人,身份和职业各不相同,但却可以为了彼此挺身而出、两肋插刀,这应该算是好朋友了吧。反观主角,艾伦和那个中国人周,号称是彼此的好朋友但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帮不上忙不说还将朋友陷入绝境,从哪个角度看都称不上是好朋友。最后的反转,艾伦的成长在于,给曾经的朋友一个出口,一线希望,拿起枪的那一刻周应该深刻体验到朋友的意义了。

我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好像更加推崇一种灵魂上的契合,想要的不是那种物质上的蝇营狗苟。在我们的印象里,对于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的朋友关系好像有点嗤之以鼻,觉得他们推崇个人主义,凡事只顾自己。但看完这部电影,或许就会有所改观,只要是人,就会渴望有朋友,渴望得到认同。人性中最闪闪发光的一点就在于此,我们总是会反复被和我们有共同特质的人吸引。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艾伦和周是一样的,他们都将自己放在最中心的地位上,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最后,主角获得了成长,不再只一个人为中心,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关系中去。

果然,马克思诚不欺我,人不是单纯的个体,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越发展我们越发觉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如果你想要独立,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处理好和身边人的关系。没有什么非黑即白的,现实社会中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我们身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自己和他者的关系。存在主义认为,他人即地狱,因为我们是从他人的眼光中看自己的,我们从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都是从一个又一个他者的眼光中,从无数个镜子中认识自己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并不符合我们找寻真我的要求,但这是现实的无奈和必然。

宿醉,只是借用了这个系列的名字,沿用了之前几部的角色罢了,其实故事跟宿醉一点也不沾边。艾伦成了主角,还是一样的荒谬和不靠谱,在他身上我们找到了最多的笑点。我看到豆瓣有人评价说他撑不起一个主角的位置,但我觉得恰恰相反,他作为主角没有问题,不过问题在于不应该套在宿醉的题目下,有点离题甚远。他心里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叫做朋友。发现没,他其实是把朋友看得很重要的,重要到可以让他豁出一切,甚至可以为了朋友去做一些不符合当下主流价值的一些事。最后能够获得成长,终于懂得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也算他的收获。

看完电影我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我们自己,我们又该如何过好这一生。我们已经被社会规训了,好像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很少会有父母像艾伦的父母一样包容自己的孩子如此吧。他们会觉得你不正常,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你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一样,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生活。他们忘了,每朵花的花期都是不同的,不应该一概而论,更何况为什么大家都如此你就要如此呢。孩子们,想要获得独立首先就要经济自由,经济基础永远决定上层建筑,你必须先有自己安身立命的能力,才有对抗这个世界的资本。

你先要活着,即使吃的是面包,也好。活下来,再慢慢考虑自己想要过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未来很长的,足够你好生思量。

冰冰不爱说话
欢迎来到冰冰的世界,胡言乱语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