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学刊》文学艺术专题

学术   2024-08-30 12:06   江苏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01

《卫风•硕人》诗旨考辨 ——兼论《左传》叙事对《硕人》诗旨认识的干扰

摘要 历代对《硕人》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有“闵庄姜”说、“诫庄姜”说、“责庄公”说、“回庄公意”说、“美庄姜”说、“美联姻”说六种。《左传》“美而无子”是为州吁之乱张本的预叙手法,这一叙事手法干扰了诗家们对《硕人》诗旨的认识。《硕人》的文本意义、《诗经》中嫁娶诗歌的写作范式、齐卫联姻的政治作用与礼乐意义均表明《硕人》的创作本意应为“美联姻”。


作者简介 曹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02

地域文化视域下“里下河派” 小说的审美特质

摘要 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在作品的主题、题材、内容之外,地域文化对作家的文学观、历史观的内在渗透会通过作品的叙事伦理、叙事结构、审美意蕴等显现出来。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汪曾祺、曹文轩、毕飞宇、 刘仁前、鲁敏等为代表的当代“里下河派”创作方兴未艾。“里下河派” 作家将 “水”性与“土”性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底蕴,并通过作品输出里下河地区如水似土、刚柔相济的文化精神。他们在创作中以诗性思维把握世界,以诗化的艺术手段如隐喻、儿童视角等建构独特的审美风貌。里下河地区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品格形成了中和蕴藉的美学风格,在“里下河派”作品中,故事叙述哀而不伤,人物性格瑕瑜互见,凸显出“里下河派”作家对浪漫诗意、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的弘扬和对文学审美自律性的坚守。 


作者简介 马航飞,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魏梓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03

巴赫金小说体裁话语论的政治泛音

摘要 巴赫金认为小说体裁话语具有独到的特征。小说体裁话语在起源上需要一种社会语言的多语、杂语背景,在这种语言背景下,小说话语是泛民间性的,与泛官方性话语具有内在对立性。小说体裁话语与非小说体裁如史诗、抒情诗、戏剧等的话语也是对立的:前者是开放的、世俗的、驳杂的、充满对话、泛民间性的,后者则是封闭的、崇高的、单纯的、充满独白、泛官方性的。官方话语和泛官方话语也可以小说化,讽刺性模仿手法是使官方话语转化为小说话语的方法。巴赫金关于小说体裁话语的理论充满洞见和启示。从社会话语的二元对立、小说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的内在关联、小说话语与其他体裁话语的差别性社会特征、小说话语自身构成的社会特征等方面,巴赫金揭示出小说话语的政治泛音,这大大突破了形式主义学者对小说话语纯技术性分析的局限,彰显了丰富而广阔的社会政治内涵。同时,巴赫金关于小说话语政治论的思想也有值得检讨之处,将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小说体裁话语和非小说体裁话语截然对立起来,强调不同体裁话语所具有的民间性或官方性,存在简单化和绝对化的问题。巴赫金既忽略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也忽视了两者的互相渗透和影响。极化思维是巴赫金关于小说话语政治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使他拥有了过人的洞见,也导致了绝对化、简单化的缺陷。


作者简介 张开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


04

《与橱中人的对话》中的残障书写

摘要 当代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老婴儿”的悲剧故事。从残障研究的视角来看,他的不幸并非源于先天缺陷,而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就家庭层面而言,母亲一手营造的封闭性成长环境造成叙述者的“言语信息”和“态度”两种认知能力严重受损,产生心理障碍。就社会层面而言,在工作场所遭遇的“态度性”阻碍打击了他融入社会的信心,导致他更加畏惧人际交往,不敢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因为被社会边缘化,缺乏安全感,渴望变回婴儿的叙述者最后躲进衣橱不愿出来,成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从“老婴儿”到“稻草人”再到“橱中人”,小说揭示了残障背后的非个人因素,揭示了残障人士受限制、被排斥的社会境遇。


作者简介 吴兰香,博士,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05

 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传统和个人风格——以常熟宣卷先生余鼎君为例

摘要 宝卷的创编情况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尤其是其中的个人行为。常熟的宣卷先生、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余鼎君在宝卷创编和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已有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框架内总结其个人特色。事实上,在可以考察的近百年中,不断创作、改编日用卷本是常熟当地宝卷的一个根基传统,并形成了某些带有集体特征的运作机制。只有基于这样的地方传统,才能看清楚余鼎君引人瞩目的创编特色:他吸收和继承地方传统,更在知识来源上寻找“正知”、在思想观念上追求“正信”,以期超越地方传统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只是这些“正当”的个人追求如何与民间宝卷的自由存在相契合,仍然需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而这一地方传统与个人风格的案例,可以为探究整个江南宝卷的知识生产提供镜鉴。


作者简介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06

贤女与神女——《韩诗外传》阿谷处女故事的诗学生成考论

摘要 《韩诗外传》的显著特点是以故事说《诗》。从文本考释看,阿谷处女故事是有情趣而又奇怪的一章,有情趣是因为故事塑造了一位达情而知礼的女性,奇怪之处在于今存故事文本存在某些不应有的讹误、脱漏等问题。考察该故事的流传和评价颇为有趣,简言之,经学史上的兴衰、纷争,在相当程度会波及有关文学作品,影响其传承。从《汉广》四家诗本义的发生学考察,江妃二女故事是从“悦人”本义推演出来的,是神女的具象化,而阿谷处女故事则是从“悦人”与“德广”双重本义生发出来的,是贤女的具象化。在汉儒看来,《诗经》中的爱情主题无不留有“美刺”的烙印,阿谷处女和江妃二女故事说明,在礼教的束缚下,关于男女之情的故事与诗歌仍然得到了相当的演绎。


作者简介 陈洪,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07

佛教文学视域下的舜故事流变考论

摘要 “谋杀舜”故事是《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舜生平经历的一小部分,言辞简洁,情节简单。《六度集经》在编译和流传过程中,出于传播佛教教义的目的,拼接“谋杀舜”故事与出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的后稷遭弃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情节与人物细节,给“谋杀舜”故事打上佛教烙印。敦煌《舜子变》则以《史记·五帝本纪》中“谋杀舜”故事为蓝本,添加舜上树摘桃的情节,这个情节很有可能改编自二十四孝之一王祥为继母护柰的故事;同时又引入本缘经中常见的帝释天拯救佛与菩萨的桥段,使得“谋杀舜”故事变得更加曲折离奇。舜故事的演变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在早期传教过程中出于现实的考虑,不得不在佛经翻译的准确性上有所让步,积极吸收与改造中国主流话语,努力适应本土文化,以便形成更加广泛的信众基础。


作者简介 潘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08

以权利为基础的遗产话语

摘要 自2010年以来,遗产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从正统遗产到非正统遗产的转变过程。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产并不完全取决于物件,而是取决于遗产话语对物件做出的价值赋义和价值增值。遗产不是与社会隔离开来的静态对象,而是与生活质量、社会福祉密切相关的价值抉择过程,而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的根本则在于保障并维护基本人权。这种以权利为基础的遗产话语,既是文明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输入和传播文明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户晓辉,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09

愁人知夜长:魏晋夜诗的内涵及新变

摘要 在中国诗歌史中,有关夜与夜思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考察先秦至魏晋的诗歌演变,在魏晋更替、政治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以夜色为审美对象寄托情感的夜诗类型逐步出现。在夜诗中,诗人将夜的时景、场景与时代飘摇中个体的心境、愿景糅合在一起,形成意象与情感的互动。一方面,夜诗丰富了诗歌艺术类型,在文化审美中,夜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情感投射的对象,在魏晋的时代悲情中,为士人的生命营造出一个摒除烦琐世事的壶中天地。另一方面,夜诗的出现与发展对诗歌艺术及精神有所兴发,通过幽沉之境、迁逝之悲走向理思勃兴的精神格局。


作者简介 刘悦,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10

论当代中国审美观念的变迁及其现实转向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当代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审美观,即关于美与审美的一般观点,它决定着美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审美观念中蕴含的审美视角、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形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中正发生着历史嬗变,使人们对美的认识、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


作者简介 张敬梓,哲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李建群,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1

《正气歌》中的互文、宋学与忠义

摘要 往常认为《正气歌》多铺陈议论,但若引入宋学义理解读,则可见其直白鲜明的铺陈之下含藏着丰富的隐喻。正气之正、学圣贤、大丈夫、卿相之不动心四个意象呈现出与孟子、韩愈、石介的多重互文。《正气歌》旨在抒志,非为辨学,此诗取材宋学义理并熔铸意境。文天祥就义的义举与诗文互证,将文才、义理、情志通贯为一,充分彰显了宋代士人学孟子的大丈夫之志。


作者简介 沈祺人,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余若澜,台湾“中央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沈丹

微信编辑:徐莉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终审:尹才祥




阅江学刊
办刊目标: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办刊理念:阅百家风采,刊理论精粹,揽思想潮流,观学界气象;办刊方针: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理论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