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敏捷治理——基于广东省佛山市X区填表报数系统的案例

文摘   2024-11-07 11:07   上海  

【编者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业态的剧烈变化,同时也推动了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和数字政府建设。国家先后部署了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和规划,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开启了将基层行政与数字治理实践相融合的改革尝试。基层治理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探索实践中一方面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信息形式主义”“电子衙门”和“虚拟政绩”等治理异化现象。那么,该如何破解基层数字形式主义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本文,消除困惑!


(原文刊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24年第7期


【引用参考格式】

[1]康伟,周润,曹太鑫.“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敏捷治理——基于广东省佛山市X区填表报数系统的案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4,40(07):124-132.


摘要:破解基层数字形式主义已成为学界重要议题,既有文献从应用多样化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研究。本文应用敏捷治理理论,从“技术-制度”互构视角,基于案例探讨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破解之道。广东省佛山市X区填表报数系统经历了技术嵌入与制度重塑的双向互构历程,旨在实现以“灵敏感知-快速响应-柔性运作-调适提升”为特征的敏捷治理。研究拓展了敏捷治理理论,展示了“技术-制度”互构共同驱动敏捷治理的动态演进逻辑。


【关键词】数字形式主义;“技术-制度”互构;敏捷治理;基层治理


 作者简介:

康伟,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周润,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 士研究生;

曹太鑫,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业态的剧烈变化,同时也推动了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和数字政府建设。国家先后部署了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和规划,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开启了将基层行政与数字治理实践相融合的改革尝试。基层治理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探索实践中一方面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信息形式主义”“电子 衙门”和“虚拟政绩”等治理异化现象。传统形式主义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数字赋能”成为“数字负担”,“技术赋能”沦为“技术负能”,数字治理异变成了“数字形式主义”。在中央纪委公开通报加重基层负担的典型问题中,有 50% 属于“数字形式主义”,基层干部陷入应付各种文件和表格的“怪圈”,导致有效服务时间被挤压,公共资源严重被浪费,降低了基层行政效能和公共价值创造。


破解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学术研究涉及多样化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本文运用敏捷治理理论,基于佛山市 X 区的填表报数系统创新案例,从“技术-制度”互构视角分析破解数字形式主义的演进历程,展示论证敏捷治理模式在数字治理中的适用性和价值,同时通过一个整合视角阐释敏捷治理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一)文献综述


针对数字形式主义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数字形式主义的概念、基本表征、生成逻辑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数字形式主义的概念。政府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问题由来已久。学界普遍认为,形式主义与官僚科层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官僚科层制具有等级化、专业化、标准化、规则化和非人格化等多种特性,在体现出“准确、速度、知识、连续性、统一、少摩擦和低成本等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形式主义问题,包括“文牍主义、本位主义、强化控制、忽视人本 身的需求”,也表现为“规则导向、过程控制、消极服从意识和目标置换”等。随着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的爆发,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数字技术在形塑官僚科层制的组织形态、层级体系、权力格局并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衍生了数字形式主义,它是传统形式主义在数字技术下的新变种和新产物。


第二,国内学界对数字形式主义基本表征做了多样化的总结概括:数字平台重建设轻运维,数字转型重过程轻实效,数据治理重数量轻质量,痕迹管理重留痕轻结果;重视数字形式忽视工作效果、强调留痕漠视效率、热衷技术应用轻视人文关怀;在线化任务指派、痕迹化任务管理、点卯式任务应对;痕迹管理过度数字化、治理工具过度技术化、政绩过度虚拟化。数字形式主义亦被分为“完成任务式”“政治联合体”和“向下考核激励式”,或“表面型数字化”“应付型数字化”及“盲目型数字化” 等不同类型。不过,学界对数字形式主义的核心内涵形成了初步共识:其本质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工具理性对公共治理价值理性的偏离,或“形式理性” 对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实质理性”的替代。


第三,数字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黄新华把数字形式主义的缘起归结为思想观念扭曲错位、个体机会主义、监督考评机制不完善和数字技术自身特征。孙璐杨、侯再宣认为,科层制给予的压力、目标考核的推动、晋升激励的驱使、问责机制不健全的助长,构成了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生成机理。钟伟军、阎馨构建了“属性-过程-情境”分析逻辑,认为数字形式主义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常规任务在新的信息技术运行中被多重建构的结果,包括功能性建构、过程性建构和结果性建构。董石桃、董秀芳针对数字形式主义的三种不同类型,分别讨论各自的发生逻辑,以“向上完成任务式”数字形式主义为例,其根源包括唯上主义、单向传导、化约主义和短期主义的拼凑应对偏差。


总体看,既有研究对基层数字形式主义做了较为深刻的解读,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基础。但探析如何破解基层数字形式主义这一议题时,现有研究缺少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性、更具针对性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尝试根据基层数字形式主义本质和生成逻辑,引入与之适配的治理理论并构建分析框架,以期探寻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破解路径。


(二)分析框架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数字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被归纳为基层治理过度嵌入数字治理和数字治理过度嵌入基层治理两种情况。因此,制度变革需要更灵活地适应技术变革,技术变革更加敏捷地推动制度变革,形成制度变革与技术变革的正向循环反馈。本文以此为突破口,基于敏捷治理理论, 从“技术-制度”互构视角构建破解数字形式主义分析框架,为破解数字形式主义探索新的治理路径。


近年来,以“敏捷治理是一套具有柔韧性、流动性、灵活性或适应性的行动或方法”为代表的国内外研究既有将其作为新的工具、理论范式或研究范式,也有作为“新兴治理模式”或“治理体系”的观点。在管理实践上敏捷治理主要应用于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治理绩效提升方面,其典型案例包括:上海市“一网统管”、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农村基层数字治理等。 


在数字形式主义和敏捷治理的相关文献中,技术、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的频率很高。相关研究分别从技术取向和制度取向对数字形式主义的破解逻辑进行了论证。


“技术取向”的研究在承认制度重要性的前提下,侧重数字技术通过推动制度创新对敏捷治理的赋能作用,认为忽视新兴数字技术对制度创新的支撑,敏捷治理过于依赖政治势能和高位推动,会陷入后继乏力的困境。数字技术形塑制度的主要机制和具体路径也受到关注和研究。对数字形式主义而言,破解之道应当超越对官僚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批评,通过完善“治理需求定位—技术引进—治理需求重定位—技术完善”的搭建式进路来实现。


“制度取向”的研究强调制度的相对重要性。与相信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会导致理想制度变迁的技术决定论不同,制度取向的研究认同信息技术是组织和制度变革的催化剂和赋能者,但强调赋能是一种“潜力”,“使得某种组织形式和结果成为可能,但不一定成为必然”。原因在于,文化、社会以及制度 结构特性影响着对新技术的认知、设计和使用。因此,在技术和制度的关系中,应该给制度更多的重视。具体到数字形式主义主题,“异质性:新旧体制 混合并存下的模糊抉择”和“制度重叠:‘科层为体数字为用’的标准迷惘”被视为数字形式主义的制度根源。构建“理念-制度-执行-反馈”的制度逻辑框架,则是数字形式主义的破解之道。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技术取向和制度取向有着明显差别,但都基于一个基本共识:“信息技术和制度安排 互相关联,相得益彰,既是自变量也是因变量,彼此之间互存着因果关系”。


本文分析框架的构建基于现有研究的坚实基础并针对其中的可拓展空间。首先,现有文献对数形式主义的基本表征和生成逻辑做了多样化的总结归纳,研究运用多样化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而敏捷治理对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效率具有显著作用,但鲜有基于敏捷治理对数字形式主义破解路径的系统研究,这一缺失是本文立意的基础。其次,现有文献中敏捷治理的核心特征理论上具有基本共识,但应用于不同领域或主题,敏捷治理的要素、特征和实现路径同样呈现出多样化众说纷纭的特点,敏捷治理 似乎成了一个可以包罗万象的筐。对此,本文从中找出或抽象出一个“公约数”,这就是“技术-制度” 互构——对技术制度融合、互嵌、互相关联、相得益彰、互为因果、循环反馈等说法的一种简约。基于文献中技术与制度“双轮驱动”推进敏捷治理的命题,本文把敏捷治理作为一个目标模式,“技术-制度” 互构作为目标实现的一个统合分析视角;第三,从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考察敏捷治理的推进路径。不仅关注“技术- 制度”互构的演进过程,更关注互构过程及其结果与敏捷治理核心特征之间的关联, 关注“技术-制度”互构对敏捷治理的影响机理。


二、案例呈现:”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佛山市 X 区填表报数系统的演进




本文运用典型个案研究方法,选取佛山市 X 区填表报数系统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跟踪观察和调研访谈获取相关资料,展示“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通过填表报数系统变革破解数字形式主义的敏捷治理路径。案例选择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案例典型性和完整性,佛山市 X 区填表报数系统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典型的数字形式主义现象,经历了技术嵌入、制度滞后到“技术-制度”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探索出具有敏捷治理特征的数字形式主义破解路径;二是资料的充分性,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以及梳理案例全过程的相关会议文献资料等,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同时在 X 区政府部门官网、社会媒体、微信平台等渠道获取了大量二手资料,满足案例证据之间的“三角验证”要求。


(一)数字形式主义缘起:技术嵌入基层治理引发矛盾


佛山市 X 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面积不大,但是管理人口数量多、业务繁杂,基层工作包含巡查辖区、防火防汛、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书面报告等各种 事项。2017年之前的 X 区跟全国其他各地情况类似,基层按照层级结构加属地管理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模式运转,为了将上级布置的任务执行得“更有力度”,而将各项任务逐一分解、具体量化,分阶段、按季度追踪检查。对于各项量化的工作指标,基层填表工作明显增多。每天要填报各类上级下达的表格就占据了日常工作精力的50%,深陷“表海”之中。在填报过程中,主要从政府部门、外部单位、组织收集相关信息并手动填报汇总,按行政层级依次上报,工作量大且效率较低。由于技术滞后及组织结构的条块分割,出现了多头上报、重复填报现象。在传统填表报数工作中面临着严重的碎片化和典型的冗余性,出现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


2017 年之后,随着基层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X 区以数字化填报方式代替传统手动填报,通过部门专属 APP、信息报送工作群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从纸质表格到电子表格的技术跨越,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层工作效率和数据报送的便捷程度。“自从有 了各种 APP 填表报数工具以后,数据填报方式更加便捷、速度更快,比如我们要填报居住证申请表,只需通过线上 APP 就能填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负担。”(对 X 区基层街道工作人员 A 访谈记录,2022 年 8 月)


然而在初期享受到云端办公的便利之后,基层工作中的“旧氛围”与“新技术”结合后出现了“怪现象”:五花八门的学习类 APP、同质性却分属不同部门的业务 APP 频繁加载,被要求、点击量、使用频率等数据指标;同一条信息不同部门重复录入、多次上报;名目繁多的检查、环保督察、党建考核评比,各种压实任务表格和“留痕”管理等让基层陷入了数字化应付“怪圈”。数字技术的过度使用,挤占了基层有效服务时间,导致有时只是被动地完成各种 APP 分配的工作。“表格填报虽然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但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减轻,APP 是方便了,但是各个部门对各类填表要求更细致了,时限也更紧了,拿社区消防设施来说,不仅要填消防部门的表格,还需填报城市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甚至教育部门的表格,且填报内容多有重复。”(对 X 区基层街道工作 人员 B 访谈记录,2022 年 8 月)


总之,数字技术嵌入初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但由于相应的制度建设滞后于技术发展速度,出现科层制和数字治理内在逻辑冲突,制度僵化导致技术异化,从而生成了数字形式主义(见图1)。



(二)数字形式主义应对:制度驱动的技术一体化适应性改造


数字形式主义问题在全国都具有普遍性,国家也相继发布一系列政策提出具体整治要求,广东省从 2020 年开始集中落实,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的省域现代化治理体系,通过搭建“一网统管”省级基础平台,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和行业应用100%全覆盖。2021 年,在《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2021 年工作要点》中进一步提出,以制度引领方向,以技术创新探索一体化填表报数系统,实现基层填表报数工作量减少 50%以上,减轻基层负担。在此背景下,X 区出台《X 区基层减负填表报数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各单位职责,确定统一的目标要求、表格目录、操作平台、运行规则等具体内容,尝试进行技术一体化适应性改造。开启制度驱动下的技术创新,探索解决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


X 区通过省级填表报数系统、“粤政易”“粤治慧” 和大数据中心等系统,规范和赋能党政机关数字化,实现填表报数系统的技术一体化创新,包括合并各类同质 APP、微信群,打通“数据孤岛”,构建统一的数据库。以线上扁平化的数据填报结构,形成跨层 级、跨部门、跨事权的表格填报系统,并配备专门业务和技术人员,组成政府内部虚拟跨部门工作专班, 建立区-镇街-社区-网格四级填报体系,同时开通各级政府部门、群团组织、企业等的填报权限,通过多主体参与提高数据的采集质量,以需求和事项 为导向,将数据进行整合,根据相关部门需要自动生成不同的表格,持续推动实现智能统计、汇总、填充,减少基层工作人员手工录入、统计计算等工作量,避免人工统计出错。“在突发事件的信息排查中,通过填表报数系统的整合优化,能够直接从外部相关单位获取数据,经过系统信息整合,自动将数据内容报送给应急管理、公安等有关职能部门,我们基层部门不再需要多头上报式的层层传递了。”(对 X 区基层街道工作人员B访谈记录,2022 年 8 月)


这一阶段,广东省、佛山市及 X 区应对数字治理异化问题,重点措施是适应化改造原有的制度和技术,持续推进技术开发与创新,以功能“好用”、系统 “管用”、用户“爱用”为原则,强化底座建设一方面,回应技术嵌入引发的治理矛盾,以正向循环反馈推 动数字技术应用与纵向政府间治理的双向赋能,以制度调适驱动治理体系向扁平化、整体性、现代化转型,推动治理效能提升;另一方面,为解决深层的“技术-制度”互构问题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制度准备。向将佛山的填表报数系统应用打造成全省数字政府平台支撑的标杆样板目标迈进。


(三)数字形式主义破解:技术一体化与制度的灵活性融合


单一的技术嵌入和制度完善无法有效解决数字形式主义问题,需要通过智能化平台与体系运行共同驱动“技术-制度”进一步融合。X 区结合数字技术特性,综合运用冗余精简、流程再造、标准化等方式,将技术一体化与制度灵活深入融合,快速完成填表报数由线下分散到线上整合的模式转变,进一步解决碎片化和冗余性问题,并以制度层面的适时调整保证填表报数工作的高效运行,不断往复技术迭代与制度互构融合的过程。


首先,通过冗余精简奠定填表报数系统的简约化基础。针对基层填报表格数量多、内容繁等问题,对表格进行了梳理及精简,从源头上减少填表报数工作量。一方面,基层政府通过梳理基层需填报的原始表格,总体平衡表格数量。并将表格划分为不同类别,对于该停未停表格、行政减免等无需再填的表格及时删减。另一方面,对于保留的必填表格,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通过自动填充、自动计算、数据复用、数据共享、台账生成等进行优化,减少重复内容的填报(见图2)。



其次,通过重点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填表报数系统与业务之间连接渠道的敏捷性。一是根据基层日常工作需求,选取重点表格作为试点进行数字化重构,对相关事项进行线上重组和创新。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户导向为目标,梳理和分析传统流程,实现对填表报数业务流程再造。并根据实时反馈,对相关内容、流程进行及时的调整优化,提升敏捷治理能力。二是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制度连接,进行跨层级、跨部门、跨事权的流程再造和业务整合,形成涵盖数据填报全过程的闭环流程链条,并根据运行情况不断更新完善。三是针对常规化业务下设不同的信息标签,通过业务数据整合创新填报方式,根据实际场景和治理需求自由组合、灵活调整格式,做到表格生成即能使用,使得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填表报数系统快速开展全流程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实现技术与制度的适配融合。“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填报事项,将涉及不同层级和部门的关于教育、民生、安全、法律服务等业务进行虚拟化流程改造,统一迁移至填表报数系统,通过“一张表”集中解决多项问题。”(对系统开发工作人员 Z 访谈记录,2022 年 8 月)


再次,运用标准化的方式实现填表报数系统与业务内容的快速贯通。标准化建设是数字技术赋能填表报数系统的关键,沟通了技术标准与制度规范,能够确保不同部门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性,灵活适应基层治理的环境变化需求。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管理的标准化。要求所有表格填报统一使用广东省填表报数系统填报、汇总,原则上“系统外无填报”。X 区对于同类事项的内容范围、表达形式进行了标准化规定。经系统采集的数据统一归集至管理中心数据库,由管理中心按照数据类 型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实现数据系统内共享,相应权限范围内的单位能够自主获取数据并应用。管理部门则根据政策变化、基层治理需要及时进行系统表格的更新,确保系统能够动态支撑新的发展需要。


最后,在技术一体化与制度有效融合基础上,X 区通过还“数”于基层进一步创新数据使用方式。一方面,X 区将省、市回流的数据资源,经过统一整合后,分权分域反馈至基层单位,给予基层单位查询、管理、使用的权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实现“共享用数”,基层数据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利用填表报数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精准定位基层治理问题,将我们从表格中‘解放’出来,可以拿出更多时间去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对 X 区基层街道工作人员 C 访谈记录,2022 年 8 月)


通过技术一体化与制度的灵活性融合,填表报数系统实现了从“向基层要数据”到“向系统取数据” 的转变,从被“形式”所困到赋能“行事”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数字形式主义问题。2022 年,填表报数系统在总结 X 区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在广东省推广至18个省直部门,以及广州市、汕尾市、云浮市等多个地区的基层县区。支撑了广东住房与城乡建设、佛山市企业走访、安全管理等重点基层数据采集任务。“自从使用了填表报数系统,全方位、规范化的数字化填报方式,实现了表格数据智能填、‘一 表填’甚至‘不用填’,大大缩减了部门发表、填表、收表等时间。”(对 X 区基层街道工作人员 C 访谈 记录,2022 年 8 月)


三、案例分析:“技术 - 制度”互构视角下的敏捷治理破解逻辑



(一)灵敏感知:用户导向的一体化平台


实现敏捷治理的前提是通过技术与制度灵敏接收和感知内部行政任务和外部需求。X 区通过用户导向的一体化填表报数平台创新,为基层政府填表报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灵敏感知的数字化载体。首先,传统业务流程以科层制为刚性传递路径,依据职级链条向下级传达任务,容易出现传递环节多、内容重复等问题,同时科层结构内部的信息壁垒和权力博弈导致部门之间数据共享难,影响了基层政府对内部行政任务的认知偏差和对外部需求感知的迟滞。以用户为导向的一体化平台通过扁平化的技术结构优化整合了任务和信息传递路径,打破“数据孤岛”,使各级部门能够通过平台快速准确接收行政任务,减少反复传递产生的行政效率损耗。


其次,一体化平台借助于数字技术赋能,融合了多层级、多部门以及多主体,形成了扁平化的数据开放共享、业务协同处理结构,奠定了敏捷治理的结构基础。通过开放特定部门权限内的数据获取权,使得各基层部门能够第一时间从系统获取相关数据,便于不同层级政府进行数据的采集传递及共享,为制度调整提供依据,促使组织具备快速感知环境变化、及时精准地发现需求的敏捷特征。


(二)快速响应:跨部门协作与多元合作


一体化平台技术的嵌入使得基层治理结构突破了线下科层制的限制向扁平化转变,同时提升了对制度适配融合的要求,以保障多元主体跨部门协同的快速响应。一方面,构建纵向贯穿不同级别的填报体系,通过制度联结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长效互动。数据不再局限于单向收集,而是具有相应权限单位的主动填报、交流互动;另一方面,重视横向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以技术突破促进制度保障,实现基于跨部门协作的快速响应,同时从外部促进政府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反馈交流、双向互动,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进行填表报数系统的技术创新迭代。通过一体化协调提升任务和行动的响应速度,破解多头填报、重复填报等循环陷阱。


总之,在以一体化平台系统为代表的敏捷治理模式下,凭借流程再造、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在动态合作互动中传递数据、增强合作,打破产生数字形式主义的部门壁垒,形成了跨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社会资源共用的新格局。在迅速提升基层填表报数 过程中政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及社会之间快速响应能力的同时,也为柔性运作机制创新奠定了结构基础。


(三)柔性运作:制度赋能与需求导向


敏捷治理既要避免技术应用的刚性特征,又要防范制度调适中的治理风险。佛山市 X 区通过数字平台赋予的技术迭代,实现对治理环境的灵活适应及治理机制的柔性运作。一体化平台通过完善制度调适克服了治理过程中的数据碎片化问题,实现了数据 在各部门之间有序流动、共享,以此为基础促进整体快速联动、精准反映治理问题。X 区通过数据管理中心进行全域数据的归集、加工、处理和分析,从而精准识别、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运行的容错性,形成用数据决策、管理和服务的治理机制。通过还“数”于基层,为基层治理提供丰富的治理资源,使依“数”治理更加及时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在“技术-制度” 互构中实现治理价值的跃升,提高治理能力。


需求导向即以基层治理“需求”作为基层政府行政工作的逻辑起点,部门与基层之间围绕“一张表”达成协议,基于技术一体化创新,促使各项数据 在“一张表”中快速聚合、智能识别、精准分流、高效运用,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和流程,构建敏捷的治理机制。首先,根据用户实际需求,确定技术赋能的具体事项以及内容,并有序进行冗余精简、流程再造以及标准化建设,为数据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形成有序推进和动态调整的数据应用管理机制,按照基层治理场景变化动态调适更新,以“小步快 走”的节奏进行快速适应性创新。再次,基于扁平化的技术结构以及统一的数据台账,跨越组织科层结构,根据实际场景需求从管理中心数据库中自动提取数据要素,精准对接相应职能部门,实现相关主体和职能部门根据业务需求的自主直联,辅助管理决策和服务。以制度赋能和需求导向的运作机制减少冗余的过程和形式,使其克服技术应用的刚性缺陷,提升制度运行的容错性,有效回应治理需求,达到预期治理目标,体现运作过程的敏捷柔性特征。


(四)调适提升:系统优化与场景迭代


敏捷治理强调持续学习并依据情况及时做出动态调整,以“干中学”的方式在执行中调适,以灵活的思路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难题。佛山市 X 区在依托省填表报数平台推行区级一体化基础上,通过系统运行情况结合具体场景,从规范、内容和流程进行了优化与迭代。首先,在规范层面对一体化平台运行过程中管理制度、业务规范等进行动态调适,为平台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其次,从内容上 X 区梳理一批重点需优化的表格作为试验,根据运行情况不断完善系统运行内容。最后,在流程上重塑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共享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运行闭环。缩短治理链条,促进系统优化升级。


在基层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根据行政任务的快速变化进行迭代转换是敏捷治理调适提升的关键。一体化的填表报数平台依托广东省“粤政易”和大数据中心等系统,通过一体化数据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技术应用及制度规范,打造了“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数据联通机制。根据数字技术与制度互构的原理,以冗余精简、流程再造以及标准化建设将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有效融合,实现了行政事务的数据化。在此基础上,以一体化系统整合性地汇聚各类行政事务,产生可切换、可重构的多类型标准化功能模块。当行政情境提出不确定性行政任务时,基层政府能够根据复杂场景的需要,突破行政壁垒以及数据壁垒的阻碍,灵活、快速的自动组合标准化模块,适时快速调整流程以及调动数据适应新的行政场景,保障基层行政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技术- 制度”互构的敏捷治理模式能够根据行政任务的反馈变化,重新优化调整、迭代更新业务模块,实现场景与任务及治理需求的连续性适应性转变。


总之,案例展示了佛山市 X 区创新技术一体化填表报数系统的变革历程,基层政府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基于自上而下的技术嵌入和自下而上的制度重塑形成“技术-制度”互构,驱动实现“灵敏感知、快速响应、柔性运作、调适提升”的敏捷治理,从而破解基层数字形式主义。具体见图3。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敏捷治理理论从“技术-制度”互构视角对佛山市 X 区填表报数系统变革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为基层政府破解数字形式主义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主要结论和贡献可总结如下。


第一,总结并拓展敏捷治理在破解基层数字形式主义中的适用性和价值。数字治理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迭代创新表现出的双重使用特性;二是线上和线下环境差异导致平台运行和管理方式的不对称性,加上基层治理事务的碎片化和即时性导致高度不确定性,易于出现技术异化和制度僵化的数字形式主义问题。敏捷治理不论作为理论框架还是实践模式,都对破解数字形式主义具有适用性。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建构了“灵敏感知-快速响应-柔性运作-调适提升”的敏捷治理模式,但仍需根据不同治理场景并通过多案例比较 持续修正和完善。


第二,进一步探讨“技术-制度”互构及其与敏捷治理的关系。与相关文献中的技术取向或制度取向不同,本文聚焦“技术-制度”互构,并通过案例展示了“技术-制度”互构的动态过程。关于技术、制度、敏捷治理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揭示了技术应用和制度变革两条城市治理转型路径的实践情况与发展掣肘,认为敏捷治理是另一种更合意的城市治理转型路径。本文将敏捷治理作为目标模式,将“技术-制度”互构视为其实现路径的统合分析视角。作为“实现路径”的“技术-制度”互构意味着两者正向循环反馈推动敏捷治理,作为“统合分析视角” 则超越现有文献中实现路径多样化众说纷纭特点,提取“技术-制度”互构这一公约数探讨敏捷治理实现路径及其作用机理。本文检视了分析框架和统合视角的可行性和合意性,但“技术-制度”互构与敏捷治理之间的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本研究对实践的启示。一是重视技术风险管理,尤其是在新技术应用初期,需要在对技术风险清晰认知的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治理制度;二是加大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治理促进“技术-制度” 互构程度,从而更好发挥技术优势及制度保障作用;三是完善设计更加具有弹性和容错性的制度体系,更好保障基层治理效率。

本期来源 | 《中国行政管理》

社科学人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