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铁55周年】公正:“山丹丹”花的随想

文化   2024-11-05 05:00   天津  


有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信天游风味浓厚,曲调明亮、旋律优美的陕北民歌。该歌描述的是,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山丹丹花开,老百姓迎接红军到达陕北时喜悦心情。随着歌曲的流传,一提“山丹丹花”无人不晓,但外表啥样为大多数人所不知。


其实,在我们曾工作的邯郸涉县山上的阳坡处,就零散分布有这种植物,且数量少,它与杂草伴生,幼时与杂草不好分辨,一旦花绽放,周围的一切都成了它的衬托,草丛中的那一点鲜红便是山丹丹花。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该花被人们视之为美好、热烈、追求的化身。


我与山丹丹花相识是在搬入石矿生活区之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余生活也丰富多样了。其中爬山观景游玩就是其中一项,尤其是在生活区东边的山顶上有一奇特的地质构造,由于地质作用外貌形成如法国“凯旋门”的景观,当地老百姓称为“穿仙洞”,从称呼上就极具神话色彩,吸引着大家结伴爬山到此探寻,祈求像神仙一样穿洞,求得平安、幸福、吉祥。凡是到此地的,都要在洞壁上写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印记。


我也被此景吸引了,利用工休时间应约与年长我几岁的沈(佩国)师傅去游山观景。我们沿着生活区小道东行,走过一段距离后开始沿坡上行。


行进中,沈师傅突然加快步伐向一目标走去,停住后蹲下在观察什么?我跟进后看到杂草丛中有一支绽放鲜红色小花,这种花的外表奇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只见花叶长,且往外翻,花丝从花中间伸出,尖端有与丝茎呈垂直状的;小块暗红色松散物,用手一摸还掉下粉状物。这是啥花?我们非常好奇,而且在一片杂草中唯独就那么一朵,所以在绿色草的衬托下,显得醒目同时也表现出尤为高贵。


“物以稀为贵”,我们把它视为“奇花”,决定把它挖出来带回去种养。小心翼翼地挖掘,发现“根”长得与蒜瓣一样,见状我们还自认为是“蒜花”。


在不远处有一个放羊老汉,我们拿着“奇花”向老农请教,老农说这是 “药材”,叫“山丹丹”。当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歌曲红极一时,原来这就是曲名中的山丹丹花,这次可一睹风采了!


这就是我与“山丹丹”初识。但搞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美丽的花竟然长在草丛中,而且还独树一帜、显得那么唯我独尊,傲睨一切!


时光过得真快!一转眼离开6985石矿40多年了,每当在听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回忆在石矿山上相识过的“山丹丹”花,并遐思迩想那难以忘却的往事。那么就伴随着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再一次去追寻那铭记不忘的往事。


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开头部分是用笛子做引子,表现出信天游高亢、悠远的乐章,然后由单簧管吹奏慢板,把我思绪带入到魂牵梦萦的太行山东麓邯郸涉县。


涉县地区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厚,也是革命老区。当地老百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曾做出巨大的贡献和付出!


在宿舍附近的老爷庙村,庙门口树立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烈士的纪念碑,在纪念碑前使我肃然起敬,在引发对烈士的无比敬仰同时,也对驻地老百姓产生敬重感。


该地处在太行山东麓,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对他们生产、生活都造成一定影响,但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为了生存,饱经风霜、锲而不舍地改造自然!


看那层层梯田,那是几代人用人拉肩扛建造而成。再看看绕山跨沟的引水工程---漳北渠,它先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建造此渠主要是解决当地百姓生活、生产用水难题,建此渠谈何容易,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巨大付出,而铸就成这生命之渠。光从这两项工程中就映射出当地老百姓“敢教日月换新天”战天斗地的大无畏气概!令人动容和敬佩。想起我们初来乍到时,虽然吃高粱面粗粮比例高了些,可是我们能吃饱,与当地老百姓“饼子垫底粥填饱”、“半年粮来半年康”相比,我们可谓“小康”生活了!


现在当地经济发展了,老白姓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变化,有的村装上了自来水。“水”是当地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瓶颈”,自来水入户说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映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百姓生活的变迁如同“山丹丹花”一样,虽然生长在杂草中,但在当地黄土中顽强绽出红色的花朵,向人们展示自身的美,去追求未来的更美!遥祝革命老区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管弦乐第二乐章是主曲,由管弦乐演奏较欢快的过门,并引入民族乐器板胡,突出信天游的欢快、腰鼓节奏,把人带入热烈、激扬的场景中。



以上这两张照片更令我遐想翩翩,当时工作的场景又历历在目。


记得是在1972年的下半年,随着6985石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开工,开始了由人工砸石子向半机械化生产转换,工作过程是利用爆破后形成的碎石采面,人工把能搬动石头装入二轮小车,拉到沟沿,倾倒在沟下“轱辘马”里,然后由卷扬机牵引拉到坡上部,倒入小型破碎机里进行破碎。这活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工作强度大,工序中包含着不安全因素。如爆破后采面坡度陡峭,石块松散,人工装运石块时很容易诱发滑坡,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照片中,工作在一线的女战友,每天与男同志一样干着繁重的体力活,重复着弯腰、搬石头、推二轮车、轱辘马的工作。每天透支着体力,互相鼓励,咬牙坚持拼搏着,手上的血泡早已变成老茧,但她们各个脸上仍充满笑容,这种笑容在充满天真浪漫的同时,饱含着自信与坚毅,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同样男战友要承担更繁重抡锤破石;或冒着随时滚落的石块;进行危石清障工作。高强度工作使他们过早地承受工作负担。但就是这些当年也就十七、八岁刚出学校门不足两年的学生,承担起石矿建厂初期的各种极具挑战,和非常危险的工作!这场景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还有风钻手,他们的工作更是让人敬佩!生产初期爆破采石需要在岩石上打眼,然后放炸药把石头炸碎。打眼时手持风钻进行操作,风钻产生的震动是非常大的,需要体魄健壮的人才能驾驭。另外在打眼的同时还伴随着很浓的粉尘,长期干这项工作对人的身体损伤是比较大的。首先是风钻的震动,对操作者的双臂关节造成损伤,产生的粉尘;与现在人们畏惧的pm2.5可吸入颗粒物来比,那可是小巫见大巫。当时虽然有防尘口罩,由于技术落后防尘效果一般,而且他们是天天接触此项工作,尘埃在他们体内日积月累肯定要多于常人。现在从事粉尘工作的人,一般每年都要进行职业病体检,并享受补贴和旅游疗养。在当时条件下他们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再有就是爆破手,可以说天天与死神打交道,他们天天填放炸药、放炮、排除哑炮,不论哪个环节稍有疏忽,造成的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看过电影“地雷战”的都知道,影片中描绘的游击队和老百姓,利用地雷爆炸所产生冲击波来消灭日本侵略者,地雷爆炸时激起的是泥土。而我们爆破时产生的是四溅的石块,强度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排除哑炮时,危险系数就更高了,意外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


就是这个群体,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毫无畏惧,每天都要保持高度专注和自信。每当顺利完成任务后,各个都趾高气昂,像打了大胜仗似的离开现场。


由于当时年龄的原因,他们对工作危险性认识还没有那么深,他们用无所畏惧的行动与死神斗争!是我们最为赞扬的人!


乐曲第二乐章高潮部分即将结束,将进入第三部分慢板的展望,随着音乐逐步变平和,我的思绪也将从火热的劳动场面进入平稳的思绪中。


工作在石矿生产第一线的采石、风钻、爆破工序的战友们,他们干的是最普通的工作,但每天要透支体力并与粉尘、危险相伴,他们与同去的分配到其他岗位战友相比,要付出的更多更多,有些是带“血”的经历。这些战友当时并没有与众不同的待遇,但在繁重危险的工作面前,并没望而生畏退缩,而是傲雪凌霜、咬牙坚持、迎难而上保证了铁厂石灰石的供需,这不正是“山丹丹”所具有的品质吗?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战友们不正是“山丹丹花”的化身吗?


因此他们的青春历程不但艰辛,也浸透着“血色浪漫”,那么“山丹丹”花的颜色不就是“血色浪漫”的象征吗?它生存环境和吸收的养料和周围的杂草一样,并未享受任何特殊待遇,但绽放的花是那么的娇媚,那么傲视一切!


乐曲第三乐章进入尾声,这时音乐是对第一乐章的重复但略显深沉,但包含着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



上面这张照片是建成后的的石矿生产线局部,昔日以人工为主的热烈生产场面已被系列化流水生产线所代替,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安全环境也有了充分的保障。


由于人员的富余,大批的70届战友们从73年下半年开始分流或调离石矿,留下少数人,有的后来建立了家庭在此安居乐业。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陆续携家眷纷纷回到天津,留守极少部分也都已退休,大都搬离石矿,石矿家属区也逐渐衰败形成人去楼空如同“空城”。


但我们这一代在石矿建设时期所留下的印记是永不会消失的!有大山,和“山丹丹”花为证,天津70届赴6985的年青一代,为石矿建设所付出的“血色浪漫”将永存!山丹丹花永远绽放!


【征文启事】天津铁厂建厂55周年征文

【天铁55周年】李延桐:天铁工程建设,一辈子的怀念

【天铁55周年】赵东伟:怀念在天铁工作的点点滴滴

【天铁55周年】杨炳建:忆太行(3首)

【天铁55周年】冯军良:逐梦天铁人

【天铁55周年】佛刘:辉煌三十年

【天铁55周年】苗云辉:钢铁的华章

【天铁55周年】刘中央:我少时记忆中的八五钢厂

【天铁55周年】李文成:一项被历史遗忘的科研成果

【天铁55周年】文质:是他们撑起了天铁教育的一片蓝天

【天铁55周年】牛晓雨:怀念天铁

【天铁55周年】追风:怀念天铁

【天铁55周年】赵建刚:我家的租客

【天铁55周年】李宝石:为纪念天铁成立55周年而创作

【天铁55周年】王永太:忆得携手处  难忘天铁情——写在天津铁厂建厂55周年之际

【天铁55周年】杨炳建:偏店趣事(数来宝)

【天铁55周年】刘晓丽:“八五”冰棍儿

【天铁55周年】天铁魂---记全国优秀领导干部赵之泉

【天铁55周年】曙光的到来-—讲勤政、倡廉政,听我说说我们的厂长段民生

【天铁55周年】佛刘:永远的八五情结

【天铁55周年】穆兵:六九八五的记忆

【天铁55周年】谭成泰:天铁,忘却不了的往事

【天铁55周年】赵才:忆江南

【天铁55周年】李立仁:我心目中的铁厂奠基人---杨拯民

【天铁55周年】杨殿麒:活跃在铁厂建设工地上的文艺宣传队

【天铁55周年】赵建刚:难忘八五汽水情

【天铁55周年】刘敬涛:五十年 两代人——天铁55周年随笔

【天铁55周年】刘中央:八五钢厂建设初期的大动脉--磁涉铁路

【天铁55周年】梁德恒:写在6985工程55周年

【天铁55周年】田玉玲:我在天铁,从学生成长为教师

【天铁55周年】梁德恒:太行旧事

【天铁55周年】安洪林:七零年八月二十五日天津—涉县

【天铁55周年】安洪林:小三线食堂,六九八五砖厂的味道

【天铁55周年】刘敬涛:西石门矿井深处的青春生命记忆

【天铁55周年】张恩坤:致敬六九八五石矿创业者(6首)

【天铁55周年】董彦军:逃离铁村

【天铁55周年】梁德恒:1970年冬天,我在石矿迷路了

【天铁55周年】天铁历届领导班子主要成员一览表

【天铁55周年】杨炳建:偏店趣事

【天铁55周年】佛刘:神山小百货商店

【天铁55周年】佛刘:来到石矿生活区,心头满是伤感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一)

【天铁55周年】胡爱旗:4481,绿皮火车情怀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二)

【天铁55周年】息朝胜:《6985,青春之殇 》之初到偏店

【天铁55周年】刘敬涛:天铁记事诗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三)之“食美”行动

【天铁55周年】佛刘:神山南老浴池

【天铁55周年】息朝胜:《6985,青春之殇 》之挥师老爷庙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四)之共青团登山队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五)之 为了山沟里看上“宽银幕”

【天铁55周年】陈长青:梦回西石门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六)之 我的“住院”经历

【天铁55周年】佛刘:神山东路

【天铁55周年】闻鹤:6985,一生难忘的记忆

【天铁55周年】正值:《6985,我们的芳华》之参加工作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七)之 面对恐惧

【天铁55周年】吴毅夫:天铁6985回顾

【天铁55周年】恩坤/建芳/玉强:《6985,我们的芳华》之 离津赴邯(上)

【天铁55周年】佛刘:偏店往事--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

【天铁55周年】文利/正值/朝胜:《6985,我们的芳华》之 离津赴邯(下)

【天铁55周年】梁德恒:那年出差后,我考上了天津师范学院

【天铁55周年】玉强/正值:《6985,我们的芳华》之 向涉县驻地挺进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八)之 “花儿与少年”们的“爱美行动”(上)

【天铁55周年】恩坤/建芳:《6985,我们的芳华》之 艰苦的生活环境

【天铁55周年】佛刘:神山新华书店

【清漳诗坛】愚公怡山:久违的乡音

【天铁55周年】闻鹤:回望神山无恙(13首)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九)之 “花儿与少年”们的“爱美行动”(下)

【天铁55周年】玉强/顺利/朝胜:《6985,我们的芳华》之 艰苦的生活环境(2)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十)之 “分相远”的“人生歧路”(上)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十)之 “分相远”的“人生歧路”(下)

【天铁55周年】正直/正值:《6985,我们的芳华》之 艰苦的生活环境(4)

【天铁55周年】梁德恒:太行柿子红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十二)之  西石门“旧居”(上)

【天铁55周年】愚公怡山:难忘慈母泪

【天铁55周年】恩坤/玉强/正值:《6985,我们的芳华》之 连队生活(上)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十二)之 西石门“旧居”(下)

【天铁55周年】愚公怡山:想起了当年进山打野兔一一谨将此文献给那些曾经苦中作乐的老铁们

【天铁55周年】陈长青:西石门铁矿往事(十二)之 西石门“旧居”(下)

【天铁55周年】刘兰柱:通往偏店火车站的那条小路

【天铁55周年】文利:《6985,我们的芳华》之 连队生活(下)


清漳两岸投稿邮箱


3973962@163.com    1057399240@qq.com


稿件要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新闻消息等均可,字数最好控制在300---2000字之内,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请附上作者简介、照片、电话、微信、通信地址。照片以附件发送。7天内没发出又没接到回复的稿件请另投。


清漳两岸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