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超(投资公司)
2016年3月初,我从海外事业部调入综合办公室,同月开始参与《钢构人》部分栏目的编辑,至2019年3月从总部调往投资发展公司,与《钢构人》相伴刚好三年整的时间。其中,2017年期间曾作为主要编辑牵头组稿等事宜。
自2007年创刊,《钢构人》已经走过18个年头。2016年,我作为编辑之一,亲身经历了《钢构人》100期的出版。2024年10月,作为一名读者,即将迎来也异常期待《钢构人》第200期的发布。创刊不难,但坚持200期殊为不易,不禁回想起与《钢构人》的点滴。
《钢构人》表彰了《钢构人》
刚到公司总部综合办公室时,我的主要工作是企业文化工作和综合行政工作,参与了《钢构人》的编辑。每年企业文化工作的最重要一项“规定”动作是企业文化大奖评选,并在每年2月《钢构人》刊出。这项工作一直是我年度重点工作,每次都是一次大考,因为周发榜总对企业文化大奖评选有着近乎执着的严谨,不容一点马虎。
2017年2月刊登出的2016年度企业文化大奖,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获奖人”:《钢构人》,获评“年度企业文化平台”。这是经过严肃认真的考虑而得到的结果,彼时的《钢构人》,刚刚在2016年走过了100期。这或许是《钢构人》首次作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出现在自己登出的表彰文章中(未经考证,但即使有出现过应该也为数不多)。
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无言的见证,无声的传递。铁骨仁心文化因她而可追溯,因她而得以延绵。”
这句颁奖词,正好印证了《钢构人》创刊的初衷。一如在创刊号上周发榜总所撰文章言:“企业要做大、做久,必须依靠共同的适宜的文化;共同的文化,需要寄托于一份刊物。”
培育和传递企业文化,是历任领导对《钢构人》的希望,也是历任编辑的努力方向。为此,《钢构人》先后设置了“卷首语”“观点”“纪实”“人物”“印象”等一批常设栏目,加上每年一次的企业文化大奖专栏,阐述治企理念、传播企业文化,努力塑造职工的“铁骨仁心”共识。
红色基因是中建科工最为鲜明的底色,这从《钢构人》中感受明显。在《钢构人》2007年的创刊号中,头条就是召开公司党委扩大会,传达学习党中央精神。在历次主题教育中,《钢构人》都是主要的宣传阵地。还有一类新闻在《钢构人》时常露面,比如创刊号的《雨夜高山舍身救险》,以及后来对厦门台风抢险救灾、捐资到捐智助学、蓝领职工夏令营等事件的报道从不吝惜篇幅,此类新闻并非邀功,而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培育职工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也确实让更多公司职工养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的习惯。
《钢构人》在凝聚员工思想方面作用突出。“卷首语”是公司的一面思想旗帜,主要刊登关于主要领导人的思想理论文章。2008年,公司前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宏在《钢构人》登出《再谱一曲铁的赞歌》,吹响了中建钢构转型升级的号角,公司逐步打造成为中国钢结构行业榜首企业,并在2013年升级为中建集团二级单位,更是在2019年底更名中建科工,实现双品牌运行。2023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红涛在《一张蓝图绘到底,改革创新不停步》文章中,发出“四个不动摇”的号召,阐明了今后一段时间企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凝聚众智引领公司朝着“千亿科工”目标奋勇前进。在企业改革等重大管理变革中,从“老三化”到“新三化”,从“三多战略”到"135战略",以及“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全面“学华为”等历次重大战略变化和改革中,《钢构人》系列文章都充当了战略宣贯、答疑解惑的急先锋。这样的文章很多,在引领企业发展、凝聚员工思想方面意义重大,在企业各个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的关键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钢构人》始终把“人”作为重点和要点,努力塑造符合公司文化的人才队伍,在提倡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方面立场鲜明,为企业文化作了最直白的注解。2015年3月刊登出卷首语《新常态 新举措 新目标》,提出“完成2015年发展目标,推进以'五化'为导向的改革,我们应弘扬’三种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法治精神”,“三种精神”是对“铁骨仁心”文化最通俗、最直白的表达,自此并逐步成为全体员工的文化认同,传承至今。2017年3月刊登的《苦干 巧干 实干》一文,对钢构人以什么样的状态推进转型升级作出了明确答复,就是要弘扬拼搏精神、弘扬创新精神、弘扬实干精神。此后,“三干”成为绝大多数职工的共同认识。
对于员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钢构人》也有很鲜明的导向,其中一篇文章影响很大,文字标题也挺有意思,叫《呆子的春天还会远吗?》,文章对"呆板"和"活泛"作了对比和解读,提出“对规则,要墨守成规,呆板遵守;对目标,要执迷不悟,呆板坚守;对标准,要生搬硬套,呆板执行。”用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地对公司“铁骨仁心”文化中拼搏、法治等内涵进行了阐述,让大家对企业文化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钢构人》在传播企业文化理念中经常用案例和故事,这大大增加了文化的传播性。前文提到的企业文化大奖就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用企业真实发生的身边事、鲜活的身边人来传递我们的观点和主张。先进典型报道是另外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钢构人》对人物的报道覆盖了公司各个岗位的人员,从公司领导到基层员工、从管理人员到作业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但都忠实践行企业文化,这些人和事潜移默化地帮助全体员工塑造“铁骨仁心”文化。先进典型报道最典型的莫过于时代工匠陆建新,陆建新同志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专注专一、创新求进,由普通测量员做起,一路成长为杰出的技术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是“铁骨仁心”文化的优秀代表。关于陆建新的系列报道,把铁骨仁心理念转变成为了可学、可复制的具体案例,“成为下一个陆建新”成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求。在先进人物宣传方面,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原总部保洁员老张(张圣平),他没有过丰功伟绩,也没有动人故事,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钢构人,做事认真负责、积极乐观,《钢构人》登出了不少这样的“普通人”,让像老张一样勤恳工作又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为众人所知,以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诠释着“铁骨仁心”。这些故事,深沉、持久地滋养着全体职工。
中建科工“铁骨仁心”文化被企业职工高度认同,并在建筑行业甚至在全国企业文化圈内小有名气,先后获得过全国性企业文化建设荣誉表彰、在全国性企业文化大会上做过多次经验分享,《钢构人》可以说不负“企业文化平台”之名。
企业事、行业事、时代事,事事关心
《钢构人》是一份企业内刊,没有专职的编辑部,历任主要编辑,鲜有传媒“正规军”和专业人士。从身份来讲,确属业余。但历任领导和历任编辑在这本杂志上倾注了足够的重视和心血,这也让《钢构人》有了一定的严肃程度,足以信服地记录一些关于本企业、建筑行业、时代变迁的历史。
如果说《钢构人》是中建科工的企业编年史,这恐怕毋庸置疑,而且这种历史是兼具宏观与微观、客观与温度的历史。每年,《钢构人》会登出“年度十大新闻”,选取上年度最具代表性的十件大事予以记录,这是粗线条、大事记形式的企业历史;辅之以“企业要闻”“纪实”“简讯”等微观的报道,就构成了兼具宏观和细节的科工发展史。至于说温度,则有“印象”“秀场”“悦享”“视觉”等软文栏目,供员工展示风采、交流思想,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为员工打造一个精神之家,为“艰苦”的建筑企业平添了人情味和烟火气。绝大多数进入公司的员工,首先会收到一本《钢构人》或者电子版刊物,也就是说很多人首先是从《钢构人》开始认识公司的,这天然增加了员工与《钢构人》的某种感情联系。某种意义上讲,《钢构人》记录的历史,较之于档案更加全面、更加鲜活、更加让人回味。
《钢构人》也不仅局限于记录公司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观察钢构行业乃至建筑行业的一个窗口。说这话似乎有自卖自夸之嫌,但中建科工作为钢构行业龙头企业是不争的事实。中建科工历经近40年而不衰,是始终紧跟国家导向、行业大势的结果。从《钢构人》可以看到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近10年的杂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建筑行业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感受是可以不假思索、无需逻辑推进就可以显而易见感知的,并且与国家的政策导向是高度一致的。钢结构本身就具有装配率高、工业化程度高的特性,《钢构人》报道了公司2013年中建科工举办首届科技大会的盛况,“发布《中建钢构“2+5”科技规划》……成立了中建钢构研究院”。其中重要方向就包括绿色智能住宅产业化研究、智能化焊接研究,公司开始大力探索建筑的工业化、智能化。2014年,时任公司总工、后任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建集团科技部总经理的戴立先就在《钢构人》卷首语《绿色建筑,我们的一份责任》一文中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研究,并明确提出“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钢结构行业的领军企业,我们必须肩负时代使命,走'绿色'发展之路。”至2017年,《钢构人》8月刊头版头条刊登《公司装配式建筑新材料智能制造建设项目获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立项》,智能制造逐步从设想变为现实。同样是2017年,公司总部大厦落成,获得美国LEED绿色三星认证,打造了绿色建筑示范,之后,公司的ME-HOUSE和GS-BUILDING两大绿色装配式体系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住宅、医院、学校……这些宣传报道呈现出来的脉络与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度同频共振。除了新闻报道,我们在《钢构人》还专门设置了“商学院”“观点”“发现”等栏目,专门转载关于行业发展、企业管理等行业趋势、优秀管理经验的文章,吸收外部能量,起到学习交流的功能。《钢构人》不仅记录过往、针砭时弊、总结经验,也洞察市场、探索未来、指引方向,这正是它具备极强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甚,《钢构人》也可作社会进步的微观见证。建筑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巨大发展的行业,建筑业的进步也印证了社会整体的进步。《钢构人》的封面以公司所承建的项目图片为封面,从创刊至今从未间断。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封面,满眼俱是超高层、大跨度等“高大新尖”建筑,到而今学校、医院、停车库等“小而美”的建筑逐渐“占据上风”,这不正是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反映吗?前种建筑侧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后种建筑更多关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于安全施工、绿色施工、农民工权益保护等领域的巨大进步,更是不胜枚举,从最“灰头土脸”的建筑行业就可以清楚看出社会文明前进的坚实步伐。时代的洪流,可在《钢构人》中一叶知秋。
百年老店、千亿科工,《钢构人》同行
时代在变化,传媒形态也在迅速变化。百年老店是中建科工长期以来的追求,2024年,公司又明确提出“千亿科工”目标,前进路上,《钢构人》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相信,下一个10年或者下一个100期,它还能与我们一路同行。
《钢构人》的严谨性,让它成为公司发展史的准确记录,用企业文化构建起来的精神世界,将在长时间承载职工的情感归宿。《钢构人》的系统性,将让它与新媒体各自发挥差异化优势,继续担当公司媒体矩阵的重要一员。《钢构人》的创新性,让它有机会与时代、与企业共同进化,不断提升功能,为百年老店贡献更大力量。
国家部委某位领导在调研公司时曾说:“我是通过《钢构人》杂志了解中建钢构的,对中建钢构的印象是一家有知识、有文化、有创造力、有想象力、非常有活力的企业。”这也许就是企业和内刊的双向奔赴吧,好企业孕育好的内刊,好的内刊促进企业发展。
祝愿中建科工基业长青,祝福《钢构人》越办越好!
(本文原刊于2024年8月《钢构人》(总第198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钢构人》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