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其人

文摘   2024-11-15 14:50   广东  

孙晓云其人


文/末了


孙晓云,生于一九五五年,少时即聪明过人,写字、画画、记日记,于生病卧床之时仍难劝止。其母出身于书法世家。在母

亲的指导下,她曾下功夫临读过《柳公权玄秘塔碑》《王献之十三行》。高中毕业后插队五年、当兵八年,她一直坚持自学。至八三年师承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教授尉天池先生后,遂以书法为毕生事业,学习态度更为严谨。


晓云学书之刻苦,苦在其心。她似有"劳心癖",入神地思索时,常眼定无物。她有一点与前不同、与人不同:即乘兴而作,兴尽而罢,或通霄达旦,或弃笔数月,打渔晒网,全无制度。笔者曾问及其中缘由,她说:疯写不止时,正是捕捉着某种感觉,而苦苦思索时,则是去探究这种艺术效果"是么?"、"从何而来?"为的是给自己丰富的感觉寻找理论依据,换来创作中的坚定与自信。


她曾悟到:法源与人的生理与心理,决不是人为的规范。凡事不可逆其理,是故有法。当顺乎其生理、心理的"自我限定"自然地强调了而又消溶了的时候,才是真正从"有法"到"无法"的最高境界。



她长期潜心于书法审美的思考。她认为书法之美与绘画之美的不同所在,是更多地强调书写的全过程。书重法,重过程之法。因而,她视传统为书法之生命,力求在吸引了人们几千年的书法笔法、章法、墨法以及结构的面前,看清那潜在的、背后的东西。

晓云学书从不落俗套。她善于广泛读帖、品帖,略有所悟时便抓住感觉一鼓作气。她极反对"和尚撞钟"式的"苦行僧"主义。她似乎一切都是兴致所至。

她强调书法的个性,但她更强调"个性"不是"追求"来的,"个性"是在追求法之真谛(不如称之为"共性")时自然流露出来的。


晓云在交谈中遇有同好,常滔滔不绝。思想不能相通者听来,倒觉有些口吃。而思想相通者则感到她长于思辩。要表达的思想源源不断,唯因其新、其深。便常在用词上犯推敲,力求准确便往往会"心高口低"。但这一点,足以证明她是一个很讲"自我"的人。但在书法创作上,她却反对一味地"创新"。

一九八六年七月,她参加了《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作品奖;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应日本书道院邀请,随中国妇女书法家代表团访问了日本。她的书法作品正为越来越多的地域与人士所重视,而他对书法的一系列见解,目前还很少有人详知。但是凡接触过晓云的人,赏其书、观其画、闻其言,大都会感叹其为人之奇、于书之痴、所思之深远。

晓云对笔者说:她仅仅是开始,离她心中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目前正在努力地去做,她并不缺乏坚定。


总之,碍于篇幅之限,言不尽兴,此暂为孙晓云其人之大概。



(备注:以上图文源自一九八九年元月的《书法博览》杂志)

整理不易,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如觉得不错,大家看完后不妨动动金手指点点赞,点点右下角的“在看”以示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抱拳][抱拳][抱拳][握手][握手][握手]温馨提示:留言和发消息的读者朋友们请文明用语,理性评论,不宜骂人,不宜使用报复性语言和污辱性语言;因本号开通了留言自动精选功能,好听的话和难听的话都会在链接后面的留言区第一时间公开显示出来,读者朋友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之,留言者文责自负;前贤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大家共勉;同时说明一下,链接中的图片、信息一般来自网络,小编在编辑时已慎之又慎,因水平能力有限,仍不敢百分百去保证图片、信息的完全真实性,究竟是真是假,还请读者们自行判断。[抱拳][抱拳][抱拳][握手][握手][握手]

少有山房
书法艺术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