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献解读】认知技能分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强国的新证据
以下是今日推荐的文献标题(原文链接、关键词等详细信息请见推文末尾):
认知技能分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强国的新证据
摘 要:教育强国建设亟须探索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证据。以往研究对一国教育人力资本的测量大都采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测量国家教育人力资本应采用学生认知技能均值。然而,均值只能刻画分布所在位置,不能反映不同国家人口认知技能分布差异的全貌,并且学生与成人的认知技能分布很可能存在较大不同。本文构建了 73 个国家和地区学生与成人认知技能可比数据库(2000—2020 年),同时采用技能分布的均值、变异系数与偏态三种指标分别反映教育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差异状况及偏态结构,并就这三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认知技能偏态结构是 2000 年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人认知技能分布越左偏,高认知技能者占比越高,其经济增速就越快,并且伴随经济发展,技能左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在不断增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实施移民政策有助于提升高技能者占比,使得成人技能分布发生左偏改变,而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不具有显著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应以“基础教育补差,高等教育提优”为基本路径,构建以人的技能发展为核心的增值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降低国际优秀人才的流入门槛,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将教育放在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发展教育是国家获取和累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投资方式,而人力资本又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这一观点不仅早已在学界达成一致,并且被政策制定者与社会民众广泛接受,成为一种社会与政策共识。从这一点看,人力资本理论无疑是社会科学领域最为成功的理论创见,但它也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教育“天生”就具有生产性,国家只要源源不断地对教育追加投资,就一定能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教育具有生产性功能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教育投资应有助于促进人的技能发展;其次,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技能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契合才能产生经济回报。
二、背景
人力资本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升学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二者的经济增长表现并未如人力资本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呈现收敛状态。如何解释人力资本理论预期与经验观察之间的不一致,是当前人力资本研究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也为教育经济学者寻求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与经验分析框架创新提供了契机。人力资本特指蕴含于人体之中、具有经济投资回报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态等有关人的质量因素的总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包括教育、保健、在职训练与迁徙等,其中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最为重要的方式。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协会年会上发表了主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做出系统的论述。同时期,加里·贝克尔建立起有关私人教育投资最优化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雅各布·明瑟提出私人教育收益率的计量模型并加以估计与验证,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与计量框架由此得以正式建立。
三、理论框架与假设
人力资本理论创立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成为各国扩大教育投资、开发人力资源,继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依据。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备受重视,主要源自对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赶超欧洲的经验观察。美国自20世纪初开始普及高中教育,并率先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超前的教育战略布局被认为是美国在20世纪实现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霸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通过“增长余值法”测算出通过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33%。教育人力资本是有关人的质量的一种无形投资,这个概念的界定是清晰的,并无争议,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中,这一概念发生了扭曲。受数据可获性与政策实施便利性的影响,政策制定者经常将注意力放在与教育数量扩张相关的一些代理指标上,如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数量维度指标,不恰当的测量使得经验研究中教育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表现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教育数量维度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教育发展的质量,掩盖了教育质量的实际差异。汉纳谢克和乌斯曼提出对于教育人力资本的测量应关注人的技能发展,教育人力资本应采用学生认知技能的平均水平进行测量,并由此提出“国家知识资本”这一概念。他们将参加不同类型测评项目的学生认知技能得分进行标准化转换,构建出国际可比的学生认知技能数据库,并将教育质量(学生认知技能得分)与教育数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同放入经济增长计量模型中进行回归。研究发现,在控制教育质量的条件下,教育数量扩张对经济增长不再具有显著影响。虽然两人对人力资本的概念解析未超出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知,但他们提出了一个有关国家教育人力资本的全新测量框架,有助于调和人力资本理论预判与经验观察之间不一致的矛盾。后续学者对不同时期的跨国样本进行了验证性分析,均发现教育质量对二战后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学生认知技能得分均值差异大致能解释各国经济增长差异的1/3。
四、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设计主要从样本选择和指标测度两个角度展开。样本选择方面,本文利用2000—2018年国际学生评测项目数据(PISA)与2011—2017年国际成人能力评测项目数据(PIAAC),通过高拟合模型构建出2000—2020年7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与成人认知技能可比数据库。这一数据库覆盖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包括高收入、中上收入、中下收入以及低收入国家,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国际可比性和代表性。在指标测度方面,本文采用均值、变异系数与偏态三种指标来全面反映教育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差异状况及偏态结构。
具体来说,均值指标代表认知技能的整体水平,变异系数反映技能分布的差异程度,而偏态指标则揭示分布的非对称性,即高技能或低技能者的占比情况。这些指标不仅能够刻画出不同国家人口认知技能的分布特征,还能够揭示这些特征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通过这种设计,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这些影响如何变化,以及哪些因素能够促进教育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和经济增长。
五、实证结果
本文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认知技能分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认知技能偏态结构是2000年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具体来说,成人认知技能分布越左偏,即高认知技能者占比越高,其经济增速就越快,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技能左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在不断增大。在控制教育质量的条件下,教育数量扩张对经济增长不再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实施移民政策有助于提升高技能者占比,使得成人技能分布发生左偏改变,而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不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会发生转变。在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之前,教育主要是通过提升人口认知技能整体水平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当经济发展进入高收入阶段,人口认知技能整体水平已提升到一定水平,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下降,而人口认知技能的偏态结构则变得愈发重要,教育主要是通过提升高技能者占比、实现人口技能分布的左偏改变来推动经济向前发展。这些结论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证据,强调了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教育政策应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六、结论
本文基于技能分布构建国家教育人力资本分析框架,并采用PISA和PIAAC数据形成2000—2020年73个国家和地区学生与成人认知技能可比数据库,就教育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差异状况及偏态结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与偏态结构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近年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人口技能的偏态结构变化。人口认知技能分布左偏程度越大,高技能者占比越高,其经济增速就越快。并且,伴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跃迁,人口技能左偏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在不断增大。样本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学生与成人在技能偏态上都会发生一定改变。对于成人技能的左偏改变,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基于经验发现,本研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包括以“基础教育强基补弱,高等教育增效提优”为基本路径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构建以人口技能发展为核心的增值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引入世界一流教育资源。这些结论和建议为理解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教育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期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关键词:教育强国;认知技能分布;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题目:《认知技能分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强国的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