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热带雨林,宛如镶嵌在海南岛中心的璀璨绿宝石。在充满野性与神秘的海南热带雨林中,万物生灵各得其所。
鹦哥岭云雾袅绕
2021年10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得到了最严格的保护。
3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科学开展保护修复,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全面提升监测监管能力,推动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绿色产业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社区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3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至7群42只;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相继完成;通过迁地保护、野化放归,30只海南坡鹿重现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开发国家公园碳汇产品并实现首批交易额35万元……秘境雨林焕发出蓬勃生机,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热带雨林保护的动人故事。
霸王岭挺拔的雅加松
海南省将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将其确定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12个先导项目之一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之首,举全省之力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2023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升格为海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常务副组长,省委副书记、分管副省长、国家林草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为系统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海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建立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解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并配套印发了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和共建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工作方案,开创了由地方政府和国家林草局共同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旗舰物种保护的先例。
海南长臂猿
高度重视社区沟通协调情况,建立高效协同的社区协调机制。省级层面明确,在领导小组下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小组,承担省级社区协调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各分局和属地市县上报的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分局层面调整组建以7个分局为主体、9个属地市县参加的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委员会。
完善执法体系,守护生态安全。园区内42项林业行政处罚事项经省政府决定由海南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及其直属分局行使,其它行政执法实行属地综合行政执法,执法工作步入正轨。省林业局、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联动配合执法实施办法》,各市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林业主管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局,国家公园各分局,森林公安各分局也建立了协作配合的执法工作机制,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信息共享和案件线索移送机制。
2022年12月28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成登簿。这标志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国家公园,也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了产权支撑,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是全国首个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国家公园,并已连续4年开展GEP核算,为全省GEP核算体系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目前,正在开展核算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完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生态保护修复、交通基础设施、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4个专项规划相继印发,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国家公园内世代生活着多民族居民,如何在实施最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持续改善民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独创土地产权相互置换模式,解决生态搬迁难点问题。推进完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451户生态搬迁工作,保障村民搬迁后离乡不失地、有产业发展、可持续增收,探索出一条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路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明确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南长臂猿等珍稀物种、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目标,并实施针对性保护,提出海南长臂猿15年数量翻番目标及路线图,确定了海南长臂猿种群的具体保护路径。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和共建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工作方案,局省共同推动海南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野外研究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一线监测站点,不断健全保护研究长效机制。
实施海南长臂猿种群定期监测,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至7群42只。建立坡鹿迁地保护基地,将首批30头坡鹿迁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生活状况良好。陆续完成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白鹇、红原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建立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编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并开展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研究。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有效扩大了国际和社会影响。
王下乡洪水村的黎族传统船型屋
稳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4—2030年)》印发,科学制定生态修复计划,明确生态修复方向和修复方式。开展国家公园林业有害生物常态化治理,实施金钟藤治理、薇甘菊治理。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林转型天然林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人工林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取得显著成果。
率先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推动国家公园内9个市县间按照“上游护水、下游补偿,季度核算、年终结算”的方式,建立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创新了国家公园全域保护方式。制定并印发小水电站“一站一策”实施方案,分期分批有序开展小水电退出工作。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稳步实施,探索构建覆盖国家公园“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以信息化,智能化设备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成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开展实时监控,多个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持续产出……监管有力度、监测有方法、科研有成果的国家公园科技建设稳步推进。
园区内4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组网,依托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获取相关部门水文、水质、气象等监测数据,初步建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开展常态化巡护监管,提升保护基础能力。将国家公园内集体林纳入公益林统一管理,划定管护小班,实行网格化管理。实施国家公园保护站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管护人员着装装备,促进管护队伍规范化、专业化。
鹦哥岭分局的监测队员正带领研学团队检查两栖动物人工水潭的利用情况
护林员在巡护路上观察鸟类情况
完善应急预警监测。开展全省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建设,强化森林火灾预警防控。开展松材线虫病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实现“县级疫区、乡镇级疫点、发生面积均为零”的防控目标。在国家公园内建设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实现疫源疫病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
组建面向全球的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助力破解国家公园建设难题。获批成立海南保护与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国家公园研究平台设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海南长臂猿保护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建立了汇集国内外各领域3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的专家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推动国家公园优良研究成果持续产出。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科研项目,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6部,实施系列科研项目117项。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与海南省委社工部、共青团海南省委员会以及各市县相关部门积极对接,共同开展国家公园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着手打造“雨林与您”“与您同行”精品志愿服务品牌,先后在五指山、昌江、保亭等市县成立国家公园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守护雨林秘境 畅享醇美快乐生活”活动现场
国家公园宣传片《这里是海南·秘境寻踪》入选中宣部优秀外宣产品,全球总播放量超1.8亿次。摄制纪录片《中国海南·雨林秘境》,荣获2024年第45届美国泰利奖电视纪录片系列自然与野生动物类金奖,并获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提名。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标志性内涵“梦幻雨林 淳美黎乡”。启动海南长臂猿IP形象设计工作。成功打造体验活动品牌——“雨林与您”,采用“1个主会场+N个分会场”形式,每年推介一个热带雨林体验目的地。
加强自然教育能力建设。完善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10所自然教育学校。举办自然教育师培训班,有效推进科普教育活动。
全球长臂猿保护联盟首届秘书处设立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在法国马赛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发布《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誉为世界珍稀物种保护的中国智慧,并向全球推广。
今年7月10日,海南省林业局举办热带雨林碳汇交易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海南3家公司认购了合计35万元的热带雨林碳汇。该项目是全国首例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活动,为首个热带雨林碳汇交易项目。
GEP核算成果也在不断探索,《共同创建生态产品价值(GEP)实现联盟·五指山倡议书》发布,探索核算成果应用实现机制。在五指山市开展旅游酒店“生态价”试点工作,将酒店价格与周边生态环境要素相关联。探索“园内园外”“山上山下”统筹保护和协同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推进五指山、白沙等地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
打造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品牌。研究划设环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带,推进环国家公园公路建设。建设地方特色品牌,“五指山红茶”“琼中绿橙”等品牌先后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昌江县发掘黎族特色文化优势,开发“非遗+文创+旅游”新业态。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