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奋斗者筑梦的见证。
站在岁末的节点回望这一年,江淮大地上、沃野千里间,奋进的力量在持续激荡。
今年以来,安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经济增速逐季回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步伐蹄疾步稳,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交出一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答卷。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
科技创新,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纵观历史,每一次生产力飞跃,无不由科技革命引领,无不由颠覆性创新催生。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乃至世界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的新高峰。
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匡光力研究员将稳态强磁场技术的发展形象地比作乒乓球赛场上的竞技:“水冷磁体、超导磁体都是‘单打高手’,混合磁体是‘混双组合’,2022年我们曾以综合优势问鼎‘混双冠军’,今天我们在这一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拿下了一项‘单打冠军’。”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安徽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已建、在建预研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大科学装置13个。
在安徽,一批大科学装置支撑下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推升中国科技创新的新高度。
以科技体制改革引领创新突破,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安徽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配套制定了48项“激励+松绑+免责”政策,在全省106家单位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效显著,已累计赋权成果868项,推动成立企业或入股企业82家。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加速催化原始创新“从0到1”的突破、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向“货架”,点亮“科技树”、形成“产业林”。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放眼安徽,全省已集聚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等7家整车企业和1360多家规模以上配套企业,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等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地区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245.5万辆、与去年全年相当,其中新能源汽车110.8万辆、较去年全年增加24万辆、在全国占比超过1/8。
光伏储能“光”彩照人,新型显示“屏”步青云,集成电路“芯”光灿烂,人工智能“谷”动世界……安徽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了一批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
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积极引领产业创新,正在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安徽坚持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创新实施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免申即享、零基预算等改革措施,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您好!贵企业领取的毛竹成品销售奖补政策资金已完成兑付,金额100万元。”10月底,金寨中集新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少兵收到了“免申即享”平台发送的短信。
“我们不需要再提交任何材料,奖补资金自动拨付到位。这既给我们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成本,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政府的好政策、优服务,我们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更有信心了!”罗少兵高兴地说。
从过去“企业找政策”到现在“免申报、零跑腿、快兑现”,如今在金寨县体验到“免申即享”优质涉企服务的远不止罗少兵一人。近年来,安徽依托“免申即享”平台,打通“皖企通”“涉企系统”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已经实现惠企政策发布、政策推送、意愿确认、预警比对、资金审核及兑付、结果反馈“一网通办”。
以改革“硬举措”,优化营商“软环境”。安徽常态化对标沪苏浙推出9批954项改革举措,建立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制定《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诉求“清单+闭环”解决,2023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均居全国前列。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安徽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获批建设,相关做法在21个省(区、市)20个流域推广。
新发展格局下,安徽作为长三角和中西部“两个扇面”交汇点、链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
12月4日上午,一列搭载着20标准箱茶叶的火车从黄山站发车,驶向宣城巷口桥站,与巷口桥站80标准箱货物集结后,共同发往宁波舟山港。通过海运出口,奔向欧洲。
“海铁联运大大降低运输成本,高效快捷的物流通道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日前,安徽杰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宾介绍,以前产品主要通过陆路出口,改走海铁联运后,每年减少物流成本数百万元,2023年企业出口达1000万美元。
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自2022年3月开行以来,“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已累计完成业务量53908标箱,发送班列超230列,服务宣城、合肥、芜湖等地厂家超过260家,节省物流成本约3750万元。
安徽畅通大通道,构建大平台,推进大通关,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在高水平开放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构筑。举办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连续多年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投资安徽行、“海客圆桌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朋友圈”。
今年前11个月,安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82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外贸规模位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其中,汽车出口额868.9亿元,同比增长32%,整车出口量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安徽蹄疾步稳。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安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竭尽全力将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
近日,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新华社区“宝妈”李女士在“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注册信息后,很快就收到了平台自动匹配3公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和李女士一样,今年以来,7.57万名求职者在“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实现了“家门口”上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系着百姓冷暖。
全省深入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3年行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就业见习计划、推进青年求职能力实训等,健全完善“三公里”就业圈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接您回家”“2+N”招聘等活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今年1月至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0.4万人,同比增长7.9%,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5%。
看病难、看病贵,一度是群众的“痛点”。安徽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未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临床检验试剂、大型医用设备的集中带量采购,已有15批612种药品、22批41839种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地惠民,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同时,医保目录内药品总数增至3088种,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从稳妥化解重点企业信用违约风险、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从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积案化解长效机制,到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安徽坚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安徽。
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把农村建设得美好,农民群众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安徽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2012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迭代升级,于去年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2027年,建设精品示范村1000个以上、省级中心村1万个以上。
截至目前,安徽已建和在建精品示范村411个,其中今年新建211个;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9083个,其中今年新建850个。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以环境“高颜值”提升农民“幸福值”。统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G和快递服务网点在行政村实现基本全覆盖。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安徽的广袤田野上,一个个乡村正在蝶变。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加快落实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举措,全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