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杭州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因马拉松再度沸腾。全城的目光聚焦于浙江黄龙体育中心,约36000名来自23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跑者,参加由浙江省体育局、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路跑盛会。最终,打破了男子全马和女子全马等多项杭马纪录。
始于1987年的杭州马拉松是中国历史第二悠久的马拉松赛事,仅次于1981年创办的北京马拉松,已跑了37载悠悠岁月。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金”赛事,正值壮年的杭马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杭州马拉松赛道享有“世界最美赛道”的美誉。今年杭马的赛道途经西湖、钱塘江畔,穿越杭城的历史与现代,跑进杭州奥体中心,让跑者在奔跑中感受杭州的自然美景与文化底蕴,用一条赛道串联起“西湖-钱塘江”的城市黄金线路。
37年来杭马线路不断变化,大小调整累计20余次。2011年杭马路线向南延伸到了钱江新城;2014年赛道首次跨过钱塘江;今年全马终点回归奥体中心,既呼应了杭州亚运会的“长尾效应”,又彰显浙江对打造“赛事强省”、杭州打造“赛会之城”的决心与行动。一条跑道背后,折射出的是杭城人对马拉松的热情,体现出了主办方的用心。
“赛事体验感更好了。”这是不少跑友赛后的切身感受。2024年杭州马拉松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升级。一方面,根据选手的有效最佳成绩进行合理分区,并实施多枪起跑出发机制,既缓解赛道拥挤的问题,也为优秀选手“组团”打破杭马纪录创造有利条件。据了解,本届赛事男子前三和女子前二名选手均打破杭州马拉松赛会纪录。而此前杭州马拉松的男子最好成绩还是2019年由巴林选手创造的。
有着“浙江马拉松一哥”之称的羊小军获得了国内男子第二名。2015年开始,他年年参加杭州马拉松。跑了10年,还是想疯狂推荐杭马的风景。他深有感触地说:“杭马的赛道虽然难,但跑起来特别舒服。杭州的风景很精致,特别是跑在钱塘江畔,看看江景吹吹风,太惬意了。”
杭州跑友刘女士今年首次挑战全马,完赛用时近四个半小时。她说最开心的是能以运动员的身份跑进“大莲花”。“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运动,梦想能像亚运选手一样最后跑进体育场冲刺。在得知这次全马终点设在‘大莲花’之后,我就报了全马。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跑进‘大莲花’,享受那种我是‘冠军’的感觉。”刘女士说。
另一方面,优化参赛包领取物流线路设计、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选手们一致给出“效率更高”“服务更人性化”的好评,更有人发出“处处洞见藏在细节里的幸福感”的感叹。
今年杭马推出了创新举措——“机器兔”(机器人配速员)。比赛派出了“半马关门兔”和“欢乐跑陪跑兔”。“半马关门兔”重60公斤,奔跑速度最高可达6米/秒,电池续航为4至6小时,具有4D激光雷达实时闪避功能和语音提示功能。
“机器兔”一经亮相,便成为最亮眼的显眼包,吸引跑者争相合影留念,给足参赛者和围观市民“情绪价值”,尽显杭州人文魅力与现代科技交织的文化魅力。杭马半程参赛者戴黎锋说:“机器人配速员的引入很符合杭州科技之城的城市定位,这和亚运开幕式的数字人火炬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自沈阳的跑友刘畅是第一次参加杭马,她这次是专程为了B2机器人“半马关门兔”而来。“之前我就知道有机器人加入杭马,所以出发7公里的时候就格外关注了。”刘畅表示,杭州是个高科技的城市,这也是她参加几十次马拉松以来第一次与机器人相伴完赛。“它的步频很有规律,所以对我们来说既是鼓励也是一种提醒,它还非常可爱,有机会的话也想拥有一只。”
引入四足机器人作为“官方配速员”在国际马拉松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赛事运营方相关负责人徐芳说:“今年杭马已经37岁了,我们想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赛事,注入新的活力,融入体育+科技的元素。”
据了解,这些“陪跑兔”来自杭州的一家机器人研发公司,比赛前技术团队对“机器兔”进行了各种上路测试,针对人为干扰、避障、爬坡能力等进行定制化升级,还带着它上山测试。前段时间,杭马同款机器狗闪现泰山进行负重测试,就被网友拍下来冲上了热搜。
回顾杭马“成长史”,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在体育领域日益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推动体育产业,让马拉松等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
“志愿者多、服务周到、补给丰富,一切的一切都太可爱了!”“志愿者们太热情了,有什么需求,第一时间都能得到回应。”“每个志愿者都在与我们挥手打招呼喊加油。”“今年志愿者们格外多。”……来自跑友们反映最多的感受便是“效率更高”“服务更人性化”。为确保杭州马拉松顺利举行,赛事组委会组织了336名专业裁判和50名官方配速员,并从浙江多所知名高校招募了4535名志愿者。
王轶康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也是学生志愿者负责人之一。杭马半程参赛者完赛后进行拉伸放松活动,就是由他们的志愿者进行引导,目的是让参赛者的肌肉得到放松,舒缓紧张,赛后能更好地恢复。王轶康表示,今年已经是他第三年参加杭州马拉松的志愿服务了,所学专业能用到赛事服务特别有成就感。
志愿者的热情和专业为比赛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让跑者感受到温暖。赛事期间,医疗保障团队随时待命,为跑者提供及时的医疗保障服务。赛事动员了150名医护人员、550名医疗志愿者以及300名急救跑者,构建起严密的医疗防护网。杭州马拉松也鼓励残障人士参与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了专门的比赛项目和辅助设施。
赛事期间,许多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对赛事交通的影响。此外,每年杭马举办时,都会有大量市民涌上街头,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这份属于杭州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让不少跑友为之动容。
来自衢州龙游的张先生是杭马的“忠实粉丝”,今年是他的第七次杭马。“从住地出门时才5点30分,天都还没有亮,有种‘披星戴月’去跑马的感觉。感谢杭州为了这次比赛把地铁首班车时间都提前了,这样周到的服务对参赛者来说真的很贴心。”来自江西的跑友陈敏实现了PB(个人最好成绩)的大突破。杭城市民们的热情好客给陈敏留下了美好印象,他计划深度游览这座给他带来好运的城市,“想去西湖,还想去宋城,要好好逛一逛、玩一玩。”
11月3日,杭州马拉松如期开跑。同一日,全国举办了30场马拉松赛事,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据《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19年全国举行的路跑赛事就多达1828场。2023年马拉松赛事迅速升温,平均每天都有两场马拉松比赛。
据相关数据显示,浙江马拉松赛事数量连年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参赛人数达到60多万人,并衍生出定向跑、越野跑等各类细分赛事。浙江省马拉松及路跑协会预计,今年浙江路跑越野类赛事数量有望再创新高,预计参赛人次接近100万。
世界田联路跑事务部官员肖恩·琼斯说,要想认识一座城市,跑步是最好的方式。跑一场马拉松,成为人们感受一座城市的体验之旅;办一场马拉松,成为一座城市打造品牌的载体。马拉松不仅是一项比赛,更是打造城市名片、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赛道沿途的风景、城市的建筑风貌、民俗文化的展示,都通过赛事直播和参赛者的社交媒体传播,呈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的眼前。本届杭马就为跑者带来一场结合文化遗产与都市新貌的视觉盛宴,从古色古香的北山街到美景如画的杨公堤,从绿树成荫的虎跑路到雄伟壮丽的复兴大桥,从钱塘江畔的城市天际线再到热情盛放的“大莲花”,这幅流动的城市画卷一步一风景、一处一故事,展现着杭城千年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让参赛者和观众在参与赛事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当这些能为城市代言的多个经典景点、地标被串珠成链,俨然成为了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对城市文化形成了进一步的凝练,向更多人展示了城市无形的魅力。
马拉松不仅带来奔跑的“流量”,更是一场全民体育的盛会。作为全国最早对业余选手开放的群众体育活动之一,杭州马拉松在鼓励专业运动员参赛的基础上,让更多热爱跑步、热爱运动的人参与进来。以本届杭州马拉松为例,就像一场全城参与的运动嘉年华,上至70岁长者,下至3岁孩童,都成为了比赛的一份子。跑步,这项看起来似乎最简单的运动,正在带给更多人快乐。尤其是在枯燥、单调的长距离跑步过程中,每一步的突破,都能给跑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振奋和意志磨炼。跑马,早已突破了强身健体的意义范畴,成为人们定义自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彰显。
马拉松不仅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更是为城市注入经济新活力的机遇。有个经济学概念,叫“马拉松周期”。它指的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人跑步、多人消费、全家旅游,成了马拉松赛事的新特点,并带来可观的赛事溢出效应。吸引更多人从“参赛”变成“旅游”,延长赛事链条,释放赛事红利,创新体育消费新场景,也是马拉松独特的功能。
马拉松作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以独有的方式展示了城市的魅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完善。而杭州马拉松正以独特的城市魅力、丰富的文化元素、火热的参赛氛围构成了一场盛大的秋日派对,在马拉松的赛道上,跑出文旅发展的新速度,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数字杭马
◎总规模3.6万人,是自1987年举办以来历届之最,分别为全马2万人,半马1.2万人,欢乐跑0.4万人。
◎马拉松项目996人“破三”(指完赛成绩在3小时以内,数量居国内马拉松赛事前列)。
◎报名总人数125585人,中签3.6万人,最终参赛人数30264人(浙江省外占比52.36%)。
◎马拉松项目与半程马拉松项目完赛率分别达98.70%和99.81%,双双创新高,所有参赛选手安全顺利完赛。
◎首次联合共青团浙江省委进行双渠道志愿者招募,共青团浙江省委从6所高校招募2035名志愿者,组委会自主招募8所学校的2500名志愿者,共计4535名。
图片来源:新华社、杭州马拉松组委会
新媒体编辑:罗宇
精心精选资讯
只为你的
加星与在看
请点击下方中国体育报→设为星标★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