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焦佩锋 袁悦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成机理与学理辨析
王芳
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意识形态”
喻国明
生成式AI:传播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传播的技术革命与传播实践逻辑的嬗变
赵丁琪
政治的终结与“后民主”——朗西埃对当代西方政治的哲学批判
马俊峰 赵海蕴
数字时代注意力经济的权力运演及其批判
王谋 刘莉雯 康文梅
公正转型议题国际治理的挑战与前景
王文治 姚佳伟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成本的影响评估——基于碳排放责任共担的视角
王建明 赵婧
推进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长效机制
李姝慧 刘朝璞
暴力情景、心理代偿与异时空共情:深度媒介化进程中的网络暴力逻辑
徐艳东
“形式感”、创制伦理与“形式间性”:从人工智能“内容伦理”向“形式伦理”的关注转向
戴翔
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及路径
周锦 高文岭
数字时代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数字驱动因素
布成良 黄思慧
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发展脉络——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林莉 孙璇
超越自治逻辑的传统村落空间生产数字化转型
施畅 许丽
论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领导的践行路径
彭大松 蓝羽婷
移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线下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微信使用为例
本期摘要一览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成机理与学理辨析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批判旧世界、开拓新事业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取得根深叶茂的理论成果,其机理主要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欧洲版”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繁育发展的真正舞台;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在本质上关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获得的实质性内容;三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体和主体,“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做实并激活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举措。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和要义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成果的根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方向的根本体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机理 学理
作者简介 焦佩锋,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袁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意识形态”
摘 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博弈更加复杂突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功能性要求更高,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应以现代化为基调,以发展为导向,从理念导向和制度设计的双重维度,建设具有鲜明特征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为:形塑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创设优良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意识形态的法治化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强大的意识形态动能。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现代化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 王芳,法学博士,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信大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名家名篇
生成式AI:传播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传播的技术革命与传播实践逻辑的嬗变
摘 要 当今时代正处在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过渡的两大文明的交接期。系统性变革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以ChatGPT、Sora为标志的生成式AI,作为一项新质内容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它从“新”和“质”两个层面对传统内容生产力进行了革新,同时也对整个传播流程、传播结构、传播范围、传播目标等方面将产生结构性、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必须汲取过去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媒介融合的“宽”与“窄”、“竞”与“合”、从“市场洞察”出发与从“供给侧”出发等关系,多渠道、多途径、多手段地构建生成式AI传播领域的新生态、新变局,充分发挥生成式AI作为智能主体的“替代”作用,扩大其影响力、传播效果,实现“从0到1”和“从1到100”的创新发展,最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拥抱正在到来的全新变革。
关键词 生成式AI 新质生产力 媒介融合 系统性变革
作者简介 喻国明,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哲学前沿
政治的终结与“后民主”
——朗西埃对当代西方政治的哲学批判
摘 要 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转型,朗西埃在区分政治与治安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的终结”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中的政治已经不再是对一个替代性的更美好社会的追求,而变为一种围绕着“生产”和“经济增长”而进行的“掌舵”的艺术。治安逻辑取代了政治的逻辑,政治因此走向终结。在阐述“政治的终结”的同时,朗西埃进一步提出“后民主”的概念,指出西方社会进入一种民主丧失实质性内容而完全形式化的“后民主”时代,并从这种视角出发揭露了民粹主义概念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陷阱。朗西埃对于政治终结和“后民主”等问题的阐述,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虚伪性,打破了当代西方左右翼政党共同制造的“共识政治”的幻象,对于我们认识西方当下的政治格局,分析右翼民粹主义等新兴政治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政治 治安 朗西埃 后民主 共识政治
作者简介 赵丁琪,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数字时代注意力经济的权力运演及其批判
摘 要 注意力作为注意力经济运行的核心驱动力,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但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新的权力机制。时间、场域、个人-市场以及元数据的形成是注意力作为权力机制得以出场的关键性前提,使得纪律社会走向控制社会,并在控制社会中实现对注意力主体的双重功能。为了强化这一功能,注意力经济通过与资本权力的联姻,分化了主体的身体与精神、降格了主体的思维能力、消解了主体的自我意识,将主体性身体异化为生产活动与价值剥削的新场域,进而诱使主体成为赤裸的物化工具,实现资本权力对人类全部能力的全面统摄权力。这一现象意味着他们被剥离主观性情感,悬置了反抗资本的意志,其生命构境层遭遇被资本层层摧毁的现实困境。有鉴于此,从唯物史观视角阐明注意力何以成为权力本身,解析其构成剩余价值增殖的内在逻辑,揭露资本主宰注意力经济的虚假幻境与生命幻象,进而试图审视撕开幻境的裂痕何以能够成为呈现生命本真与美好生活的敞亮空间。
关键词 注意力经济 权力 主体性
作者简介 马俊峰,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赵海蕴,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气象与人类社会
公正转型议题国际治理的挑战与前景
摘 要 沙姆沙伊赫世界气候大会(COP27)授权确立了“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议题”,随后在波恩附属机构会议(SB58)和迪拜世界气候大会(COP28)上,各方开展多轮磋商,通过迪拜会议决定文件,初步明确了公正转型议题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形式。本文系统跟踪公正转型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历程,基于各方立场研究公正转型议题谈判进展,分析该议题的主要分歧、主要挑战以及谈判前景。各方在公正转型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公正转型是国际议程还是国内事务,公正转型议题的覆盖领域和功能,是否建立配套资金机制,单边贸易措施对公正转型的影响等。公正转型议题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公正转型”概念和边界的界定,对议题目标、任务的各自解读和解释,优先工作领域的识别,配套工作支持机制的建立,缺乏资金保障等。尽管公正转型议题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前景。各方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具有积极的行动意愿,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合作基础。推进公正转型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协同意义。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公正转型 气候治理 碳中和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王谋,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莉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康文梅,经济学博士,忻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成本的影响评估
——基于碳排放责任共担的视角
摘 要 欧盟为应对全球“碳泄露”风险,单边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以下简称CBAM)。在现有的生产责任原则计量方法下,中国已经承担了较高的碳排放净流入和碳排放责任,欧盟CBAM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碳密集产品出口企业的成本,强行将欧盟企业应承担的环境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是典型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基于MRIO模型,设计科学合理的分配系数,从责任共担的视角,重新预估了中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欧盟的隐含碳排放量和碳关税,并验证和比较了责任共担的减税效果。结果表明:如实施责任共担,中国碳密集产品的出口隐含碳和碳关税均显著下降,能有效抵御欧盟CBAM对碳密集产品出口成本的冲击。建议在多边协调机制下实施碳责任共担,通过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低碳转型、完善国内碳市场建设来积极应对欧盟CBAM的实施。
关键词 “碳泄露” 隐含碳 碳关税 碳市场 责任共担 碳边境调节机制 生产责任原则
作者简介 王文治,经济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姚佳伟,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推进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长效机制
摘 要 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体现为量的增加(扩容)和质的提高(升级)。采集并统计分析主要网络平台的绿色低碳消费行为大数据,发现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的潜在问题主要包括:规模总体偏低、领域分布不平衡、群体地区分布不平衡、供给覆盖面不广、“绿色程度”“减碳成色”不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存在短板、产品价格与支付意愿不匹配、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存在错位等。推进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应针对影响面广、带动力强、减碳潜力大的食品、衣着、居住、用品、出行等重点领域,构建与数智时代相匹配的长效机制框架,推进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形成政策工具矩阵。应聚焦新型“绿色+智能”产品,完善绿色低碳消费补贴机制;建立统一的“碳普惠”和“碳账户”激励机制,释放绿色低碳消费潜能;构建覆盖全领域的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对非绿、高碳产品的约束性限制和准入监管制度;探索打造全国统一的绿色低碳产品信息平台,推行“碳标签”二维码;创新绿色低碳传播途径和机制,营造绿色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 绿色低碳消费 碳普惠 碳足迹 数智化情境
作者简介 王建明,管理学博士,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MBA学院)教授,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赵婧(通讯作者),管理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研究人员。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
暴力情景、心理代偿与异时空共情:深度媒介化进程中的网络暴力逻辑
摘 要 网络暴力作为典型的网络失范行为,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对象,对其的生成方式和生成逻辑予以观照极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暴力具备的情景唤起和群体压力为网络暴力的生发提供了外在触发机制的可能性,生存比较下的心理代偿则反映了施暴者内在的心理动机和情绪郁积,而仪式化的异时空共情互动则从行动上解释了群体连结中的情感能量赋能。就网络暴力而言,无论是暴力情景的建构、心理代偿的满足还是施暴群体的互动集结均遵循媒介化的运行逻辑,同时又建构和丰富了媒介化实践图景。
关键词 网络暴力 图像确定性悖论 暴力情景 心理代偿
作者简介 李姝慧,文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刘朝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形式感”、创制伦理与“形式间性”:从人工智能“内容伦理”向“形式伦理”的关注转向
摘 要 在人工智能的创制问题上除了单纯注重其智力内容方面的风险防控,还应该看到“形式感觉”对其情感与行动范式的显著影响作用。人工智能的形式独立性启发人们应从对于“内容伦理”的过度重视转向对于“形式伦理”的合理把握。这要求人工智能的创制者谨遵各种建立在以往“经验平移”和“猜想”基础上的形式创造伦理,与此同时,未来每一具体的人工智能本身固有的“形式幽深性”还会引发人们对于“形式黑洞”的特别关注,这引出了一种对于“形式间性”伦理策略的尝试性讨论。
关键词 形式感 具身性 创制伦理 形式间性
作者简介 徐艳东,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济观察
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及路径
摘 要 从根本特征看,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从而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在“生产力”这一传统概念前赋予“新质”这一独特限定词时,就赋予了生产力“三要素”以崭新内涵,即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推动新质态“三要素”及其组合,朝着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需求的方向演进。这正是低空经济能够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逻辑。我国依托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具体实现路径上须培育高素质新劳动者队伍、建设创新型低空基础设施以整合新劳动资料、加速低空空域开放以拓展新的劳动对象领域、坚持创新驱动以夯实科技支撑、优先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领域,尽快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 低空经济 新质生产力 新质态 生产力三要素
作者简介 戴翔,经济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数字时代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数字驱动因素
摘 要 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对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2013—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布格局、区域合作状况及其数字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范围和平均中心均出现向西南方移动的现象;文化旅游产业的省际联系日益紧密,产业合作关系呈现“南密北疏、东密西疏”的区域分布特征;数字因素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同时具有双因子增强效应。应着力提高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通过辐射带动方式推进区域间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探索数字经济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数字经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文化旅游产业 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周锦,经济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文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政治与公共管理评论
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发展脉络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 要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自2020年起,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呈爆发式上升趋势,研究作者已形成小规模学术共同体;相关文献基于官方话语和政策体系的革新,以阐释政策文件、基层民主实践经验以及领导人重要讲话为重心,形成了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解释性命题、价值性命题和操作性命题三类视角。应重视理论逻辑中的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和理论演进,推进实践逻辑中的具体环节、治理绩效和实证调查,彰显价值逻辑中的人民性、规范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CiteSpace软件 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 布成良,哲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黄思慧,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超越自治逻辑的传统村落空间生产数字化转型
摘 要 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地理风貌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由于数字化转型,不仅在现实发展中突破了自治的主体范围,也面临着超越自治效能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从空间生产的维度出发,传统村落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制度空间生产上体现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政府在传统村落物理空间的数字化保护上发挥了主导作用;企业推动传统村落精神空间的数字化互动:基于互动的多元主体构建了传统村落社会空间数字化治理。依据列斐伏尔与布尔迪厄的观点,资本、权力与文化构成了分析传统村落空间生产数字化背后治理逻辑的三个重要维度:资本是重塑传统村落物理空间与社会格局的悖论因素,权力是贯穿传统村落空间生产与治理逻辑的充分条件,文化是再构传统村落空间生产以及整体性智治的活态基因。因此,应在均衡资本、权力、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超越自治逻辑、打造“三位一体”的传统村落空间生产数字化平台,建立更具文化传承力的数字化保护平台、更具包容性的数字化互动平台以及更具责任感的数字化商业平台。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生产 数字化 整体性治理
作者简介 林莉,管理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孙璇,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领导的践行路径
摘 要 加强思想政治领导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关键环节。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领导关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新时代以来,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领导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社会思潮流变等诸多困难与风险。当前,亟须构建主体责任、能力提升和阵地建设“三位一体”的践行路径,着力落实高校思想政治领导工作责任制,不断健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师生的工作体系,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切实增强高校的思政引领力。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思政引领力
作者简介 施畅,法学博士,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许丽,法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社会学评论
移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线下社会交往的影响
——以微信使用为例
摘 要 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探索老年人“微信使用”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议题之一。利用CGSS2018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模型估计了老年人“微信使用”对其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发现,微信使用从总体上促进了老年人的线下社会交往;微信使用对“与朋友交往”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但对“与邻居交往”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微信使用对社会交往的促进作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效地改善了老年人社交中的年龄劣势;微信使用进一步拉大了城市与农村老年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差距。积极老龄化的相关政策应从满足老年人需求出发,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老年人面临的社会交往困境和“数字鸿沟”难题。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微信使用 老年人 社会交往
作者简介 彭大松,社会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蓝羽婷,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期执编:李海中
微信编辑:王韵卓
校对:李海中、来向红、沈丹
审核:尹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