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卢山位于松溪东南方向,海拔1234米,雄伟秀美,被誉为“不屈的脊梁”。古人登湛卢山分别可以从松溪及政和多条古道上山,但不论从哪条上山,最为经典的当属湛卢书院到九曲岭这一段。留在湛卢山上的“朱子入山古道”碑引领我们一起踏上“湛卢古道”的寻访之旅。
我们从茶平吴山头古道上山,一路都是陡坡台阶,走了近50分钟,便来到叫“田坪”的山坳,从此处开始到九曲岭是湛卢古道的中间段,也是最平缓、最好走的一段古道。
在斑驳光影的丛林中前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人倍感轻松舒畅。走着走着,前面的古道下方突然豁然开朗,且地势平坦,一座古建遗址映入眼帘,断壁残垣的土墙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熠熠发光,特别显目,这就是湛卢书院遗址。
县文保中心负责人熊雨亮介绍说:“湛卢书院遗址是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朱子文化的脉络探寻溯源有较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该遗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开阔的前厅两口厅井仍然保存完整,书院的大门和墙体均已坍塌,只有两块文物保护碑在证明这是一个很不平凡的遗址。据清《(康熙)松溪县志》记载“吟室,紫阳朱子因父韦斋公宦政和,葬父朱公森于护国寺,自后往来祭扫,侨寓松源,因筑室剑峰之下,读书于此,颜曰:吟室。”后人为了纪念朱熹将其改名为“湛卢书院”。另据《续贤庵记》载,杨缨在任湛卢书院山长期间,因仰慕湛卢山为欧冶子铸剑之所、朱子丈履存神之地,在山中创建“续贤庵”,直到清嘉庆六年(1801年)失火,烧成废墟,仅留下金钟一个,钢炉一口,由吴屯杨姓保存下来,到民国十九年再次重建,改名为“杨氏书室”。史料记述:“湛卢书院”不仅设有讲堂、宿舍,教以濂、洛、关、闽之学为主,还置有“学田”以供办学,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办学管理制度,远近学者接踵而至,这里讲学和传播文化的盛况轰动朝野,湛卢书院名声远扬。
感受湛卢书院浓郁的理学文化气息后,我们来探秘湛卢古道的前世今生。古道从书院身后峭壁横穿而过,高耸直立的崖壁上“断碑”“巉巗古道”“陟岵台”“卧龍壑”“香岩”等多个摩崖石刻依次排列,虽经风雨侵蚀,字迹模糊,但仍然依稀可辨。包括“湛卢书院”在内,湛卢山上“三峰十六景”的人文景观多集于此。历代文人学者入山揽胜、请文勒石,多有所作。而“状元峰”石刻则隐藏在丛林间,距古道三十余米,很少被人发现。
“以前只听说有‘状元峰’石刻,但是一直没找到,这次在日常文物巡查时,我又反复的找了好几遍,正要放弃休息一下时,突然一抬头,就发现了它,太高兴了。你看,这个石头多像一个身着红袍的书生站在那里看书的样子!”县文物安全巡查员、古道探寻爱好者何理兴惊喜说道。
“陟岵”二字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名,有瞻望和思念远方长辈之意。“陟岵台”是当年朱熹在湛卢山上瞻仰父亲的地方,在陟岵台前驻足眺望,身后峭壁千仞,眼前视野空旷,远山飘渺,为此朱熹在《登卢峰》中留下“卢山一何高,上下不可尽。”的磅礴诗句。
离开陟岵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来到了湛卢古道最为陡峭险峻的“九曲岭”,它依山势而建,共有石阶两千层,蜿蜒盘旋而上,陡峭险峻,十分消耗体力,也是最吸引登山者的地方,每次登完九曲岭总是让人记忆深刻,意犹未尽。因此,登九曲岭虽然艰难,但作为松溪人还是乐此不疲,世代不辍。
前往湛卢山顶的路上坐落一座清凉寺,上山的人或在寺庙周围观景,或在寺内稍作休息再登仙阁。寺外山门高耸、台阶宽阔,数百余级,气势如虹,周围有“剑山”石刻、仙人对弈、试剑石、剑池、葡萄岩等游玩景点,每年吸引大量香客、游人上山,在饱览风光之余,还能漫谈欧冶轶事,翻阅朱子遗篇,圆满登山所愿。
不登山顶不罢休,从清凉寺到山顶还有120米的绝对高度,沿石级而上,曲径通幽,直达湛云峰顶仙阁,登上瞭望台凭栏远眺,县城方向群山环抱、阡陌纵横、溪河车流、城郭楼房尽收眼底,若是晨曦或傍晚,云蒸霞蔚、光影灵动、慰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湛卢山是松溪文明的发祥地,它以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一代代松溪人民。走湛卢古道,登湛卢山,不仅是一次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更能让人接受到湛卢工匠精神和理学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留印在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历史文化正在等待着世人去探索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