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感受
走进位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N25号馆的专题展展厅,“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标语格外醒目。左手边不远处,一张张专注的脸部特写照片,成为专题展“技能塑造人生”板块下最“生动”的注解。这些照片的主人,正是此次受到特别邀请,来津参会的22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如今的他们,已经成长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一分子。其中,就包括了天津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代表韩野。
“我国职业教育每年有超1000万名毕业生,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近年来,职业院校培养出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近4年评出的4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32位毕业于职业院校。”展厅内,讲解员飞快地报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也让韩野陷入回忆、想起当年。
2020年11月,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万米深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随“奋斗者”号潜入洋底的深海着陆器“沧海”号和“凌云”号担当水下“摄影师”,记录了“奋斗者”号探洋作业的实时画面。它们完美的联合作业,使用的便是韩野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海深水下推进器。
韩野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从小对电和磁以及很多机械结构都非常感兴趣,高考时选择了职业教育,报名成为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进入学校后,他加入了电子科技协会的社团,参与了众多电子设计比赛,跟着老师做项目。
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个任务,是要完成大坝的水下检测。“我们知道大坝检测需要潜水员潜到20米甚至是100米的水下进行检测,一般的潜水员很难潜到100米的深度。我当时就想,是不是能够通过一个机器带着摄像机潜到水下,替代潜水员完成大坝检测。”从这时起,韩野开始研制水下机器人。但是在研制过程中他发现,涉及的不少核心部件,比如水下推进器、传感器,还依赖进口。“我们需要开发属于中国的水下核心部件来替代国外的产品。”从此,他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事业方向。2013年,大学毕业后的韩野创立了昊野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水下动力系统的研发和研制。
彼时,深海核心装备技术长期受国外垄断,在国内做水下动力设备属于“小众”,对于韩野来说,创业路上可参考的先例少之又少。“既然选择了,就要勇敢地走下去!”韩野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在2015年成功研发了首个深海推进器,可在850米深海应用,一举打破西方深海动力技术封锁。从850米到3000米,从6000米再到万米突破,之后团队又陆续推出30余款产品,全面取代了进口产品。
2017年,团队研发的产品在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完成13500米深度打压测试,创下在线打压和长时间运行两项世界纪录;2021年,为大国重器提供动力系统,创下多次无人水下航行器深潜世界纪录;北京冬奥会,顺利完成了全球的火炬水下传递的对接任务……
目前公司产品已经有50余种,涉及多个领域。谈到成功的秘诀,韩野说:“这是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时代。我永远忘不了母校的栽培和老师的引领,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公司负责人,我都深刻牢记老师们常说的‘工匠精神’,要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人。我们也将继续把研究做在澎湃的海洋上,把这份坚持献给深蓝,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力量。”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天津着眼于优化职业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形成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体制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术人才。为了给学生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天津率先形成完整的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不断推进“中高职系统化人才培养”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职和本科联合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
“一老一小”是生命的两端,如何让小朋友幸福成长?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现如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走进天津职业大学展区,老年人的按摩床和婴儿的抚触床无论从形态上还是功能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津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2022级学生、天津市健康照护赛项技能大赛(市赛)一等奖获得者吴寒和马成恩,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婴儿和老年人护理的数字化应用。“目前,我们开设的相关专业,聚焦从小到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天津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昆介绍说。
职业教育须紧跟产业发展新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培育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早在1999年,天津职业大学便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为养老机构培养专业养老技能人才。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老师会安排大量的实操模拟练习,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升动手实操能力。同时,我们也会提供多种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并与优秀养老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王昆表示,学校养老专业的人才培养,始终走的是一条产教融合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逐渐成为大家的首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就近”养老。基于这样的变化,天津职业大学养老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之前的课程主要围绕机构养老技能,现在我们引入了‘社区+’的概念。之前我们更关注老年人的护理,现在更关注的是健康,打造的是智慧康养专业群。”王昆解释说。
从开始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到2010年成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再到如今打造的智慧康养专业群,学校专业结构一直在调整,而调整的依据,就是“社会所需”。
同样因为“社会所需”,2019年,学院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至此,“康养”的阶段从小到老,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闭环。
现如今,“数字化”在康养专业的应用越来越多。走进学校展区,可以看到智能屏幕上,通过健康评估生成的个人数字健康画像,以及制订出的健康管理方案。“我们可以应用数字健康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四朵云’平台,实施健康干预;针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搭建科技化、数字化、场景化物联网健康照护体系,提供具有差异化、针对性的康复服务。”王昆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脚踏实地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推进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相关链接
天津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是政府统筹、行业主办、教育主管、企业主体,天津全市70%左右的高职学校和50%的中职学校由行业企业举办。近年来,天津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产业生态,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岗位匹配度,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同时,天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对接天津“1+3+4”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课程教材产教联合开发机制,建设实体化运行的区域产教联合体和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建开放式区域实训中心,助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走进泰国鲁班工坊展厅,一面数字墙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墙上列出的是泰国鲁班工坊每年毕业生在中资企业和当地企业就业的人数。随着泰国鲁班工坊毕业生在当地口碑的不断上扬,毕业生就业率也越来越高。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奏设船政学堂,培养造船、航海技术人才,由此开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150年后,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高质量“走出去”。2016年,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承建的泰国鲁班工坊,落户泰国大城技术学院。这是我国在海外建设的首个鲁班工坊。经过三期建设,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设有14个教学实践区,开设6个国际专业。工坊以EPIP(工程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为核心,为泰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天津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的技术装备,还送来了优秀的教学方案、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培训教师,使我们受益良多。”玛悠丽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国鲁班工坊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物联网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高铁)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铁)铁道信号自动控制6个专业,培养了2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的就业率大幅提高。“我们的学生参加泰国和东盟的技能大赛成绩得到了大幅提升,获得的奖项数量、等级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去年,中方又为泰国鲁班工坊进行了升级,增加实训工位数量和设备种类,泰国鲁班工坊进入发展新阶段。我们泰国鲁班工坊建设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由衷感到无上光荣,无比自豪!”作为专题展“人文合作交流”板块“代言人”,玛悠丽在展厅内动情地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感。
她表示,因为工作关系,多次来津调研考察。在华期间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可谓前途无限,大有可为。“中国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中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也让我惊艳。源自中国的EPIP教学模式通过泰国鲁班工坊,正影响着泰国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
天津职业教育紧跟企业,企业在哪里,职业教育服务到哪里。鲁班工坊不仅为中国企业在国外培养了一大批适配的技能人才,并且通过输送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在中国工作生活期间,玛悠丽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我在天津看到了雪,看到了繁忙的天开园。下一次期待去看看美丽的桃花堤、小站的稻谷、七里海的螃蟹……”
展厅内传来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一朵朵中泰友谊之花正在美丽绽放。
■ 相关链接
这就是技艺传承的魅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
编辑 | 徐艺玮
责编 | 瞿子琦
图文来源 | 天津日报
审校 | 张健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