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温州从这里开始!这个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值得你好好去逛逛!
旅行
2024-12-01 07:03
浙江
【瓯越风情 ·鹿城历史文化街区·东瓯墨韵寻踪】
文&图叶望庆
东瓯王庙,是一处承载着温州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神圣之所。它坐落于温州市区华盖山西麓,占地 2000 余平方米。近些年来,在千年斗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进程中,得以重新修缮,原有的门台旧貌换新颜,照壁、月光池、厢廊、东瓯王大殿及配殿、东瓯王塑像均恢复了往昔的设计布局。主、副殿的木质架构尽显古朴之韵,并建有代表蚩尤的双角,令庙宇显得气势恢宏,帝王之气迎面扑来。东瓯王驺摇,为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的后裔,是一位骁勇善战的领袖,拥有非凡的一生。秦朝末年,他率领义军跟随鄱阳令吴芮投身于灭秦之战,秦亡后,又协助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战功卓著。汉惠帝三年(公元前 192 年),西汉王朝于瓯地建立“东瓯国”,驺摇被封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他勤政务实、关爱百姓,将原始的东瓯部落从“断发文身”、食蛇蛙鱼蛤的生活状态中改变,发展手工业,为民众带来了安宁与富足。东瓯王在温州百姓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温州人文历史的开端,堪称当之无愧的人文始祖。明成化十三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之父,时任永嘉知县的文林奏请朝廷,将东岳王庙改为东瓯王庙,专门用以供奉东瓯王。自此,温州百姓有了祭拜先祖之所,每年古历三月初八,东瓯王塑像巡游街市,驱灾祈福,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岁月更迭,东瓯王庙历经多次修缮,每一次都凝聚着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辛亥革命后,温州都督徐定超与地方绅士共同集资修缮,使东瓯王庙愈发庄重典雅。冒广生、余朝绅、吕渭英、徐定超等名人纷纷为之题联。彼时的内外门堂深邃,楹联匾额琳琅满目,每一处细节皆透露出历史的韵味。这些楹联匾额,不单是对东瓯王的颂赞,更是对温州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余朝绅的“汉庭异姓封王, 禹后果然明德远。瓯海生民初祖,越亡长此世家存”和“秦楚之际论英雄,须知大汉褒功,别开荒服。吴越诸王皆僭窃,谁似我瓯启土,长作藩屏”气势磅礴。当我们步入庙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石刻长联,楷书“划云分疆,瓯脱江山开国早。务农兴业、海隅民物阜康初”和隶书“报雠雪耻,地辟瓯邦,茅土分封崇祖国。震古烁今,灵昭华盖,城池巩固赖神工”。虽不知作者为谁,但为后人诠释了东瓯王的功绩与传奇。然而,东瓯王庙也曾历经沧桑。解放前,曾被国民党军警占用,其后又被游民和乞丐占据。解放初期,成为南下部队二十六军的营房。1955 年,这里与东山、崇德两小学对调,办起了县学前小学,后改称华盖里小学,再改办为温州市聋哑学校,依稀记得小时候到河西桥,去华盖里同学家玩耍经过此地,挂的正是聋哑学校的门牌。现今,东瓯王庙已然恢复了其应有的宁静与庄重。它不单是温州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更是传承和弘扬东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修缮与展示,东瓯王庙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后人能够缅怀历史,感受东瓯文化的魅力。在鹿城的华盖山西麓,有一泓清泉,名曰“蒙泉”。它不仅位列温州城内三大名泉之首,更是承载着千年斗城历史与文化的遗迹。泉水自岩壑中潺潺淌出,涓涓细流终年不息,亢旱未涸,大涝不溢,不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的源泉,亦是温州古代酿酒的优质水源地,更成为文人墨客内心的灵感之泉。北宋元符二年,永嘉知县、《乐府诗集》一百卷编纂者郭茂倩曾在此树立南海观音神像石碑,为这片灵秀之地增添了几分神秘韵味。而今,虽说那些宋、元两代的诗刻已难寻踪迹,但明代青石匾额上的“蒙泉,万历癸丑仲冬吉立”依旧清晰可辨,倾诉着它漫长的过往。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登华盖山,亦曾写下赞誉蒙泉的诗句:“蒙泉水一泓,清绝味可爱……”这便是蒙泉赋予文人的无尽遐想与灵感。蒙泉还有一个俗称“砚瓦槽”,此名源于其泉水从岩壑中流出,注入一个仿若砚槽的石罅之中,因而温州人惯称其为“砚瓦槽”。蒙泉,更是温州酿酒业昌盛的关键所在。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温州曾一度成为酿酒业的核心区域,“蒙泉”所出的泉水因其清冽优质、纯净甘甜,成为了酿酒的上佳水源。当时的酒坊纷纷前来取水,酿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美酒佳酿,促使温州的酿酒业抵达鼎盛。清《永嘉县志》有关于蒙泉酿酒的详尽描述:“蒙泉在城南华盖山,泉水清冽甘美,酿酒尤佳。昔时酒肆多取水于此,故温州酒名闻遐迩。”早在宋代,温州酒就已声名远扬,于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酒名》中,收录了 54 种名酒,温州占三款:清心堂、丰和春、蒙泉,位列全国第二。《永嘉县志》亦载:“温州酒有蒙泉、丰和春。”明《温州府志》记载:“温州酒,以蒙泉水酿者为佳,味醇厚,色清亮。”《浙江通志》中提及,温州的酿酒业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而蒙泉泉水则是这一传统的重要支撑:“温州酿酒,自古有名,蒙泉之水尤为佳品,酿出之酒香飘四溢。”。流淌不停的“蒙泉”,见证着温州酿酒业的传承与演进。然而,历史的变迁曾令蒙泉一度失色,蒙泉也历经坎坷,污染和废弃使其黯然失色。但所幸的是,鹿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施行了一系列举措,让蒙泉重焕新生,成为鹿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打卡点。我们从东瓯王庙出来朝公园路方向,在县后巷与兴文里两路交口处东侧的一处通往华盖山的石阶旁,便能看到蒙泉。其左上方还有一处亭子,查阅资料可能是“玉华亭”。墨池公园,是由原鹿城区府旧址改建而成,因园内现存古迹墨池而获此名。此地,乃文化的溯源之所。相传王羲之曾临池洗砚,墨香似乎仍在空气中氤氲。那一方墨池,平静似镜,却似蕴含着千言万语,它见证了一代书圣的挥毫瞬间,亦承载了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尊崇与向往。走进墨池公园,恰似翻开一部厚重的古典典籍,历史的墨香扑鼻而来,每一页皆写满了动人的篇章,而玉介园与瓯隐园便是其中最为绚烂的章节。玉介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由温州望族英桥王氏所筑,历经十四年,至万历五年竣工。当时占地约十亩,遍植松竹槐柳、橘柚兰芙,秉持“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的造园理念。玉介园曾为温州名园之首,被誉为“温州的大观园”,明代状元焦竑曾亲临目睹,并评价其为“擅一方之胜”。这里承载了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的高雅情趣,也见证了当时温州士大夫阶层的生活风貌与文化追求。如今保留的玉介园旧门台,与新建的玉介长廊,将过去与现在相串联。这些遗迹,能令人遥想往昔的盛景。穿梭其间,仿佛能看到古人在园中踱步,谈论家国天下之事亦或是吟诗作对、把酒言欢的身影。民国元年,冒广生被举荐担任瓯海关监督兼温州交涉员。他上任后,看到关署东侧玉介园旧址,便怀念起如皋冒家水绘园之盛景,决定在此重新营造园林,并更名为“瓯隐园”。修建时,投入诸多精力与资金,使得园林内山池、台阁、亭榭一应俱全,花木繁茂葱郁,成为当时温州的一处名胜。瓯隐园不仅成为同僚结社吟咏的风雅之所,还为冒广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他在此编刻了《永嘉高僧碑传》《永嘉诗人祠堂丛刻》等作品,对温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温州自建郡以来,为官于此者多名贤。晋代有王羲之,南北朝有谢灵运,皆以善于治理而闻名。明弘治年间,郡守文林在墨池坊建右军祠,后毁于飓风。明嘉靖十三年(1534),温州知府龚秉德在华盖山下建立王谢祠,纪念王羲之、谢灵运。万历八年(1580),王叔果、王叔杲兄弟重修王谢祠。至民国时期,瓯海关监督冒广生开辟瓯隐园,在西入园门数百步建有王谢祠五楹,以祭祀前郡守王羲之、谢灵运。如今院内的牌坊与王羲之谢灵运的雕塑,承载着温州人对这两位先贤的深深纪念。在温州地市合并之前,此处乃是温州市委办公之所。我小时候居住在瓦市巷市委宿舍,从二楼的窗户望出去,便是市委大礼堂。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时常从后门进入院子嬉戏玩耍,有段时间甚至曾在院子里居住。院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再熟悉不过,那捉蟋蟀、躲猫猫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墨池公园里面有墨池吟坛、书画社、诗词社,文化的传承从未停歇。这里时常传出的吟诗声、谈笑声、翰墨香,恰似古时文化盛宴的延续,更如一座文化的大观园。无论是欣赏墙上的书画,还是参与一场即兴的诗词创作,都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浓厚的文化底蕴。墨池公园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顺道自然、融于自然的审美观,力求体现“虽由人作,宛如天成”之感。它不单是一座公园,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向世人展示着温州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人文。在此,时间仿若慢了下来,让我们有契机与历史对话,与文化相拥,于现代的喧嚣中觅得一片宁静的净土,去感受隐匿在岁月深处的人文魅力。墨池坊,隐匿于温州古城“大街”一侧,西起解放北路,东至墨池公园,全长不过 175 米,却有逾千年的历史。自唐朝始,我国便施行坊市制度,“坊”乃居民聚居之地,人于坊中居住,市为贸易之所。坊内屋舍整齐,坊门晨启昏闭,规制有序。据北宋《祥符图经》记载,温州有坊五十七,绍圣年间,知州杨蟠将其定为三十六坊,墨池坊便位列其中。关于墨池坊之名,存有两种美妙传说。其一,此地原有水池,每至春归,蝌蚪繁多,游弋其中,水面仿若墨点浸染,故而获名。其二,则与东晋王羲之相关,相传他任永嘉郡守时,于此临池书写、洗砚,至北宋米芾题“墨池”二字,自此,墨池坊便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永嘉县志》等温州地方史志多采纳此说。南宋以降,华夏坊市制度渐废,坊多改称街或巷,然而在老温州人的心中,百里坊、康乐坊、安平坊、登选坊、扬名坊、谢池坊等旧称仍耳熟能详。墨池坊尤甚,因其在地市合并前是温州市诸多重要机关办公楼之所在,文革时期更是热闹异常,红旗飘扬,锣鼓震天,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即便岁月流转,它依然留存着清代街巷的格局。漫步墨池坊,恰似翻开一部鲜活的史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板,都在默默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墨池坊 2 号院的沈宅,这座民国时期的建筑,见证了知名商人沈壮飞的风云往昔,如今却华丽蜕变,成了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店和展馆。15 号院的启文楼,四层的海派建筑尽显民国风情,如今是鹿城区文艺家之家,文艺的灵魂在此得以延续。晚清建筑的8 号墨池居,如一位老者叙说着过去的沧桑,而春兰草堂的进驻,又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古宅衍园,曾是闻香书院,建于清代,历经两百余年悠悠岁月,原是富家吴闻香的宅邸,后为商人沈薰亭的居所,如今已成为衍园美术馆分馆,继续传承着文化的血脉。建于1943年的18号周氏民居,门匾上的篆书砖刻“志财守朴”为周氏的治家格言,寓意“立志发家致富而不败家业”。此外,翰墨轩、景同馆等也各有魅力。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院一落,共同构筑了墨池坊独特的文化景观,令人陶醉。如今,经过数次精心修缮与文化产业的植入,这些建筑穿越岁月,风采依旧,静静叙述着光阴的故事。各类文化展览时常在此举办。人们可在此体验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活动,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艺术魅力。即便没有展览,仅是行走于这古老的巷弄,观赏时光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亦能令人感慨万千。墨池坊,不仅是古建筑的汇聚地,更是文化的传承之所。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