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总书记和人民在一起的过年故事!

文化   2025-01-25 08:30   北京  
“习艺强国”工作室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无疑为2025年的新年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意义。
乙巳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沈阳市和本溪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实地察看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恢复重建情况;了解当地节日期间市场供应、群众生活保障和优化便民惠民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情况;了解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总会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聊家常、问冷暖、送祝福。千千万万基层劳动者、普通老百姓,始终是他最牵挂的人。一个个温暖瞬间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情之所牵,行之所至。循着总书记的新春足迹,让我们一起回顾总书记和人民在一起的过年故事!

“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

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大自然“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节律,生活规律与之一致,因此人们格外看重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的文件中,有一份冯骥才先生的推荐材料(专家知情同意证明)。在文中,冯骥才谈道:“春节的时间跨度从农历腊月底直至转年的正月十五;其间各种年俗连绵不绝;从庙会、社火、戏剧、音乐、游艺,到年画、窗花、福字、春联、年夜饭等等,不胜枚举。”

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深入基层,“走亲戚”到人民群众中间,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入乡随俗,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的习惯。

2014年1月27日,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乡)冬季那达慕“五畜祈福”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2014年1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和牧民们一起参加冬季那达慕,观摔跤,看赛马,听长调,赏歌舞。正是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提出“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殷切嘱托,激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弘扬“蒙古马精神”,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福”是中国人眼里喜庆吉祥的字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年文化,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春节前夕考察的温情瞬间,常常有红红火火的“福”字映入人们眼帘。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拿起福字,向大家致以新春祝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考察时向群众拜年一位正在写春联的村民,特地写了一个独创的“福”字送给总书记:“我们这儿的老百姓都说,有人有房有田,就有福了。我把这‘福’字送您,祝福我们祖国在您的领导下,国泰民安。”总书记欣然接过“福”字,连连说好。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都驻足同群众交流。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心愿。

2019年2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前门东区,走进居民家中看望慰问,同群众一起贴窗花。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时,他拿起一幅红底金色大“福”字,亲自贴在大门上。他深情地说:“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让我们共同努力!”

2020年1月19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在村民李发顺家,习近平总书记同大家一起制作当地传统食物大米粑粑。总书记右手拿起一团大米粑粑,在模子上用力摁下,左手再加把劲,笑着说:“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广场上,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按当地风俗,习近平总书记敲响佤族祝福木鼓——

“一声鼓响,风调雨顺;二声鼓响,国泰民安;三声鼓响,四海升平!”随着浑厚的鼓声和长者的祝语,广场上掌声、欢呼声汇成一片。

“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们挥手道别。

“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欢快的歌声,在村寨里久久回响;浓浓的年味儿,洋溢在千家万户。

“老百姓家里年货备得足,很有年味,我心里有了底”

过年的仪式感,从置办年货开始。不管身处何方,总书记都会牵挂民众生活是否安乐,年货置办齐了没有。多年来,文化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年货”清单里,回溯历年的“新春足迹”,“送文化”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新年弘扬中华文明与中国精神的重要方式。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世纪60年代,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梁家河当知青。他带了满箱子书去,并给自己定下“修身”座右铭,“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还有春联、年画……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乘飞机一到延安,就转乘汽车前往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给乡亲们送上他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将沉甸甸的“文化年货”送到了梁家河。

2016年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山路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在村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为贫困户送去年货,还给孩子们送去书包,祝家家都把年过好。

春节申遗发起者冯骥才曾表示,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深在的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多次强调“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文化年货送到了百姓家中,也亲自购买“文化年货”,身体力行,亲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在“唐昌布鞋”展示台前,唐昌布鞋技艺非遗传承人赖淑芳热情地拿起一双布鞋想送给总书记,总书记笑着说:“我花钱买一双!”也是在战旗村,当时正在照全家福的一位老人握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您是我们的好领袖,中国人民的福星。


2024年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走进店铺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4年春节前夕,2月1日下午,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察看节日市场供应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情况。走进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等非遗产品“老字号”,问品种、问客流、问价格,他还掏钱买了几盒麻花和栗子羹,送了两盒给身旁的一名小男孩。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年货”里,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从中我们找寻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续的根和魂。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积蓄动力、再启征程的节点。“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暖心的话语,道出了对人民最深的牵挂。
情牵人民,春暖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春足迹里皆是民生牵挂,将亲切关怀与深情厚望传递到四面八方,温暖着各族儿女。

1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图源:新华社

快过年了,乡亲们安置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这个年?带着这份惦念,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在村民王宝维家,习近平屋里屋外仔细察看房屋结构和质量,同一家人围坐一起拉家常,关切询问“房子被淹东西损失了多少”“建新房政府补助了多少,自己花了多少”“家庭收入主要靠什么”“年轻人在哪工作”。“有家的感觉,心里热乎乎的。有房子住了,有家了,这就不怕了。感谢党!”王宝维激动地说道。
人民的冷暖和新生活的重建,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春节前夕考察,沿着陡峭山路走进曾遭遇滑坡灾害的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在重建工地现场,总书记要求坚持统筹安排、安全施工、确保进度和质量。

2018年2月12日,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地——汶川县映秀镇,看一看灾区恢复重建怎么样、群众日子过得怎么样。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来到山西省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察看重建、询问补种、关注过冬等情况。

2023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首站走进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实地了解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等情况,看望受灾群众。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都能欢欢喜喜过好年。”

看实情、问冷暖、送祝福、鼓干劲……这些年无论是实地走访还是视频连线,习近平的心都始终同大家、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1月23日上午,正在辽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沈阳大东副食品商场,了解节日期间市场供应情况。孩子们见到习爷爷十分高兴,热情地给习爷爷递上新买的糖果。习近平接下糖果,亲切地说,你们的糖我收下,吃了你们的糖心里很甜。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你们的生活像糖果一样甜甜美美。

一句“生活像糖果一样甜甜美美”,表达了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的浓浓关爱。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李涛 摄

2023年1月1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年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看的地方更多,东西南北中都有,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全国各地浓浓的年味,感受到大家的幸福和喜悦,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一句“心连在一起”,戳中了亿万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记忆。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同朱茂锦一家人包饺子、聊家常。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在居民朱茂锦家与他们一家边包水饺边聊家常。总书记笑着说:“我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一句“越来越好”,饱含了无限深情和美好祝愿。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聊家常,详细询问脱贫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走进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在村民李发顺家的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同李发顺一家六口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畅想幸福生活。

“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调研。在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中,总书记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亲手包了一个黄粑笑着说道。

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让人民群众干劲儿更足,日子越过越好。辞旧迎新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对于国人而言,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与家人一起观看春晚已经成为了一种春节年俗。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艺亦承载了节庆仪式的精神文化价值,成为人们欢度春节的新民俗。作为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更要讲好春节故事,传播好春节文化,不断加强春节文化国际传播,全面提升春节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网络春晚》《2025湖南卫视芒果TV春节联欢晚会》《2025新疆家庭网络春晚等多台网络晚会在春节前扎堆发力,成为在网络端凝聚中华民族节日情感的精神纽带。

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宣部文艺局指导的2025中国网络视听盛典,以“和合之家”为主题呈现网络视听行业的辉煌成就与独特魅力,展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想民众之所想,乐民众之所乐。让网络文艺赋能节日文化,成为不少人新的节日文化记忆,也让新春佳节不仅成为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大江南北、关山内外,回眸时皆是直抵人心的温暖,放眼处尽显翻天覆地的改变。春暖大地,这片气象万千的神州热土上,说不完的温暖故事,道不尽的幸福年景还在继续。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文字参考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等

编辑 | 白安琪

投稿邮箱 | zgwywxw@126.com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中国文艺网
中国文艺网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是中国文艺第一门户网站,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主流文艺传媒,改版升级后由新闻资讯型网站转型为综合应用大型网络平台,成为“互联网+文艺”“互联网+文联”的综合应用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