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文章例话》
周振甫(1911—2000)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型编辑家。他的《文章例话》首次出版于1983年,是其“例话”系列(《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小说例话》)作品之一,在当时颇为畅销。早先我曾拜读先生的《诗词例话》,但直到近些年,才因给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上一门古代文学专题课而捧读《文章例话》。读后大为欣喜,不仅于自己颇有启发,同时也特别认同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书。诚如作者在开篇序言里所述: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
“例话”这种体例本身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传统文论话语的现代化转化。“例话”来源于“诗话”“文话”“词话”,但又似是而非。古人的诗文评往往是随性感悟式的,缺乏提炼,也缺乏体系。而“例话”则加以甄选,并分门别类提炼出关键词,因此可以说“例话”是古代诗文评的体系化。但这种体系又不同于今日之学术著作的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从每个关键词的解读看,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了传统文论散评的特点。它是非常中国化的文学批评形式,但又与时俱进,加以创新。四十多年过去了,放在反复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今日,周振甫先生的理念亦可谓毫不过时。
将考镜源流加以细化
《文章例话》的阅读编,谈的不仅仅是阅读,亦能读出做学问的道理。如“找渊源”“分因革”“辨流别”几个关键词,类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读了《例话》后,对此理解会更为透彻。它将如何考镜源流加以细化,并且以教科书式的方式展示了具体操作之法。例如“找渊源”篇中讲欧阳修文从韩愈文而来,所举之例孙奕之的《示儿篇》只是点到为止,而周振甫先生的“文话”中花了大量篇幅比较了二者之不同,说明找渊源“和机械摹仿不同,它虽仿照而有变化,跟借鉴似的。”尤其指出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是从韩愈的《送孟东野序》而来,但论点、提法、写法均有不同。前者“穷而后工”的观点与后者“不平则鸣”之论常常在古代文论中相提并论,然此处非常精辟地指出,“鸣”和“不平”之间有矛盾,“穷而后工”的论点就比较完满,写法也更为自然。所以读书可先从一个感兴趣的作品入手,接下来去找它的上线、下线再来细读比较,把这一串作品都读了,肯定收获会更大。再如“辨流别”就是辨明有几个支流,它们的流向是怎样的。这需要对文本的内涵有非常深入细致的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韩愈就像一个主流,它有几个支脉,它的支脉流向了一个偏远的地方,走向了枯竭,过了若干年后,它的主脉又重新被疏浚,焕发了生机,又绵延不绝。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又相互联系:找渊源是往上说的,辨流别是往下说的,分因革是对找渊源、辨流别的细化,有因有革,有继承有革新。因此读书要培养一种阅读的习惯和感觉,要善于发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只是流于表面恐难做到。
值得中学语文教学借鉴
此书虽未明确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但无论从体例到内容,都在这方面给人以启发。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兼具中文与教育两个学科的交叉性,打好古代文学底子着实重要,但要求他们有体系地阅读大量的诗文评经典作品,似有困难,效果也未见得好。此书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书分为阅读编、写作编、修辞编、风格编,大体可与语文的阅读课、写作课、语言知识课、文学欣赏课等课型相对应。但有些分类又完全可以打破界限,加以互参。如写作编的开合、擒纵,完全可以拿到阅读课上,分析诗文的篇章结构,“故虽笔之变化无常,而有一定之开合,其曰断曰续,曰纵曰擒者,皆得统名之开合”,文章如此,诗歌亦是如此。如拿来分析荀子的《劝学》也很有启发,“故不积跬步”一段,几乎句句有开有合:“不积跬步”是合,“至千里”是开;“不积小流”是合,“成江海”是开;“骐骥”一句是合,“驽马”一句是开……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则是大开大合,大抵如此。此书有些地方则直接将读者带入中学老师的教学中,如“仔细理会”一篇末尾云:“有一个时期,中学老师讲国文时,强调这课书的主题或主旨是什么。因此学生对课文讲的主题或主旨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学生对于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字或句子却不懂,那么他所讲的主题或主旨,不是从理解整篇课文中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来的。”类似的论述直陈语文教学之弊,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提供传统文论创造性转化思路
今天重读《文章例话》,例话批评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文章学的知识,还有对传统继承与传扬的有益尝试。它保留了传统文论思维重视整体性、浑朴性的特征,又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语文学习的新需要;它的材料选自古代的诗文评,又有当下所需的逻辑体系结构。读者从中可以嗅出一股中国味来,而有中国味的批评正是当下我们需要的批评。当前,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在文学批评领域,更需要将中国传统的批评理论发扬光大,这一点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如何完成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周振甫先生的例话系列著作给古代文论找寻当代价值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路。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期待下一个周振甫似的人物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作者:吴蔚,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期获奖名单
z、越努力,越幸运、诗与远方、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