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应急管理部统一部署,今年以来,我市启动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应急叫应系统、林火监测系统、三维数据处理系统、无人机救援平台等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那么,其实战效果如何?众多高科技又是怎样在关键时刻发力,打通应急救援“生命线”“指挥线”“保障线”?
12月6日,市应急局在宝坻区欢喜航空飞行营地举办预警指挥和航空应急项目建设成果观摩会,调集大、中型无人机和各类应急通信装备210余台(套),设置信息化装备展示、信息化能力演示、森林防灭火实景演练3个板块,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检验。
“市应急救援指挥部,请打开视频汇聚平台,进入森林防火和防汛监控画面。”“收到!”随着指令的下达,记者在现场大型指挥车上的显示屏看到,与林火有关的监控视频点位达340余处,主要集中在蓟州区北部、武清区津北森林公园,以及津南区、东丽区、滨海新区交界处;防汛点位有680余处,包含河道、水库、城市易涝点等。该平台还配有AR(增强现实)实景指挥系统,工作人员可在屏幕前观看现场。
目前,视频监控系统已实现市、区两级应急管理监控视频平台应接尽接,新建具有智能分析功能的高点视频1000余处,从公安、水务、住建、交通等部门汇聚视频资源10多万路,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动态感知提供支撑。
在“三断”(断网、断电、断路)场景中,依托应急叫应系统,我市建起200个应急叫应终端,部署在蓟州区、静海区、宁河区、武清区、西青区、滨海新区,既可由外向内播报救援信息,又能从内往外发送求救信息,让受灾区域人员与应急救援人员双向通信。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叫应平台系统输入文字:“这是测试信息,如有打扰敬请谅解。蓟州区罗庄子镇被困村民,请尽快赶往居委会广场,找到叫应终端,用手机连接叫应终端WiFi(无线网络),发送信息,联系区政府。”不到1分钟,叫应终端便通过大喇叭将该条信息内容转换成语音进行播报。
聚焦“三断”场景,我市引入大、中型无人机,搭载光电吊舱、公网基站、应急专网基站、卫星通信、人员搜救等设备,可对受灾区域进行全覆盖视频回传、通信恢复、人员搜救;同时建设窄带无线通信专网,与公安、林草窄带通信网等互联互通。
当前,我市正处于森林防灭火重点时期。对此,现场开启一场模拟演练:操作人员在安全环境下制造一处火点,监测人员通过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快速梳理信息,有针对性地对高风险区域进行预警叫应;接着,调派无人机展开空中侦察,并向指挥车上的显示屏回传视频。
此时,指挥人员与无人机保障组人员依托无线通信网络对话:“视频锁定画面中火点,识别无人机所在道路名称。”“收到!目标已锁定,完成位置名称识别,开始三维建模。”记者了解到,三维建模可帮助指挥人员了解火灾现场的地理信息情况,做好指挥决策。很快,无人机携扑火物资飞抵指定点位,在空中悬停,按指令完成物资投放。
市应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观摩会以装备展示和实操演练的方式,检验了信息化新型装备器材和系统集成对新形势下应急指挥救援的保障作用,为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边建设、边使用”原则,市应急局将持续绘制“应急管理一张图”,加强应急数据共建共享,打造智慧应急“大脑”,推动应急管理效能实现质的提升。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制作:殷月明
审校:唐远东
审核:刘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