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榆林丨光伏+治沙一体化共筑沙漠生态屏障

文摘   2024-11-05 17:39   陕西  

编者按:榆林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立足得天独厚的能源禀赋,按照煤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做大做强能源产业集群,持续巩固黄河中游生态屏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榆林力量。本组报道从不同侧面聚焦和解读榆林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

沙地随风向变化不断侵蚀绿洲,如何固沙治沙、“锁住”黄沙,成为重要的生态课题。

在榆林,有这样一道“绿色屏风”:广袤的沙地上浮现出一片由光伏板组成的“海洋”,光伏板下向日葵与狼尾草生机勃勃,共同组成一道防护墙,阻挡住流沙,仿佛给沙地织上了一条“绿围脖”。

近年来,榆林市加强荒漠化治理,探索形成多种光伏治沙建设方案,带动沙地治理、耐旱作物种植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沙地治理、生态修复、生态经济、沙地产业多位一体、治用并行、平衡发展的光伏治沙体系。

沙地上的绿色奇迹

沙漠化的扩展不仅导致了土地肥力的流失,还加剧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北方地区的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在我国,沙漠化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我国拥有的沙漠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约六分之一,是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障碍。

根据陕西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调查报告显示,陕西省流动沙地5.13万亩,其中榆林市4.77万亩,占比92.98%,主要分布于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定边县、靖边县、佳县6个县(市、区)。

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是黄河入陕第一站,也是曾经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因“能”而兴,因“能”而行。近年来榆林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能”下决心,在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能”践承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治沙方式在榆林出现:光伏发电,应运而生。

10月24日上午,穿越曲曲弯弯的一段山路,一个拔地而起的光伏发电站突然矗立眼前,规模巨大,让人无比震撼。它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圪求河村附近的一片沙地上,名为“华能陕西孟家湾1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一排排蔚蓝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为沙地草滩披上湛蓝色的“新衣”,光伏板下种植着向日葵、萝卜、糜子、高粱等作物;而上面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正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色动力”。

华能陕西新能源分公司项目经理马宁超说,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总容量150兆瓦,占地面积3380亩,年平均发电量29887万千瓦时,年等效运行小时约1640小时。

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项目相比,华能陕西孟家湾1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约2496吨、氮氧化物约967吨、粉尘104吨,为榆林市生态环境治理、能源结构转型等提供了绿色低碳动能。

华能陕西孟家湾1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也是榆林市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重点项目之一。光伏发电不仅可以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沙漠的扩张,为沙漠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治沙与能源双赢

向“光”而生,逐“绿”前行。

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榆林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核心腹地,也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和“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被誉为“塞上明珠”。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技术,近年来榆林市探索出“光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开启了一条治沙与能源生产并行的道路。

“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这种技术利用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而沙漠地区充足的阳光和广阔的土地,为光伏发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在光伏板的遮挡下,板上可以发电,板间的土地可以因地制宜地种植经济作物或草本植物,而板下则通过养殖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马宁超说,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严格落实“控面、覆土、林带、监管”八字要求,确保新能源项目开发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场区内外设置60米宽的防护林带,面积569亩,累计种植樟子松2.61万株、紫穗槐89.71万穴,完成3000亩的草方格施工及植被恢复,累计种植沙地柏约140万株,播种苜蓿1.1万斤,糜子300斤。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光伏发电优势明显

光伏治沙把光伏技术与生态保护技术结合,利用光伏板在沙漠地区形成覆盖层,降低地表风速,从而防止沙尘暴的形成和扩散,改善微气候条件,促进植被生长。据了解,每在荒漠中建造1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场,就意味着增加400万平方米的防风固沙面积,相当于种植64万棵树。

马宁超说,他们还积极探索“光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重庆交通大学开展合作,选取330亩地用作沙漠土壤化试验田。其中300亩打造优质牧草基地,种植御谷狼尾草;20亩打造生态修复试种区,混播苜蓿、沙打旺等耐旱植物;10亩打造经济作物试种区,玉米、向日葵、萝卜、糜子等农作物,进行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试种,提高土地的经济收益,实现光伏项目开发与生态环境修复协同发展。

既要治沙,还要致富。榆林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还在沙海中挥锹“淘金”,让百姓吃上了“生态饭”。

孟家湾乡圪求河村监委会主任白海军说,村民土地被流转后,每户每亩地每年都有300元的流转费用收入,同时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也获得了提高。

生态之变,折射发展之变。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榆林从昔日“沙漠之都”到发展向“绿”向“新”。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厚植生态底色,提升发展成色。如今的榆林,正在奋力描绘生态宜居、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来源|中国网

监制|赵侠
制作|边磊

陕西省林业局
此公众号用于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最新的林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