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在人迹罕至的野塘里往往都能看到很多小杂鱼,比如小鲫鱼、鳑鲏、麦穗、泥鳅等等,在远离人烟的水田、沼泽、湿地里也有同样的现象。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野塘里的鱼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麦穗鱼
对此,网友们“各显神通”,纷纷给出了“高见”。有些人认为,在梅雨时节,长时间的降水会使地面的池塘连成一片,这时候鱼群就能从一个池塘迁徙到另外一个池塘。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池塘的底部和地下暗河相通,鱼苗通过地下水道实现了迁徙。还有人突发奇想,认为是龙卷风将其他地方的鱼群卷了起来,鱼儿们在空中实现了迁徙。
我个人认为,在上面这些观点中最不靠谱的就是“龙卷风”一说。龙卷风常发生在夏季的雷雨天,其风速30~130米/秒不等,活动范围一般不会超过25公里,持续时间10分钟左右。在美国中西部地区,龙卷风的活动确实非常频繁,每年会发生1000多次龙卷风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美元。
但是在我国,龙卷风发生的频率是比较低的,从1991~2014年,我国平均每年有43次龙卷风,大多数都集中在江苏和广东。而我国每个省份都有成千上万个碎片化分布的池塘,“龙卷风”一说显然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性。
龙卷风帮助鱼儿“越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鲜鱼”、“鱼雨”等奇异事件,但这些事件中被发现的鱼种大多比较单一,而且被发现时大多数鱼都已经死亡了。
再者,发生在中国的“鱼雨”事件极为罕见(“鱼雨”报道多见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2018年6月份发生在青岛的“海鲜雨”勉强还能够提一提,但那次事件是由超强台风引起的,和龙卷风并没有关系。
▲▲青岛“海鲜雨”
总之,稍加思考就能发现,“龙卷风”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至于另外两种观点,确实存在更高的可能性,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野塘里的鱼是由鱼卵就地孵化而来的,而鱼卵则是通过水鸟及禽类的羽毛、脚掌甚至是消化系统从其他水域转移过来的。
很多鱼类的鱼卵都具有粘性,比如我们常见的鲤鱼、鲫鱼,这些鱼卵能够牢牢地粘附在水草、树枝以及鸟类的羽毛上。当水鸟在河流、湖泊中觅食时,有可能会吃掉一部分鱼卵,那些带有粘性的鱼卵不可避免地就会粘附在水鸟的羽毛上,当水鸟飞到下一个水塘时,鱼卵就成功地通过这趟“免费航班”到了新的栖息地。
而那些不幸被水鸟吃掉的鱼卵,也有一定几率能够存活下来,这一结论已经得到科学家的证实。
2019年,研究人员从天鹅的粪便中孵化出了一种鳉鱼,这种鳉鱼休眠卵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脱水和酸液腐蚀。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名为“魔术鱼”的商品,能孵化出各种色泽亮丽的鱂鱼,其实就是由潮湿的土壤和鱂鱼的休眠卵混合而成的,据说市场价格还挺高。
为了验证“鱼卵可以通过水鸟的消化道传播”这一论断,科学家们在2020年6月又做了一次实验,还将结果发表在了《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注:原标题为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dispersal of invasive cyprinid eggs inside migratory waterfowl.)
研究人员从养殖户那里找来了8只野鸭,其中4只雄性,4只雌性,并用两种鲤鱼的鱼卵来饲喂野鸭,每次的投喂量为3克(大约包含500枚鱼卵),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饲喂过程中,研究人员认真收集了野鸭的粪便,并从中发现了18枚没有被完全消化的鱼卵,其中有12枚鱼卵的生理状态良好,最终有3枚鱼卵顺利孵化出了仔鱼。
这也进一步证实,鲤鱼的鱼卵也同样有一定几率在水鸟的消化道中生存下来。虽然在实验过程中鱼卵的存活几率只有0.2%,但在自然界中,鱼卵的基数是极其庞大的,只要有3~4只鱼卵成功孵化出仔鱼,那么这些鱼苗就完全有可能“开疆拓土”,建立出一个数量可观的庞大种群。
农村有句老话说的好,叫“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看来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处于休眠状态的鱼卵,存活时间虽然达不到上万年那么夸张,但是鱼卵“瞒天过海”的招数还是相当让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