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08.07
WHO TALKS/
> 商周时期青铜踵饰研究
>概述:
>主要内容:
一、形制分析
根据发掘出土及征集的共61件踵饰分型分类,根据形制可分五型:
A型:T形铜板。上端呈长方形、梯形,长短不一;下端呈半圆形、梯形,大小与辕基本一致。
Aa型:背部有钮、钉,用以固定、绑缚。
Ab型:背部有钮,下端半圆形突出成套管,用以纳辕。
B型:簸箕状。末端为管状,前端下凹成槽以纳后轸。
Bb型:横截面呈长方形,末端皆面有马蹄形、方形、兽首状。
Bc型:只见于琉璃河燕国墓地。
C型:由Ab型铜板和Ba型套管组合而成,有分铸、合铸两种。
D型:凹字形。套管,中部下凹以纳后轸,末端有挡。
E型:筒状。截面呈方形。
F型:筒状。截面呈马蹄状。
二、年代与分布
根据59件年代明确的车踵饰。
(1)商代晚期及商周之际
Aa型车踵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岗、梅园庄、山西浮山桥北。
Ab型车踵出土地点:西安老牛坡。
Ba型车踵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孝民屯、梅园庄、殷墟、鹿邑太清宫、山东滕州前掌大、山东苏埠屯。
C型车踵出土地点:安阳梅园庄、郭家庄、小屯、西北岗、山东滕州前掌大。
(2)西周早期
Ba型车踵出土地点:河南洛阳老城(中州路北侧)、洛阳林校、岐山孔头沟。
Bc型车踵出土地点: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
D型车踵出土地点:洛阳北窑、山东郊县西菴。
(3)西周中期
Bb型:平顶山应国墓地、浚县辛村、西安张家坡墓地。
D型:周公庙陵坡墓地、西安张家坡墓地、宝鸡茹家庄、山西绛县横水。
E型:宝鸡茹家庄。
(4)春秋时期枣阳曾国墓地出土Bb型踵饰
(5)战国时期秦安王洼、马家塬出土F型踵饰
说明:A型踵饰只见于殷墟、浮山桥北、老牛坡三地,时代处于殷墟三、四期。此器型短者15、长者30厘米,饰饕餮纹、夔龙纹等,西北岗有镶嵌绿松石、族徽的踵饰,此型器只贴附于木车上,加固功能较弱,更偏重于装饰。
Ba型数量占比最大,出土于河南洛阳、鹿邑太清宫、山东苏埠屯、滕州前掌大、丰镐遗址、岐山孔头沟等地,流行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时数量大幅减少。此型器长约14厘米,主要饰夔龙纹、三角纹,有加固车辕、稳定车舆之用。
Bb型踵饰出土于应国墓地、浚县辛村、张家坡墓地,时代处于西周中期,多在封闭端饰兽面纹,长5-10厘米,功能与Ba型相同,但比之体量偏小,纹饰简单。另有曾国墓地出土一件春秋时期踵饰,封闭端为浅浮雕兽首。
Bc型只见于琉璃河燕国墓地西周早期墓葬中,纳辕之凹槽位于末端。
C型只见于殷墟、前掌大两地,合铸者仅2两件,皆属商代晚期,此踵饰结合Ab和Ba两型的特点,同时起到保护车辕和车轸、稳定车轸、装饰之用。
D型见于洛阳北窑、山东郊县、山西横水、宝鸡茹家庄、周公庙等地,从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中期,此器中部有与轸木等宽的凹槽稳定车舆。此型多素面。
E型:此型器只茹家庄1件,西周中期。器身极短,只能套装在辕尾端。
F型:此型器出土于马家塬、秦安王洼墓地,属战国时期。此器较长,且不与轸木接触,故而车辕末端伸出车身较长。
>总结:
青铜踵饰最早出现于商末时期,西周时期仍有使用,一直沿用至西周晚期。车马器作为一种身份地位和礼制的象征随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踵饰作为马车上的一种装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变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
文稿审核:马强 高梦玲
文案编辑:谭佳业
图片编辑:代琳琳
排版编辑:代琳琳
摄影:黄颖霞
出品单位:姚河塬考古队
follow us
↓